1月19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旨在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良好的新能源汽车应用环境,2016-2020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安排资金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给予奖补。
不可否认,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可谓是不遗余力。众所周知,除了上述这一最新出台的政策,2015年11月20日,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发布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将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以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而实际上这个政策的基调是,让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要“略为超前”。
应该来讲,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也是缓解目前环保压力的一种手段。但我认为,在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方面,国家层面还是应该把握好节奏,不能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是“政策市”,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需求。
201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4.04万辆,销量达到3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倍和3.4倍。单纯从数据上来看,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看似不错,但客观的讲,如果没有国家相应的高额补贴以及各地对于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方面的“网开一面”,可能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这个产销规模会大打折扣。换句话来讲,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是“政策市”,并没有培育出真正的市场需求。
中国现阶段的电力来源,决定仅在汽车这一个环节来缓解环保压力,还远远不够。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的电力来源仍然主要依靠煤电,燃煤发电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众所周知;而如果大力发展水电,则又可能对生态系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如果大力发展核电,则更涉及到核安全问题;而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则在可预测的时期内都不可能有成为主力的机会。因此,在汽车这个环节通过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以缓解环保压力,可能最终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市场化并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
虽然目前国内不少汽车企业都在宣传层面表示,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有了相当的进步和技术储备,但实际上,这只是相对于其自身发展历程的纵向对比,如果与海外品牌进行横向对比,则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可能仍存在明显的差距。一方面,虽然有些中国品牌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所涉及的动力电池等领域确实有着不错的技术储备和实力,但在传统汽车设计和制造这一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仍然与海外品牌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其他一些中国品牌更是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领域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于在其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丰田等海外品牌的技术影子。而现在我们再也听不到早年我们常听到的,那句“中国品牌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就或多或少的证明了,目前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储备和实力方面的尴尬。
基于以上的几种情况,如果我国现阶段超前式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市场化进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其一,中国的环保压力并没有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普及而获得有效缓解;其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又成为海外品牌表演的舞台,海外品牌“吃肉”,中国品牌只能继续“喝汤”。
因此,我认为,国家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着力改变目前我国电力来源的现状,同时,可能还是需要在中国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给予相应的甚至有“偏袒”的政策扶持,中国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层面可能还是需要“扶上马,送一程”才行。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