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1年,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再度夺得久违了的世界冠军,充分展示了韬光养晦、坚韧决绝的中国力量。不放弃,不气馁,不动摇,专注、执着、坚持,心中充满希望,这种精神,让人想到了中国汽车。
刚刚夺冠的中国女排,不久前与中华品牌正式建立官方合作关系,成为战略伙伴。中国女排夺冠,对逆势中求生存的中国汽车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珍贵的自主自强的精神激励!
起步晚,起点低,中国汽车何尝不是韬光养晦了几十年?如今的后合资时代,也是市场换技术的关键期,中国汽车能否凭借中国力量,获得市场换技术的成功?关键靠心存希望,百折不回的精神支撑。
车市下滑了,市场收窄了,车价下降了,利润摊薄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在做大做强的道路上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以市场换技术能否获得最后的成功,取决于中国汽车在后合资时代能否抓住最后的机遇,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
前合资时代
以市场换技术乏善可陈 任重道远
以市场换技术究竟有没有取得成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30多年过去了,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还仅仅局限于如何把车造好的生产环节,只是把生产线搬到国内,培训生产工人把车组装好,结果我们非但没有真正从合资企业学到造车技术的精髓,反而把国内市场拱手让出,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大部已被合资品牌占领。放眼望去,与国外合资的国有汽车企业,除了极个别企业之外,有哪家换来了真正的技术?有哪家国有汽车企业独立研发的车型在销量上能与合资企业相抗衡?是上汽的荣威系列,还是一汽的奔腾系列?亦或是广汽的传祺、东风的风行?从上海、长春到广州、武汉,真正取得核心技术上突破的的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
事实上,从合资外方手里得到核心技术,难上加难。一汽轿车只是获得了车型方面的技术支持拿出了奔腾,但核心零部件还是受制于人,使整车制造出厂受到重重限制;2012年7月,德国媒体报道说一汽涉嫌剽窃大众汽车四项专利,主要是涉及MQ200变速箱以及EA111发动机,大众汽车已经就相关事件展开调查。MQ 200变速箱是一款手动5速变速箱,属于通用技术,国内很多汽车整车厂家当时都已经掌握;以一汽的技术实力,完全可以自主研发,没有必要去拷贝;所谓一汽仿造大众的EA111发动机,早已在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实现国产,也并非尖端技术。德国媒体如此敏感,在国内外引起不大不小的风波,如果不是事涉合资合作协议续签,风波还不知何时止息。由此可见,想让合资方出让一些有价值的技术给合资的中方,难度有多大。
在合资企业浅层次合作模式下,中方难以获得产品研发的自主权,学习不到完整的开发流程,更不可能学到外方产品开发流程的精髓。一些企业得到了一种车型的生产权,但只能生产少数车型,不能形成研发能力,核心技术还受到控制;有的企业虽然也拿到了国外产品的技术图纸,更多的企业拿到了国外企业的生产线,能够制造出稳定的产品,却不能独立开发出一款能够被市场广泛认同、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以市场换技术成功的标志,是合资企业的中方在合资过程中吸收合资外方成功的经验,形成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和产品管理能力,能够实现稳定性产品的正向系列开发。以市场换技术,最需要换的是企业产品管理与生产管理这一核心能力,这才是对汽车企业真正有价值的技术。而产品管理能力是指产品线布局、产品研发以及后续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一系列产品战略管理的能力。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切实可行、可以测量的流程,将汽车由一个概念落实到具体点位的产品,包括未来将要开发的产品所要承担的战略任务、所要瞄准的细分市场、所要体现的产品开发理念以及一些更为具体的技术要求等。
以市场换技术
跳一跳够得到
客观地说,前合资时代,中国汽车以市场换技术只是取得了成功的尝试,但获得整体上的成功,任重道远,可以开拓的空间很大。
尤其是能不能成功地以市场换技术,取决于合资外方对中方市场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依赖程度,也取决于双方合资合作的默契程度以及中方在技术话语权方面的作为等等。
近年合资领域的“华晨现象”值得注意。
曾经有一段时间,外界传言说宝马想在华晨之外增加一个合作伙伴。一向低调的合资中方自然非常珍惜这个合作伙伴。之后的一个时期,华晨在人们不知不觉之间与宝马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获得了宝马N20、王子发动机等核心技术的授权,沿用宝马管理流程。
从传言传开到宝马坚持与华晨实施“一夫一妻制”的合资合作,这中间经过了哪些睿智的博弈,这神秘的过程外人不得而知,但实在耐人寻味。但结果是,华晨获得的这些发动机技术是行业内较为先进的,后续宝马发动机还会装在中华其他轿车、SUV车型上。华晨在宝马的支持下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不久前华晨牵手中国女排,将同样富有拼搏精神的中华V3驶进国家体育战队,助力巾帼英雄激情驰骋世界杯战场,共同演绎激情与梦想的跨界合作之旅,说明华晨在完成品质提升之后开始关注品牌提升,在“品质铸就品牌”过程中更富自信力。
华晨的市场换技术,值得借鉴。“华晨现象”说明,中国通过汽车企业合资合作以市场换技术,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以市场换技术的前提是合资双方由横向浅表合作向纵向深度融合演进
从横向拓展到纵向深入,从浅表合作到深度融合,这需要漫长磨合后获得的默契。
以市场换技术,要明确换什么。我们要的是渔不是鱼。合资自主产品,不过是“以市场换技术失败的安慰剂”。完善开发流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足够强的技术研发能力、稳定可靠的供应商体系、一流的生产设备、技术纯熟的汽车工人以及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都需要在深度融合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和内化。这一系列漫长的过程,都离不开人。即使关键岗位上都由外资人员掌控,中国管理人员也有机会近朱者赤。当然,更有效的吸收消化外资方核心技术的途径,是外资方心甘情愿地与中方共享技术流程。在特斯拉都豪放地宣称开放属于特斯拉的所有发明专利的时代,这并非难以企及。关键是中方必须目的明确,抓纲举目,重点突出。
为什么说后合资时代是市场换技术的最好也是最后机遇期?
汽车消费能力释放殆尽,市场销量下滑,市场空间收窄;第二,大城市限购,中小城市渐趋饱和,多年高速喷发的汽车消费已呈强弩之末。这两点让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魅力不再,对合资的外方来说,吸引力已经不是很强了。没有更大的市场,没有更大的吸引力,合资的外方对方技术的付出就不会很积极,中方换取核心技术就少了应有的砝码。在市场还保持在增长的高位这一短暂的时期,是以市场换技术的最后时机。
也是黄金机遇期。
第一阶段的合资合作协议得以延续之后,后合资时代开启。因为有了第一阶段合作的基础,双方将更加默契,更加融洽,双方作为利益共同体,成败攸关,唇齿相依,相互依赖,相互之间的依存度共同提升。随着中方核心技术吸收消化能力增强,随着中方利用本土资源能力和沟通能力增强,中方的协调能力和非技术能力将得到对方进一步认可,应该拥有更多的技术和管理话语权,外资方的核心技术就会自然实现本土化移植。
合资合作协议延续,本身就赋予了中方最大的话语权,中方应该把以市场换技术,作为一个前提条件提出来,让中方先天拥有技术的话语权。
为什么国内有的企业,已经有了国外现成产品的技术图纸,生产出来的车型却总是卖不好呢?原因在于,一味局限于从国外设计公司购买研发方案的企业,往往在原方案面前缩手缩脚,始终不能培育出自己的核心能力。
所以,核心技术往往体现为话语权,体现为核心能力。吸收和消化,就包括了对图纸变为能力、技术变为能力、管理变为能力、质量控制制度变为能力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后合资时代,这个时间,足够了。
以市场换技术,这些应该成为重点。经过累月经年的积累,以市场换技术,一定会有更多合资企业获得成功。
中国女排的胜利给中国汽车的启示是,即使市场再也难以换回技术,凭借中国汽车人自身的艰辛努力和持之以恒奋斗的基础,中国汽车一定会获得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最终做大做强。就像中国女排,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没有外援,但心怀希望,就能充满力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