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印度 “世界工厂”可能要换地方

2015年08月07日09:55   轮语汇  作者:洪华   我有话说
印度制造成为继中国制造之后的新宠印度制造成为继中国制造之后的新宠

  不管承认与否,印度都正在成为未来“中国制造”的最强有力对手。

  近日,富士康掌门人郭台铭奔赴印度,并声称未来十年将向印度投资20亿元,前提是印度需要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尤其是在电力、交通和供应链方面。而此前的5月,郭台铭表示,富士康计划到2020年在印度建设10-12个设施,包括工厂和数据中心。这使人想起去年9月,上任不久的印度总理莫迪启动“印度制造”战略时,向全世界发出的邀请:“来吧,来印度制造。在全世界销售,但在这里制造。”

  实际上,印度制造的确正在成为继中国制造之后的新宠。尤其在汽车企业,全球汽车巨头今年上半年在中国市场受挫之际,正在纷纷加码对印度市场的布局。通用汽车于前不久宣布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作为未来投资项目的一部分,该投资计划主要用于推出10款新车型及调整工厂产能,以提升其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早在今年3、4月份,福特汽车与雷诺日产联盟也曾宣布投入巨资,在印度当地扩建工厂。此情此景,与十几年前全球汽车巨头纷纷在中国安营扎寨的盛况似曾相识。

  印度不仅是全球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也被认为是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根据印度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5月印度乘用车累计销量为1,141,799辆,同比增长6.2%。尽管过去几年内,印度市场汽车年销量基本维持在略高于300万辆的规模,但市场分析师认为到2020年,印度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全球第三大乘用车市场,印度汽车市场未来的高成长性,吸引着全球车企着手重新布局在印度的版图。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寒意瑟瑟,降价、压库这些过去屡试不爽的手段这一刻通通失灵,昔日风光的主流车企集体沦陷。1~6月中国车市累计销售1185.03万辆,同比微增1.4%,5月和6月连续两月出现同比和环比双降。中国车市遭遇的这一轮“新常态”,令汽车巨头们彻底蒙圈了。

  与连连下跌的汽车销量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中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涨。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的平均工资已从2005年的每月861元人民币(合139美元)上涨到如今的每月2864元人民币。民工荒的日益凸显背后暴露的是劳动力的枯竭,今年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仅增长0.1%,几乎停滞。随着乡镇工资水平与城市持平,更多的务工者选择了留在离家更近的地方。这样一来,城市雇主只能以更高的工资来留住工人。

  另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提高,也在助推外资企业在中国成本加大。2004年至2014年,人民币同美元的汇率升了35%。水涨船高,中国制造已经不再便宜,低成本的制造优势正在消失。

  反观印度,印度制造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基础制造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印度目前制造业仅占全国GDP的15%,而服务业却贡献达近60%。虽然外媒称印度经济与中国存在13年差距,但印度经济结构却有自己的独特性,它直接跳过不成熟的制造业,在软件、金融、营销、医药、咨询等软实力上实现了整个经济的半壁江山,但这一半以上的经济,却仅雇用全国不到30%的劳动力,而制造业占全国GDP不足20%。

  据统计,印度超过75%

  的人口年龄在25

  岁以下,正是急需就业的年龄,估计2015年至2020年,就业人口将会从8.04亿上升至8.56亿,平均每年需要1000万个新增就业机会。发展制造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印度对于接棒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求之不得,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将成为国际制造业转向印度投资的巨大吸引力。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调查,在印度,制造业每小时的平均劳动力成本为92美分,中国则已经高达3.52美元。

  2014年年底,以日本松下、韩国大金为代表的几家日韩家电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选择了部分潜回本土生产,形成一小波“外资撤离潮”。无人会否认中国依然是全球车企最重要的市场,但随着汽车领域的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中国制造业成本的飙升,或将促使汽车企业考虑扶植新的“世界工厂”,以为自己留出足够的出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日产 印度 世界工厂 制造业 印度工厂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