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众包造车”是凯翼的灵丹还是春药?

2015年07月27日09:10   轮语汇  作者:江南小宋   我有话说
凯翼概念车凯翼概念车

  自去年8月宣布造车以来鲜有动作的凯翼汽车凭借“众包造车”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凯翼为什么要推行众包造车?众包造车到底是凯翼的“灵丹”还是“春药 ”?

  先来看看众包造车到底是个什么鬼?

  在凡卡•雷马斯瓦米与弗朗西斯•古雅尔合著的《众包2.0》一书中,他们提出了实现“群体制造”的三个要素,即参与平台、人的互动体验以及与个体群体创造的协作过程。

  说得直白点,所谓众包造车就是“发动群众的力量”,当然这个群众不是朝阳区的群众,而是一群爱设计、爱汽车、爱生活的发烧友和车主,他们可以是设计界的大咖或是新兵,,他们可以是不懂汽车设计但是热爱汽车的普通网友,甚至可以是个“点赞党”或“吐槽党”。这三种人相遇,就组成了凯翼汽车的“众包平台”。

  对凯翼来说,“众包平台”至少会给其带来以下三大转变:

  一是成为凯翼的创新中心,帮助凯翼打造真正的爆款车型。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3.0》中指出, “营销者已经无法全面控制自己的品牌,他们必须向日益强大的消费者低头”。也就是说企业必须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对用户的情感与价值参与的满足,这是大势所趋,小米的成功正是以用户为中心的结果。

  对于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来说,尽管其也意识到了必须 “以用户为中心”,实际上却很难做到,一方面现代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即使拥有专业、强大的调研团队,调研数据覆盖范围也有限,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制度流程设计复杂,领导拍脑袋拍屁股的现象很难避免。这就是很多车企花了大价钱和顶级设计公司合作,最终设计出来的产品却依然被消费者吐槽、抛弃的原因所在。譬如一汽大众开迪,厂家认为其引领潮流,没有竞争对手,结果累计销量不足千余辆,即使成龙代言也挽救不了他的命运。

  而众包造车却是在设计的源头上就让消费者参与,倾听消费者的意见,把产品的“控制权”交给消费者,真正鼓励消费者创新,让所有的消费者都成为自己的智库,源源不断地为凯翼提供意见建议。从而真正将汽车业推进到“用户参与时代”,每个参与的用户同时具备创意者使用者以及合伙人的多重身份,能有效鼓励用户的参与。

  基于这种众包模式,互联网技术缔造下的大数据系统能够迅速的抓住用户最原始的需求,成为创意萌发的温室,让企业的研发、销售团队以及用户之间形成一个统一的语言环境,帮助研发人员突破固有思维。凯翼也因此有可能打造出一款受消费者追捧的“爆款”车型。

  二是成为凯翼的“吸粉中心”,帮助凯翼积累最大最原始的粉丝群

  凯翼此前虽有两款车C3和C3R,但走的都是“低价路线”,如凯翼C3R打的就是“五万元自动档家轿”的牌。靠打价格战显然无法积累真正的粉丝,因为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一般品牌忠诚度会很低。而在中国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合资品牌下压,连大众都推出五万元级的廉价车,自主品牌价格战已经到了“刀刀见肉”的地步,作为一个后来者,与宝骏甚至是众泰等相比凯翼本身并没有成本优势,打价格战可为是“饮鸠止渴”,不得已而为之,只能应付一时。

  对于参与凯翼众包平台的消费者来说,由于他们参与了凯翼车型从研发到设计到投产的全过程,这就使他们就把自己和凯翼视为了一个共同体,变成同一条战线上的人,最终变成凯翼忠实的铁粉。

  有了最原始的粉丝基础,凯翼就可以像小米、特斯拉、雕爷牛腩、黄太吉、……等品牌一样通过打造爆款产品,通过原始粉丝的力量在短时间内为自己积累更多的粉丝,继而引爆大众流行,接着持续找到和黏住细分族群,从而保持持续的引爆流行能力。小米的米粉、苹果的果粉大部分都是那些当初经常泡小米论坛和苹果社区的人。

  三是帮助凯翼节约成本,提升凯翼的性价比。

  这一条的好处显而易见,凯翼众包平台上的设计师、粉丝虽然能够通过参与设计赢得一定的奖励,但是其并不是凯翼的正式员工,凯翼因而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成本。同时,凯翼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广揽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当然,对凯翼来说,众包平台也存在着很多风险。

  首先是缺乏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凯翼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在凯翼之前,标致、宝马、大众都提过这一概念,尤其是大众自造和凯翼的众包平台的概念非常接近,但这些车企推众包平台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目的并不在于造车。也就是说,在汽车界,并没有借助众包平台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凯翼如何能够真正地把众包平台的作用发挥到造一辆好车上,又如何协调企业内部与众包平台的关系,都考验凯翼的智慧和眼光。

  其次是凯翼众包平台到底能吸引多少人参与?用户的力量到底有多大?

  凯翼的众包平台到底有多大吸引力?有多少消费者愿意参与这个平台,用户的想法是否可行?凯翼能多大程度上吸取用户的反馈?有多少创意可以落实?具体到工程技术阶段,一切可能都要基于凯翼的整车产品架构作为基础,可以改动和优化的部分又有多少?理想如何变成现实?

  同时,乔布斯告诉我们,用户有时候是不了解自己的需求,或者难以表达清晰的,这时候需要的是企业对产品和市场的深刻洞察,即使有民间高手完成这个需求设计,后期的量产化也依然可以打个问号。

  但不管如何?有梦想总是好的,万一实现了呢,连凤姐都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文笔秒杀很多专业人士,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凯翼 众包造车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