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经销商是否在为厂家的战略失误埋单

2015年06月15日10:48   轮语汇  作者:蓝畔   我有话说

  赢利状况欠佳,库存居高不下,个别品牌4S店接连关闭,有厂家九成以上经销商亏损……这是来自市场一线的信息。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显示,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已经连续8个月高于50%。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仅有三成经销商盈利,另有四成经销商基本收支平衡,三成经销商亏本。

  如果把4S店比喻成汽车销售行业的五星级酒店,一个城市到底需不需要那么多的“五星”,是否需要各星级结合来布网?在人口百万左右的小城是否也要建标准的4S店?厂家为了所谓的品牌形象,奢华投入布网,需要花费多少银两?虽然这些银两大多不用自掏腰包,有人争着抢着往里砸。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今年我国汽车产能可能达到4000万辆,假如汽车销量增长7%左右,约为2500万辆,意味有千万辆以上的产能被闲置。明年、后年呢?厂家大步前行的同时供应商、经销商都在跟,整车产能闲置是不是意味着4S店销售能力将会“闲置”?

  赢利服务时代,销售不赚钱甚至赔钱,服务赢利有限,衍生产品处于开发尝试之中……运营成本靠什么来均摊?也许,垄断经营是一个办法,但是,国家坚决反对垄断,这条路行不通!显然,销售形势遇冷时,4S店销售能力在“放空”;维修客流渐稀时,4S店的维修能力出现“闲置”……这一切不管谁来导演?最终由经销商独吞苦果。

  厂家都有自己的经销商建店标准,其中包括地点选择、幅射半径、展厅设计……一般来讲,厂家对经销商有两大诉求:一、成为其销售、服务战略的组成部分,助其顺利实现预定目标;二、经销商自身良性发展,拥有正常的赢利水平。对厂家而言,前者是重要的,对经销商而言则反之,这种不一致带来销售链条的失失衡,尤其市场遇到困难的时候。去年,多个品牌经销商向厂家索要返利,令人意想不到,其中不乏高档品牌。“良好的厂店关系是经销商求之不得的事情,一定是经销商的核心利益受到了损害,否则不会出此下策”。有行业人士如此认为。

  厂家过分关注消费需求,却忽略了市场容量。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80后人口的总数是2.28亿,90后是1.74亿,加起来有4亿多人,如些庞大的现实和潜在消费群体让厂家看到了美妙的市场前景,带来加速扩产的强大动力。另一个侧面,多个城市出现“政策性饱和”,北京、深圳等城市一夜之间限购将经销商瞬间推向谷底。很难说饱和来自于政策,事实上一些城市交通状况已经到了不得不限的程度。可以预见:不管我们情愿不情愿,将会有更多的城市加入到限购的行列。汽车行与停都需要占用空间,需求大空间却有限,此情此景,厂家是否预料?几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持续高增长,厂家似乎已经习惯于增长,殊不知微增长、甚至零增长才是全球汽车的常态。直线式的产能爬坡再爬坡,包括销售网络的建设一跟再增跟,就好像穿上了永不停歇的红舞鞋。这一定会埋下产能过剩的隐忧。当然,保有量提高,经销商是最大的受益者,为了共同的利益,暂时吃点儿苦头也是值得的,但是不能超过限度,厂家、经销商、消费者,包括供应商之间必须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一方冒进(或者滞后)后患无穷。

  相比之下,欧美和日韩等国家比我们冷静得多,经销店建设,仅在涉及品牌元素的地方参照厂家的统一要求,建筑结构、空间安排、选材采购、布置等环节经销商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基于授权关系,经销商对厂家负有义务与权利,同样厂家也对经销商负有义务与权利,这种权利和义务不是单方的。当然,经销商多多少少也存在着对市场的过高预期,总以为4S店一开黄金万两。东北某省会城市,某品牌经销商本来经营得还可以,忽然退出了市场,在其看来:4S店挣钱太慢太苦太“小”,还不如租给别人自己挣省心钱……获利能力单一,管理不善及人才短缺也是经销商的软肋。经济减速等外在因素也会给经销商带来一定压力。这些厂家,包括店家该不该有所警觉?

  笔者看来,需求并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要素,汽车市场受着各种外力的综合作用。厂家与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唇齿相依,经销商为厂家战略失误埋单的同时,厂家自身也会蒙受损失,受伤的也包括自己。有人认为:是市场差强人意,陷入低谷之类云云。坐拥世界第一大市场,年产销2000多万辆,怎么能说是低谷?!只不过市场回归到了它应该的模样。绚丽的高增长黄金时代毕竟是短暂的,在微增长甚至零增长、负增长的常态下,厂家怎么办?经销商怎么办?

  面对“困境”,厂家该有所行动,不再强行压车,杜绝价格倒挂现象发生,调整销售政策,适度放权……这些都是办法,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据了解,有厂家开发衍生服务产品推介给经销商;有厂家加强对经销商的各项培训,尤其新入网经销商,以此提高经销商的赢利能力;有经销商成立大数据营销部,借互联网突围……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

  2000多万辆的市场,何谈危机?最关键的是,战略层面厂家必须换打法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经销商 厂家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