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退去。
跨国汽车公司正在失去光环,中国的汽车企业正在崛起。
在开解低增速的中国式生存难题的当下,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失去方向,他们面对业绩停滞与下滑束手无策,陷入了举步维艰的漫长等待。
机会再一次摆在了中国汽车企业面前。
5月,北京,园博园。当一段又一段清新、真挚而精致的文字随音乐流出,海马汽车的新车发布诠释了一种不流于俗套的对于“年轻”的表达方式:洞悉年轻人的内心、赋予他们青春的光华与时代使命。海马汽车营销管理部的徐真晓对笔者说,他们进行了一线的调查,这是他们团队的心血与付出,目标是与众不同,真诚质朴,又不能过于奢华而产生浪费。这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年轻的营销团队,他们用对年轻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解读,给很多企业如何真正了解目标人群做出了“参考书”。此前,人们在渲染目标受众是泛90后的年轻人的时候,千篇一律将会由滑水、冲浪、高空跳伞、蹦极、跑酷、新鲜网络词汇这些元素和画面叠加起来,生硬地解释着我作主、我任性、我自由等等所谓前卫的理念。我们的身边不乏90后的人群,就这个问题进行交流时,很多人都表示,“也许他们自己也概括不准自己,但绝对不是那样的。”
“给我们一笔资金,建一个团队,做几个活动,卖几万台车,这在从前就是稀松平常的事,可是现在,真的好难。”这是东风雷诺汽车有限公司的高管在接受我们采访时的慨叹。
“我们在去年没有进入豪华品牌销量前10名,我们的销售愈加不景气。”讴歌汽车的高管和经销商有着同样的忧虑。
“雷克萨斯去年的销量不理想,我们目前还没有太多好的办法。”
“即便是降低了市场指导价,我们对今年的市场预期也没有太多把握。这在从前是不可想象的。”一个来自上海的合资企业高层对笔者说。
“广汽菲亚特成立之初,就先后有14个公司骨干和高层离职,他们似乎看不到希望和付出的意义。”一位曾经为广菲工作过的知情人给记者描述其时的触目惊心。
我们不否认一些跨国公司拥有好的汽车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但在应对中国市场和制定整体在华战略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定式,技术自恋、文化偏见以及追求销量的短视和对巨额利润的贪婪往往会让他们陷入中国市场困局。置身于历史的横向坐标上回首望去,我们已经呐喊了多年的“中国汽车缺自主创新、不缺合资和进口”,在2015年终于有了显性体现。
在一筹莫展、垂垂老矣的跨国公司面前,海马汽车的年轻与活力焕发着光彩,在经历了海马2.0时代的发展与积累,海马汽车在2015年宣布进入自主发展的2.0+时代。“2.0+的含义即为产品开发逐步实现平台化、模块化、智能化,同时产品序列将进一步完整。”海马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伟胜这样向笔者表述。这个真诚而睿智的销售公司总经理对于第四代福美来与新s7充满了信心。李伟胜向笔者坦陈,“在新一轮降价大潮到来之时推出新品,的确备受压力。在发布会的当天上午,公司的高管还在讨论两款新车的市场指导价该如何定。”“越是在压力大的时候,越能体现我们的能力。我们年轻,我们没有什么怕失去的。”
正如我们在2013年《不维新,不海马》中困惑的那样,曾经被太多曲折的戏剧情节所触动,曾经期待用很多豪言壮语去描述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与血性,但是都没有。即使我们想要把海马汽车痛定思痛,从低谷中奋起的传奇设定为情节,却也不得不根据事实平淡地书写。原来是时代的遭遇与生存的要义成就了今天涅槃重生后的海马汽车。
从海马2.0时代到海马2.0+时代,海马汽车的营销团队在维新于自身的方式转变、维新于关注终端,维新于品牌再造。他们在用产品品质和造车实力以及营销理念的提升在践行着他们向卓越的中国民族汽车企业的华丽转身。
放低那些曾经成为海马汽车“不维新,不海马”内在动力的质疑与偏见,淡落那一段混乱与纷繁的历史,一个全新的海马正用“不年轻,不海马”的朝气与锐气绽放。
潮来潮往。
一种新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形成。
曾经无所不能的跨国公司困惑了,从前行之有效的招数都不那么好用了。依靠投资获得的增长失效了,依靠并购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方法被识破了,靠合资分享巨额利润也由于中方的日益强势以及中国政府对股比限制而落空了;在一种新常态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中,不仅仅是“不年轻、不海马”的海马汽车,还有奇瑞、长城、吉利等等那么多中国汽车企业,他们再一次迎来了面临发展和崛起的历史机遇。
不错,希望正存在并形成于那一段段艰苦而凶险的路上,并且它始终都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