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车展已成为中国人生活一项重要的内容,一年一度单双年举办的上海、北京车展,规模、面积上看堪称全球第一,更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大事件,往年各大媒体评选产业十大新闻,两大车展皆榜上有名。
经历了三十年的历练,中国车展已形成了自己的模式,这是成熟的模式,正因为成熟,所以才需要不断吐故纳新。首先说的是规模,要不要规模为王?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汽车海洋,假如对内容进行“浓缩”,突出概念车和首发车,结果会如何?事实上,车展许多展车已经上市,甚至在销售店已经在售了,其有可能会冲淡企业或者品牌所要展示的“焦点内容”。其次要说的是要不要“外形为王”?车展毕竟不仅仅是设计展。有专家质疑:上海车展个性与特点在哪里?显然,仅有规模不够。
徜徉上海车展,笔者突然联想到,几年前两大车展上一些企业展出的多款电动车、新能源车,今天似乎没了下文。一个有着长远规划的企业,一年年他在车展上的表现应该是连贯的,展什么不展什么有着清晰的因果关系。
刚刚落幕的上海车展,车企精力倾注在前台,后场却显得些许冷清。期间期后,笔者追踪了多家企业网站,关于车展播报的内容太过单薄。网络时代,为什么不借用网络力量,通过现场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产品和品牌,从而达到线上线下完美互动?!今天,汽车消费者已相当专业,上海车展主办方拒绝了模特,本意可能是“还车展本来样子”,但前台与消费者接触的,大多并不是技术人员,甚至技术营销人员。东京车展,各家参展公司都会安排解说员,有些是从公司里挑选出来的员工,有些是从外部雇佣的,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有着丰富的汽车知识,包括展品性能等烂熟在心……
从单双年轮番上场的4月上海北京车展到7月长春、9月成都、11月广州车展,企业概念车、首发车推出的速度似乎已经跟不上车展的节拍,纵然伴随科技进步,相比以往,新车研发的速度快多了,但快不过紧锣密鼓、鱼贯出场的大小车展。车展就像是催化剂一样,擂着鼓点儿催着企业快出产品、快出概念……而汽车这个行当,经得住推敲的成熟技术恰需要慢火温炖,一天天、一年年“磨”出来。
车展来临,面对同一个时间蜂拥而至的海量信息,有的企业选择车展前发布新车、举办试车活动,以吸引媒体、消费者的注意力,提升信息传播效率。看来,每逢车展,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拥堵,何以让海量信息传播到位?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车展,概念车是焦点,概念车是时代的最新汽车科技成果,代表着未来汽车的发展方向。对于企业而言,车展传播什么样的概念?仅仅是外形设计?显然不够!更多的概念应来自于科技和企业未来的方向。观车业大腕儿,每次展出的概念车都有“来处”和“去处“,弹不虚发,我们个别企业,车展结束之后,概念车却没了踪影,仅仅为了“秀”?
上海车展,公众日第一天,笔者无意来到某世界500强零配件企业展台,令人大为震惊,负责不同项目的技术人员倾巢而出,不厌其烦地向普通观众解说企业、品牌的各项技术……几年前,恰是这家企业在两大车展推出启停系统,目前该系统已被大量采用。据介绍,他们在欧洲刚兼并了一家软件公司,准备在车联网等业务领域大干一场。相比之下,有的企业缺少了模特似乎就不会玩了,自己不乏专利技术,不乏技术亮点,技术人员为什么不能够走向前台,开展一场猛烈的技术营销呢?!
有人认为,今后上海车展可单独设立概念车馆、首发车馆,如果有需求,不妨开设:丰田品牌馆、大众品牌馆、中国品牌馆……有的馆观众多,可适当延长展示时间。总之,从形式到内容,可突破的空间太大了。其观点有待商榷。
无论是底特律、法兰克福、东京还是巴黎,皆以本土品牌为主打,堪称全球规模之最的中国两大车展恰是中国品牌(包括零部件)一展风采的良机。有了中国风采也就有了中国车展的个性!车展是汽车潮流的风向标,车展本身应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给企业提供更广阔的施展空间,车模可以有,不能没有的是一个企业或者品牌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诠释,为了概念而“概念”,投入产出比不就低了么。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