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崩盘 并非假唱衰

2015年05月11日09:06   轮语汇  作者:裴达军   我有话说

  主流车企官方鱼贯宣布降价,车企换将换帅频繁,终端市场库存压力加大,经销商运营方式面临巨大的转型期利润压力……这个时候,海外媒体大胆预测中国汽车市场并抛出惊人之语:中国汽车市场将崩盘。

  日本《经济新闻》网站日前的报道,似乎无法理解中国汽车庞大的产能如何消化得了。该报道分析认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中国市场因供给过剩造成的价格下降已经开始。

  按照目前市场走势,外电的分析并非危言耸听。进入4月份后,中国汽车市场掀起了一轮降价潮。与平时不同,此次降价与大幅优惠,由主流车企上海大众开始,波及到了长安福特、一汽-大众、北京现代等,尽管方式不同,策略各异,但是业界普遍认为,这是车企日子不好过了的写照,同时降价车型也涉及到一些热销车型,这些车型平时不愁卖,往常是不会由官方降价的,至多是经销商在终端为了减少库存、完成厂家高压的任务。

  与降价潮相应的,是主流车企市场增长乏力。以4月份数据为例,排名前十的主流合资车企中,“跌”成为“主旋律”。排名前四的上海大众、一汽-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和第六的东风日产,同比增长均为负增长,分别为-5.6%、-16.9%、-16.7%、-0.8%、-14.3%。其中跌势最大的当属一汽-大众和上海通用,都超过16%,东风日产跌幅也达14.3%。倒是一些中国汽车品牌出现了爆发式增长,比如长安汽车、长城汽车,4月份同比增速都在40%以上,值得关注。

  主流合资车企集体大幅下跌,这是罕见的。因为过去几年的时间内,车市受影响最大的,是日系企业,而4月份大众、通用、现代等销售强势企业集体走低,这说明了中国车市供大于求问题非常突出。

  周末,青年商旅报记者走访了北京车市,亲身感受到了市场竞争之惨烈,经销商压力之大。

  在亚运村汽车市场,或许是因为天气突变,气温降低,看车的人非常至少,可以用“零落,稀稀散散”来形容。销售人员看到有人过来,会脸带倦意漫无目的地大声叫卖。一些日系汽车品牌更是打出了3、4万元的终端优惠招牌,即便如此,还是少有人问津。即使雅阁、天籁、凯美瑞这样过去的明星车型,显然在车市已经不再是明星,倒是一些豪华车旁能吸引客人驻足,也许人们更关注豪华车本身而不是想出手。

  北京摇号难度增大,中标几率不断降低,同时,限行限购的城市和地区不断增加,即便那些攒够了钱准备出手的客户,也没有摇到号或者比如上海无法拍卖到车牌而将需求刚性扼杀。

  外媒并非简单地唱衰中国车市,而是一种中肯理性的判断。对于中国汽车从业人来说,应该看作一种警示。

  比如日本媒体从产能过剩的角度看中国汽车市场问题,并非简单不客观地评价,或许是出于对日系企业在华的一种提示。日本《经济新闻》网认为,中国汽车厂商都不断地提高生产能力,总得来说,2015年的生产能力,要比2014年增长20%,总产能将高达5000万辆,但是中国市场新车销售,即便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今年有可能达到2500万辆。

  成熟汽车市场的开工率,一般会认为在80%以上,但是中国汽车市场中有近一半的产能将无法消化,即便开工率降至80%,单纯从生产能力看,也有超过1500万辆的剩余。

  当然,复杂的市场因素掺杂其中,单纯的数字并不能说明全部,但是需求总量和生产总能力决定了,占有很大比例的产品,将无法通过终端销售出去,企业要么减产,而减产就要裁员,减少采购,减少采购则将引起整个产业链的连锁反应。而外电认为,中国汽车市场价格大面积松动,开始降价,这正是供给过剩造成的。

  事实上,产能过剩过去一度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热门话题,尤其是2008年、2009年前后,市场暴增超过30%,几乎每个车企都巴不得提高产能多生产出来,因为只要有货就能卖出去。此后扩建产能成为企业必需,一直到2012年,即使市场出现回落,但是厂家预计中国市场充满无限潜力,还是决定大规模投资。据说,全球60%的汽车投资都在中国,目前一些企业比如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还在兴建新厂,但是中国政策控制企业过度扩张,对新增投资严格限制,加之不少地方限购,抑制刚性需求,车企的扩产步伐慢了下来。

  过去5~8年间车企的疯狂圈地产能建设,而3年时间,一个工厂从立项投资到投产就可完成。为了2020年的销量目标,其实很多企业产能建设还未完成,尤其是跨国公司,2020年动辄数百万辆的目标,现在看来,恐怕还会继续推进产能建设,因为即使车市回落,但中国车市是它们的救命稻草。

  但即使今年以来乘用车8%的增速,主流车企还是感受到了与往年不同的难题: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车企们都盯上了增长诱人的SUV市场,当下的整车企业,已经没有一个企业不涉足SUV市场,绝大多数车企已经有一款以上的产品投放市场,同质性严重,缺乏真正SUV精神的产品大量充斥其中,在SUV荒蛮增长的当下,有清醒的分析师提醒:SUV消费是趋势,但过度的野蛮式投入必将付出代价。

  中国政策已经意识到了汽车过度扩张的隐患。在今年两会前后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首次将原本一直鼓励的汽车制造业,降格为“限制项目”,意在进一步严格限制汽车新增投资项目。

  但是现有的产能已经足让车企们好好消化一番。因为产能的消化,主要以合资企业以及部分近年来提速产能建设的自主品牌为主,在全球市场,它们都是一样的,出口很少。自主品牌出口一年也不到百万辆,而政策规定了,合资企业也无法将产能消化转移为出口。

  其实,即便当下中国车市8%左右的增速,仍笑傲全球车市,但是过去的疯狂扩张与中国车市的下行环境并不在一个轨道中,业界也没有了过去预测2020年车市动辄四五千万辆的宏伟大调。

  好日子真的不再了。换将换帅在车企开始频繁出现,人才加快流失,新兴的汽车项目兴起,即使宝马品牌经销商也面临大范围亏损,高档车企还将逼迫面对一轮轮政策授意下的削减售后费用……车企们遭遇的,是中国整个大环境的大调整大转型。

  但如果真的太高估中国车市的无限潜力和无限增长,那就错了,而过去低估的企业却也犯过大错,这就是中国市场,你永远弄不明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