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上海车展,仅参展的SUV车型就达77款。产品力强悍的宝马、雷克萨斯、奔驰等跨国品牌都有新产品亮相,竞争力超强的合资品牌也有多款国产车发布;中国自主品牌SUV达25款。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中国自主品牌产品,除了红旗LS5作为高端豪华SUV售价大约在100万上下、哈弗H8预售价在20万以上外,其余20多款车型的售价或预售价格几乎都集中在9——12万元之间,紧凑级SUV产品结构重叠,同质化竞争倾向明显;拥有3款参展车型的长城,成了目前中国企业中以生产SUV单一产品类型为主的企业。
SUV产品多,目前看是好事,至少在应对市场旺盛需求时可以占据主动,为消费者提供价格适中的产品。但同级别车型过于集中堆积,产品重叠的同质化倾向严重,产品品质平平,稳定性不够,小毛病多,在豪华品牌、合资品牌SUV大量涌入市场,价格下压、车型下移、营销力度增加、竞争趋于激烈之际,很多自主品牌SUV就可能产生过剩态势,更难以经受严酷的市场考验,在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陷于劣势地位,被动应付。
缺乏技术根基的逆向研发导致产品技术品质先天不足。表面上看,产品很光鲜,市场表现很好,但很多购买SUV的消费者对产品很不满意,评价不高,只是价位的低廉强化了消费者对小毛病的容忍心理,虽然毛病多,但价格便宜,也就认了。这实际上给厂家埋下了品质陷阱,一旦合资产品价格下压,同价位同级别车型,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同台竞争,自主品牌必受冲击。
小毛病难以根治,长城H8的反反复复延缓上市、调整时间累月经年就是佐证。类似长城H8的小毛病不少,但由于H8相对高端,价格较高,不彻底解决实在说不过去,所以才中止销售,回炉重修。
一位在一家以SUV车型生产为主的自主品牌企业工作过一年半的职工说,他接触过各类工人和各类司机师傅,没有说过该企业产品质量好的。质量还可以的一款车听说是抄袭欧洲的车型,后因产权问题,掏了一大笔产权费才不了了之。一位汽车自媒体人说:“我认识的开某款 1.5T发动机的没有不对动力骂娘的”。“开了两年这款车才知道动力多肉噪音多大,两年的车到处生锈,我同学的一款车多次出现行驶中熄火现象。”他说:“某企业的产品一直是观感质量一流,感知质量二流,可靠性三流”。
轿车企业造SUV,是把轿车的舒适性赋予SUV,这样的车拥有了更多轿车的特质,让轿车消费人群和SUV消费人群都喜欢;专门制造皮卡的企业,只能把皮卡的越野性能赋予SUV,但做得如轿车一样精致舒适,就难了,尽管外观看起来的确精致。
SUV门槛低,技术要求不高,逆向开发不必投入很高的研发费用,仅凭国外淘汰的老旧技术生产123456789,只是权宜之计,没有更大潜力和前景,其实是对企业未来不负责任。除非与人合资。一旦国外品牌大量涌入,国内自主品牌正向研发车型品质更好,价格更低,SUV消费风潮转向,市场趋于饱和,产品市场竞争乏力,自身技术穷尽而正向研发难以启动,企业将会受到比奇瑞还要凶猛的冲击,一旦更多的消费者认清了这类产品的真实品质,换车高峰来临,很多换车的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其他品牌车型,弃之而去。
更大的问题是,这样品质一般的车型目前几乎是某些企业拼杀市场的唯一依赖,没有轿车辅助,只有皮卡点缀,产品类型单一,犹如孤注一掷,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SUV失守,将满盘皆输。对于逆向开发来说,产品系列越丰富、生产的车型越多,正向研发转向就越难。船大难掉头,一旦转向,逆向开发的大部分努力都将归零,从头再来,转向越晚,抛弃的就越多。
这是SUV的盛世危言,但绝不是危言耸听。在全车系品质升级完成之前,在全球SUV精品进攻中国之后,单一产品依赖下的SUV产品格局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危如累卵。
对中国市场而言,SUV产能过剩,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国需要那么多SUV么?产品堆积,千军万马过单桥,结果谁都过不去。及至危机来临,产能浪费,再想撤资下马,为时已晚。中国企业争先恐后大上SUV,且多为逆向研发,可能会让一部分企业陷入产能过剩危机的陷阱。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