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自主高性价比:被动无奈or主动策略

2015年04月14日09:47   轮语汇  作者:周磊   我有话说

  我一直坚持有这样一个观点,当前中国品牌在SUV市场所取得的成绩,并不能代表其综合竞争力有了实质性的提升和在与合资品牌的竞争中站稳了脚跟,更关键的还在于SUV市场巨大的需求,而能够充分体现中国品牌竞争提升的仍在轿车市场,尤其是在竞争最为激烈的A级及以上级别轿车市场。

  不容置疑的是,在中国品牌占据近半市场份额的SUV市场,确实是一个需求旺盛的细分市场,与轿车和MPV等细分市场的销量增速相比,SUV市场明显表现要强劲得多,虽然近年来SUV市场的增速持续走低,但仍高达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曾有业内人士对SUV市场中的小型SUV市场各款车型的销量进行过分析,发现在这个细分市场的每一款小型SUV产品的销量都呈现持续增长势头,这样一种情况,只能说明这个细分市场一个供不应求的蓝海市场,这样的一个市场不担心卖不出产品,而只担心没有产品。因此,在这样的市场,只要汽车企业具备生产出这种产品的基础能力,就一般能够实现产销规模的提升。而目前国内一些二三线中国品牌企业产销规模的快速提升,显然就与包括小型SUV在内的SUV市场供不应求的状态有直接关系。

  而我们可以发现,在今年3月份SUV市场销量排名前三十位的车型中,我们能看到来10家中国品牌车企的13款产品,但在轿车市场销量排行榜上出现的机会要少得多。今年3月份轿车销量排名前三十位的车型当中,我们仅能看到来自3家中国品牌车企的4款轿车产品。其中,吉利有帝豪和新远景两款车型,销量分别为20621辆和10743辆,长安有一款逸动车型,销量为18458辆,比亚迪有一款F3车型,销量为20374辆。由此可见,与SUV市场中国品牌的“繁荣昌盛”相比,在轿车市场中国品牌的“星光多少有些暗淡”。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应征了本文开头我所坚持的那个观点。

  不过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虽然在上述轿车销量排行榜中,中国品牌仅有3家车企的4款产品,但这4款产品均为A级轿车产品。如果说5年前自主品牌的天花板还是在A级轿车区域,则目前4款中国品牌A级轿车的热销,就充分说明了近年中国品牌是有进步的,所谓的天花板是可以突破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几款中国品牌A级轿车仍然是依靠高性价比才能赢得如此的销量表现。的确,与合资品牌同类产品相比,上述中国品牌A级轿车产品确实是高性价比。但相较于有着近百年以上整车制造历史的国外品牌,仅数十年甚至十数年整车制造历史的中国品牌,其品牌累积当然无法与这些国外品牌相比,高性价比显然是中国品牌的必然选择。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去看这种高性价比,也许这也是中国品牌快速提升品牌力的一种市场策略。

  当中国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对自己的产品力有一定自信的情况之下,这种高性价比可能就更趋于是一种市场策略了。对于中国品牌而言,产品力获得了提升就必须让尽可能多的消费者能够亲身体验得到,只有尽可能多的消费者体验并对中国品牌产品的产品力给予了肯定,才能尽可能快的提升中国品牌形象。就在不久前,吉利汽车旗下的首款B级轿车博瑞以超出业界普遍预期的低价上市,以我的观点,这样的低价博瑞前期是没有利润空间的,但这样的低价也必然激发尽可能大的潜在消费群体,让这些消费者有动力去体验这款产品,而一旦消费者对于这款产品给予了肯定,则其产销规模就能实现快速扩大,不仅能够实现以规模实现利润,也能够快速提升品牌形象,实现吉利汽车在B级轿车市场的突破。显然,吉利汽车新一代远景和新款帝豪这两款高低配A级轿车的高性价比,或也同样已经从此前一种被动的无奈变成了吉利汽车当前一种主动的市场策略。

  以我个人在中国品牌车企工作过多年的经验,确实以往中国品牌车企对于一款新产品进行定价时,都是从因为品牌溢价能力相对合资品牌不强的角度,最终决策出一个高性价比的价格区间。我也相信,即使到目前阶段,仍然会有很多中国品牌车企会以这样的角度和出发点对产品进行定价。但我现在需要提出的是,当一些中国品牌发展到有一定综合竞争力阶段的时候,确实需要对于以上述视角进行产品定价的模式进行重新审视,要将高性价比从一种无奈之举转变为一种积极的市场策略,在产品力有保障的前提下,通过产销规模的快速扩大谋求品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最终实现品牌与产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