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汽车3.15将面临怎样的新考验

2015年03月13日09:47   轮语汇  作者:凌然   我有话说

  随着今年315的即将到来,汽车企业又到了习惯性紧张的阶段。这是因为,每逢这个重要的维权节日,都需要揭露出一批社会影响力较大的问题。尽管,企业努力发展技术品牌不存在任何问题,但通过长时间的解决技术过程,势必会存在着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所以,一但每年的3.15来临,企业都似乎要如临大敌一样。不仅需要检讨自身的技术与品牌有无问题、而且也要谨防着问题被人为的放大,这才是3.15容易让一些企业紧张的关键。

  应该说,在国内汽车技术转型与发展的阶段,产品各式各样的技术问题都可能凸现出来。而从以往的3.15曝光规律看,似乎存在着“不打勤的、不打懒的,只打不长眼的”,再加之央视曾经出现的3.15猫腻问题以及当事人腐败现象暴露,这就更使得今年的汽车3.15不同于以往。如果说,汽车行业哪些问题要面临考验的话,很可能就会出现不同于过去的曝光现象以及撞枪口的问题。如治理污染的问题越来越大,这就使大型货车的过度排放必然成为3.15瞄准的标靶;而在技术召回上的国内外落差较大,也同样是人们需要认真剖析的关键问题。所以,围绕着新年度的3.15,还要像以往那样可以用金钱或公关攻势平息问题的话,显然是应该是一厢情愿的事了。

  “追剿”汽车排放元凶是当务之急

  可以说,自从柴静公开向雾霾宣战以后,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其中,在柴静团队爆出的雾霾污染原因中,大型货车的排放量已经达到了普通小型车的数百倍,这不能不让社会更加关注大货车的制造技术与消费问题。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记者问及企业为何不能造合格产品的时候,其回答竟然是“别人造假,自己如果不造假就无法生存”这样一来,问题自然不仅仅是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存在一些企业的人为因素上,自然也就成了3.15需要不断追求的新目标。我们虽然不知道这样的企业,会不会成为管理部门的处罚对象,但从所作所为就不难看出,如果对这样的制造现象存在姑息的话,汽车排放的恶性循环就很可能成为某种意义的新常态!

  其实,既然雾霾已经成为社会的关键词,其解决办法就需要刻不容缓的推出。无论是惩治大货车环节的造假行为、还是做好相应的技术补救工作,很显然是国内必须要解决的新问题。这是因为,在美国洛杉矶市,同样也曾受制于严重污染的影响,可能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加州的减排法律更加严格、相应的标准与执行更加严厉。其中的一项就是,对大型货车在排放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加装气体过滤系统,这才使大货车排放不至于直接影响社会生活。而联想到国内,虽然大货车已在多个城市被挡在市区之外,但考虑到烟气的流动性特点,如果不强制加装必要的保护装置,就会形成明知故犯的污染结果,这才是最令人感到心痛的问题。所以,只有全社会都对污染源有了明确地认识,才会使污染降到最低。

  国内汽车召回量少为何不正常

  对于国内汽车的进步,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最近几年,通过有效的转型,也使得自主汽车为代表的技术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而在相应的技术方面,不能不说仍有着很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与完善。像召回问题,一直以来都会让消费者感到百思不解。尽管,社会上公认国际品牌比国内产品的技术更好,但却在召回方面并未体现出这一客观现象。而是,国际品牌召回不断、国内品牌总是按兵不动,这难免不会使消费者产生更多的顾虑。可以说,汽车召回虽然会使企业更多的付出人力物力,也可能会使企业的名声受到影响,但归根结底,召回还是对消费者负责任的体现,如果在该召回的问题面前刻意隐瞒或屡拖不决的话,那只能让企业的诚信降到谷底,这恐怕才是最得不偿失的问题。

  从这些年一些合资企业的召回来看,被动的召回几乎年年出现。先是福特的召回被闹上车展的舞台、继而也出现了宝马的召回门事件,而大众速腾的召回问题,更是到现在也并未完全理清。所以,在汽车召回的问题上吗,企业与其要遮遮掩掩,就不如诚实的加以对待,这才是不至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关键所在。相比之下,国内汽车召回难现象的突出,也在大程度上是另类地方保护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说,国内汽车十年来的召回总和,竟然不及美国的一年召回量,那么自然就会使这样的问题让消费者感到费解。所以,越是在这个时候,就应该不护短的把召回问题解决好,或许也会通过召回的考验,使品牌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

  平心而论,汽车召回问题也好,汽车排放问题也好,都是直接关乎着汽车技术需要发展的重大问题。甚至可以说,企业如果用诚信面对召回,而且能够合理地解决召回所带来的问题,自然就是企业成熟的一面。所以,应对召回问题,敢于直面对待问题本身就是走最大的捷径。特别是,在汽车发展与社会环保需要实现双赢的情况下,更应该本着敢于剖析自己问题的态度面对新考验,只有这样,汽车问题才不至于最终成为企业的包袱……!

  凌 然

  (本文系供新浪汽车独家专稿,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