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专供中国市场的7.5万元以下“廉价车”已经获德国狼堡批准,将于明年上市。7.5万元,对于大众来说算是比较“廉价”,但相对于大量中国品牌和雪佛兰赛欧这样的低端合资货来说,还是比较高端的。我们好奇的是,大众能搞出什么样的廉价车?
按理说,大众在中国风头正劲又自视甚高,应该看不上廉价车市场,而且,在廉价车项目上赚钱又没那么痛快,为什么大众还要在这里伸一腿呢?
原因在于,这两年大家都觉得一二线市场也就这样了,三四线增长潜力很大。三四线市场上,大量需要的是便宜货,而大众旗下最便宜的捷达也要7万多,需要更便宜的车来补空。
便宜货,显然配不上大众这块“不便宜”的招牌,于是,大众会与一汽启用一个新的子品牌,以免降低大众的身份。这个办法,跟日产在新兴市场上重启“达特桑”这个品牌主打廉价车差不多。
大家眼中,印度才是真正的低端市场,在那里卖的车,是相当“凑合”,倒车镜“精简”掉一只都可以。日产去年在印度上市的小型车“达特桑GO”精简得也够可以,在GNCAP的安全测评中获得了“零星级评价”。
GNCAP是一家在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展开工作的国际汽车安全评估机构,近期在互联网上公布了一段碰撞测试视频,“达特桑GO”撞得挺热闹,车头稀烂不说,A柱、B柱都严重变形,连车顶都扭曲了。GNCAP认为“达特桑GO”车身脆弱,没有安全气囊,所以一颗星都没给,还不客气地给日产社长卡洛斯·戈恩发函,建议停止销售,修改设计。
这就是廉价车。日产用“达特桑”这个品牌,把廉价车与“NISSAN”品牌切割清楚,于是就放心大胆地“精简”,把安全方面的措施减到了极限,反正印度当地也没有像样的法规去约束。
要是沿用了“大品牌”,情况就好一些。比如,通用雪佛兰在中国首发的的廉价车新赛欧,虽然减去了后轮上的法兰盘,增加了“跛脚”的风险,但比起“达特桑GO”,安全性还是强,至少能在国版NCAP中拿个四星级(当然,现在CNCAP中满眼都是五星)。
大众起用新的子品牌,降起成本来就会轻松很多,毕竟搞得过火一些,也不会连累到“大众”这块金字招牌。
造廉价车,最重要的就是降成本,圈儿内降成本的办法有哪些呢?
其实,从大众这些年在中国的造车路径上,大家也多少能看出一些控制成本的手段。就大众而言,最牛的当然就是“模块化平台”,不过,这个“模块化”过于高大上,长期看可能会对降成本大有好处,目前却只会增加成本(平台研发投入过大,需要大规模应用后才能摊薄)。现在,大众控制成本最重要的办法一点都不新鲜,就是“精简”。
说到“精简”,一是减少零部件的数量,比如去掉后防撞钢梁;二是降低零部件的规格,比如把独立悬挂改为“板车”悬挂;三是降低零部件的品质,比如把车窗升降器改为便宜货。
大众造廉价车,采用新的模块化平台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的是在老平台基础上开发,就跟老PQ34平台上搞出朗逸、新宝来的思路一样。这种思路之下,降成本最主要的技巧就是“精简”。
大众如此,日产如此,所有想开发廉价车型的厂商都如此。
比如,本田在印度投放了一款“亚洲战略车”Brio。这款车是在飞度基础上“精简”出来的,基本的结构没动,主要就是看看哪些东西可以“省掉”。比如,印度路况差,汽车时速很少能上100公里,一些零部件可以不按高速行驶的要求去定标准;比如,印度大多数地方处于亚热带,低温工况就可以不管,据说仪表盘内的零部件会因此少一半;再比如,印度人对车的要求粗枝大叶,钢板就没必要用好的,防锈钢板能少用就少用。
丰田也在印度搞了一款廉价车“Etios”,此车为降低成本,主要的工作也是“精简”,尽可能减少零部件的数量,把通常有2到3个部件的排气管改为只有一个部件,去掉了车顶和侧面车身接缝处的镶饰,把座椅改为头枕一体型等。至于隔音降噪之类的部件,能省则省,反正印度人又不在乎什么“图书馆静音”。
丰田和本田在廉价车项目上的表现都一般般,因为他们还是比较好面子,降成本的步子没有迈得太大,所以跟真正的廉价车比起来,他们的廉价车还是太贵。
到了中国,这两个品牌都没有启用廉价车的想法,也就是跟着大众用些“老平台造新车”、“小平台造大车”之类的手段,让车子便宜一些,但远便宜不到廉价车的程度。丰田还特意强调,丰田在华没有推出威驰以下级别车型的计划,“丰田的整体策略还是保持稳健,不会冒险”。
造廉价车,丰田认为有些冒险,搞不好就会损伤品牌形象。大众这些年有些不管不顾,不过,在廉价车项目上也留了一手,想通过启用子品牌来规避风险——搞好了,为大众开辟了新市场,搞不好,责任就推给合资公司,反正用的也不是大众的牌子。
问题很可能会出在不用大众品牌上。
行内搞廉价车,都是这么个玩儿法,大众出品的廉价车,必是现在大众低端车的“精简版”。以大众的造车功力,即便出个“精简版”,品质应该也过得去,但问题是,大众的成本控制水平实在是一般般,近些年为了降低成本,已经搞出了大量有失大众正常水准的“特色车”,如果再降成本又要保证赚钱,搞出来什么东西就不好说了。
所以大众也不会把廉价车挂上自己的招牌自降身价,而是把廉价车的风险转移到新品牌上去。但众所周知,大众在中国卖的就是牌子,一个平台、品质接近的车,挂个斯柯达的招牌(哪怕屁股上特意标“上海大众”),销量就平平淡淡。如果换个不知名的新品牌,会有多少人买账呢?
这方面,“合资自主”也提供了很好的例证,同一个车型,如果换个标,销量就跌得很惨,完全不能跟原先挂名牌标时相提并论。
大众现在在中国布局的众多车型,已经是大众专为新兴市场开发的廉价版,这些多得让人傻傻分不清楚车型正在“过度消费”着大众的招牌。现在,大众又眼馋更低端的市场,想在廉价版的基础上再行“精简”,大众招牌是不敢用了——不用大众招牌的廉价车,在一众造车功力日益精进的自主品牌车型面前,真的有戏唱吗?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