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别急着给汽车“新技术”买单

2015年01月20日15:19   轮语汇  作者:傅雪峰   我有话说

  当本田九代雅阁进4S店保养,店员奉上一支价值140元的“发动机清洗剂”时,我们知道,“缸内直喷”这项新技术又在调皮了。

  缸内直喷,是这几年流行的发动机“新技术”之一。好处是,燃油效率更高,坏处是,发动机更难伺候了。

  日系的发动机,素以“耐操”著称,不挑油、毛病少,但一引入“缸内直喷”,就多了个喷油嘴、进气门容易积炭的毛病,只好用在汽油里加添加剂的办法解决。缸内直喷技术可以省点油,但要定期往汽油里加添加剂,而且,即使加了添加剂,也清洗不到进气门(以往是在在进气歧管里喷油,可以捎带脚把进气门冲洗一下),将来终究是个麻烦事儿。用“缸内直喷”合不合算?对于车主来说,这个账不太好算。

  别急着给汽车“新技术”买单

  现在,不少发动机有了“富贵病”,要常“吃药”。

  “涡轮增压”更是广受厂商追捧的“新技术”,这个玩意儿可以“压榨”发动机的动力,但一来成本高,二来可靠性也存疑问,对于车主来说,选个带涡轮的,真比选个排量大些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合适吗?

  说完发动机,再看看变速器,“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很有技术噱头,但毛病确实也比较多,用起来不算省心。

  汽车技术不断推陈出新是好事儿,车主们关注汽车新技术也是好事儿,这可以推动汽车技术的进步。相当初,美国汽车“三巨头”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只要把老产品改头换面搞个新款式,就能当新一代车型卖出去。二十来年中,美国人开的大都是“换壳版”,汽车的模样是新款的,里边的东西却可能是十几二十年前的那一套。当1970年代日本汽车厂商大举进入美国之后,带动着美国人也开始“技术改造”,比如,1980年代,美国厂商不再图省事一直沿袭后轮驱动,纷纷上马轻便省油的“前置前驱”。

  不过,过分追逐新技术也不见得是好事。这几年,中国汽车市场成了各种新技术的实验场,靠谱不靠谱的技术都拿来用,这就导致了一个不好的现象:大家都觉得“无新不欢”。新款车不带点技术噱头,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汽车买家们也是一样,如果不买部带涡轮增压的车子,就好像被时代抛弃了一样。

  说实话,有的新技术还不太成熟,有的新技术并不实用,有的新技术对买家来说根本不划算。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技术新不新”上了,一些更基础、更重要的方面却被忽视,比如这两年出现的各种“断轴”、“漏油”——你一个悬挂都能断掉,发动机上搞再新的技术也是扯淡。

  对于多数汽车买家来说,技术是不是“最新的”并不要重要,重要的是,汽车的可靠性要好,起码不能断轴、不能漏油、不能顿挫、不能宕机。买车时,不要光盯着车上搭载了多少种新技术,更要关注一下,这个品牌汽车近年来的故障率高不高,毛病多不多。

  普通人买车,图的就是经济实用。发动机、变速器技术的进步,无非是想让动力好一些,油耗低一些,所以,大家不必过分关注是否采用了最新技术,只要试试动力是不是够用,再看看相关的油耗测试是不是在合理水平就可以了。如果动力和油耗水平接近,那倒不如选套成熟可靠的动力总成,至少用起来省心,也可以省去一些额外的保养和维修费用。

  说实话,虽然汽车厂商吹嘘换套新的动力总成可以节油20%、30%,但往回看十年,汽车的油耗水平下降的幅度也比较有限,百公里8个油还是7.5个油,对于一年只跑一万公里的私家车,区别并不大——至少不像“新技术”汽车与传统技术汽车之间的差价那么大。

  在追逐汽车新技术的时候,汽车厂商和买家都有些“跑偏”,大家都特别关注发动机、变速器这种“大件”,而对ESP之类不太直观的东西反倒容易忽视。事实上,现在发动机的热效率、变速器的传动效率,提升的幅度非常有限,而且成本高昂,搞不好还会带来可靠性下降等负作用,汽车买家们与其在这方面多花银子,倒不如多关注一些更实用的新技术。

  比如,ESP这种安全装备花钱不多,却可以在关键时刻防止车子失控,降低事故风险;比如,中国交通状况比较复杂,追尾事故频发,防止追尾的辅助制动系统就比较管用;比如,现在停车位比较紧张,停车难度比较大,即便没有全景影像,多几个雷达探头也会让泊车轻松很多。

  现在,中国在售新车中,ESP装车的比例还比较低,还有的车连后防撞钢梁都减掉了;泊车辅助系统的装备率也比较低,更别说自动防追尾系统了。这些东西,其实比涡轮增压、双离合便宜多了。沃尔沃汽车日本公司近日宣布,该公司在日本销售的所有车型都将标配包含了10余种功能的安全驾驶辅助系统“IntelliSafe10”,会使车辆价格升高6万日元左右,合人民币仅仅是3000块左右。

  所以,中国的车主要慢慢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而不是被汽车厂商宣传的噱头随意左右。你多花了一大笔钱,买到手的“新技术”却未必能带来真正的实惠,大家应该多关注那些实用的新技术,给自己用车带来便利的同时,还能推动这些技术的普及。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