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从欧宝退出中国看多品牌战略

2015年01月07日14:16   轮语汇  作者:周磊   我有话说

  从今年1月1日起,欧宝宣布正式退出中国汽车市场。而有消息称,虽然近十年来,欧宝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平均年销量只有5000辆左右,但其平均一辆车的利润高达3000美元,通用中国不到十人的欧宝销售团队年赢利超过1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欧宝宣布退出中国市场,确实有些意外,特别是于其经销商和用户而言。但我认为,这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那样,欧宝在中国市场并非量不能做大,而是无论通用不想将欧宝的量做大。而其原因也无疑是众所周知的通用中国不想让欧宝和别克之间形成直接竞争关系。早在2009年,通用实施了“欧美技术、全球平台”战略转型,将欧宝品牌与别克品牌实施基于同平台的双品牌战略。于是乎,别克的君威与欧宝的Insignia以及别克的英朗XT与欧宝的雅特等产品都成了外表和内涵都很像的“孪生兄弟”。而这种给消费者产生“双胞胎”的印象,对于其于同平台的双品牌战略无疑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通用没有将别克和欧宝两个品牌的差异化做到位。

  在这样一种没有将两个品牌差异化做到位的情况之下,虽然一个是国产一个是进口,但对于通用汽车而言,以进口方式在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欧宝产品,就需要一个很好的平衡。

  即欧宝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不能太大,如果销量大可能由于其旗下产品与别克品牌旗下产品因为长得像、消费者的驾乘体验也一样,从而导致欧宝的销量实际是众原本应属于别克的销量范畴当中分食而来,而这无疑就如上文所述形成了自家兄弟间的内斗,于通用这个大家庭而言,此长彼消,最终并不会给通用带来无能是总销量还是总利润等方面的显著增量;同时,既然要以进口方式在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那欧宝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销量也不应该太低,太低了于通用在中国汽车市场针对欧宝的营销渠道等资源而言,无疑又将是赔本的生意儿,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宝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单车利润达到了3000美元,但区区5000辆左右的年销量,于通用这么大一个汽车集团和中国这么大一个汽车市场而言,显然又属于“细枝末节”的业务。

  由此,欧宝以进口方式来中国销售,通用还要花很大精力去找到那个平衡,让欧宝的销量不大也不小。相较于目前别克品牌和雪佛兰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势表现,显然花力气在这样一种平衡术上,无疑是自找麻烦。

  基于这样一种现状,通用决定将欧宝退出中国,显然是一项很正确的决策。应该来讲,欧宝退出中国,对于国内车企的多品牌战略确实是值得参考的一个案例。

  纵观国内汽车企业,基于同平台的多品牌战略实施的效果多不理想。如上海大众旗下的大众品牌和斯柯达品牌,虽然两个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耕耘多年,但斯柯达品牌相较于大众品牌仍然在销量上没有突破,2014年前11个月累计,斯柯达在上海大众总销量占比中只占到16%的累计销量,而84%的销量由大众品牌贡献。

  由此来看,当前国内汽车市场销量表现位居最前列的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前者正通过欧宝退出中国市场而积极回避同平台多品牌战略(值得提出的是,别克品牌和雪佛兰虽然也基于同平台,但目前显然已形成高低档搭配,与别克与欧宝以及大众与斯柯达基本处于同一品牌力定位不同),而后者目前在同平台多品牌战略上表现又不理想。这两家车企在同平台双品牌战略上的差异化工作都如此难以拿捏,其他汽车企业是否也应该谨慎而为?

  当前在自主品牌阵营,有部分车企坚持一个品牌战略,而有部分车企却一真热衷于多品牌战略,虽然有些企业在此前一系列碰壁之后,也号称回归一个品牌,但显然最终仍耐不住寂寞,最终又变着法子的搞实质多品牌。我认为,一个企业要搞多品牌,有这样几个前提,一是自身的体系能力有支撑,二是市场的发展有需求。试问现在热衷于搞多品牌战略的那些自主车企,自身符合上述条件不?特别是基于同平台的多品牌战略方面,上述那些有实力的合资车企都显现出有困难,自主品牌是否更应该三思而后行?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