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汽车无需那么多的“智能”

2014年08月01日14:59   轮语汇  作者:王林   我有话说

  什么叫做汽车智能,答案很开源。

  你可以说ABS、ESP、ACC这些微小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单元算得上是智能的一种;也可以说带有导航、倒车雷达、音乐、电影、蓝牙等功能的车载交互系统是智能;或者,你大可不必为上述那些小儿科点赞,因为在你的眼中只有自动驾驶/无人驾驶这样高大上的才算得上智能。不管智能的范围到底能够圈到哪,“智能”入侵汽车已经成为现实。

智能入侵汽车已经成为现实智能入侵汽车已经成为现实

  不论合资或者自主,也不论是轿车、SUV或者MPV,基本上15万元以上的车型(当然有更便宜的)都会以“智能”作为其卖点,SYNC、Carwings、D-Partner、inkaNet、TIVI(只要你愿意,你还可以叫出更多的名字),各个新车发布新闻稿当中描述智能的比例大有超越其基本配置的趋势,“智能”已经成为汽车厂商层面攫取产品利润不可或缺的手段。

  汽车智能的发展历程像极了当年的手机。03年,Java已经算是高端机的配置;大学时候,Symbian则让普罗大众明白什么叫做智能;而两年后,当Android与IOS平分天下之时,手机智能几乎已经无所不能。更流畅的体验、更快速的上网速度、更轻薄等理由,“智能”变为套取消费者荷包的最佳噱头。汽车智能现在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当年手机做的事情,最后都会落在“钱”上。

  有人会问,既然可以为智能手机耗费银子,为何为汽车智能掏腰包却要受到你的无端指责?

  先不说整车上百上千电子元器件的问题,也不说成本消耗上的问题,只想探讨一下安全(当然这个安全,不针对文章开头说的ABS等主动安全或者其他被动安全技术)。试想几个问题,你专注于手里的手机能够出现什么样的后果?无非就是坐地铁坐过站、走路撞电线杆之类,出交通事故的概率很小很小。但当你开车时专注于利用车载智能拨打电话、收发邮件这些自认为是惯常小事的时候,分秒之间一段惨剧就可能发生,这种分心驾驶与分心玩手机造成危险系数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就如同我之前曾经写过,早在1999年日本就已经颁布了严禁驾驶时使用手持设备的立法,而美国纽约州在2001年也颁布了相关法律,目的就是阻止手机等智能设备对汽车的“入侵”。2008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时任首席执行官杰奈特·弗罗特彻勒就表示分心驾驶造成汽车相撞的事故比例是正常驾驶的4倍,而所谓的“智能”就是分心驾驶的罪魁祸首。对于智能“入侵”汽车的担心早已成为安全驾驶领域重要的议题,但现在看来,智能侵入汽车带来的威胁不但没有下降还随着技术的不断升级而不断上升。因为这个词挠对了太多消费者的痒痒肉,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这种消费心理层面的导向性是不可逆的,就如同我现在劝你有钱也不要去买Tesla,你会听吗?你只会说:哇!17寸的中控屏真TM牛逼!可事实上,当它频繁死机的时候,你痛苦的想砸车的时候可别说你不知道它还会死机。

哇!特斯拉17寸的中控屏真NB!哇!特斯拉17寸的中控屏真NB!

  说了大半天,笔者想说的很简单:我们的消费心理是被一个叫做“智能”的概念绑架了。从最初的磁带、收音机,到后来的CD、显示屏;从智能影音交互系统、倒车雷达,再到Carplay、AndroidAuto,甚至还有据说在2025年就能量产的自动驾驶技术,种类繁多的“智能”已经在潜移默化的左右着我们的消费神经中枢,而我们似乎也乐意去为科技造成的新鲜感而买单。

  汽车需不需要智能?当然需要。但是汽车需不需要那么多的智能?笔者持否定态度。Eye Free或者Hand Free或许真的不是我的菜。汽车,其实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智能”。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汽车智能 入侵汽车 黑客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