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把老脸拉下来 掉价儿吗?

2014年07月31日10:36   轮语汇  作者:梁新宇   我有话说

  2014的暑期档,卖座电影是一个接一个。前几天,国民岳父的《后会无期》重装登场。看电影的时候,我猛然发现了白客和孔连顺的身影。如果你看过去年爆火的网络剧《万万没想到》,你一定对这两个人不陌生,白客,就是那个王大锤,而孔连顺,就是剧中那个永不凋谢的 “女神”。

  这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变形金刚4》里的一个细节。字幕翻译者将Unbelievable这个词翻译为了“万万没想到”。

  《变形金刚》向来是汽车的盛筵。仔细想想看,除了《变形金刚》以及《汽车总动员》这种“不想植入也得植入”的电影以外,其他类型的电影、电视剧中,经典的汽车广告植入也比比皆是——在海外,有《X档案》中的福特车、《007》系列电影中的无数名车、《碟中谍4》里的宝马Vision ED、《机械公敌》里的奥迪RSQ等等;回到国内,《非诚勿扰》里的斯巴鲁、《天下无贼》里的宝马、《蜗居》中的路虎、《新恋爱时代》的东风风神、《北京爱情故事》中的吉利、《双城生活》里的比亚迪等一系列的植入,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除了借力之外,车企也越来越多的搞起了自制微电影广告。

《万万没想到》极具人气的微剧《万万没想到》

  作为一个非常喜欢看网络微剧的人,我仔细一查,发现《万万没想到》这类的剧集,极少见到车企的影子。这是为什么?

  汽车植入影视剧,究竟要的是什么?

  不可否认,任何广告,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吸引消费者对商品的注意,诱发消费者对品牌的兴趣,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最终完成购买行为。植入广告也是一样。对于车企来说,在影视剧中的植入,想要传达的是品牌形象、产品性能、领先技术,乃至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等的内容,最终取得观众对品牌及产品的认同。

  篇幅真的是硬伤吗?

  如果你看过电视剧《蜗居》,那里边路虎植入场景你一定不会陌生。主创人员用了数分钟的篇幅,使用了产品的直接露出、台词植入、情节植入、人物形象契合等多种方式,将路虎融入了剧中,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看过《蜗居》的话 你一定对这个场景不会陌生看过《蜗居》的话 你一定对这个场景不会陌生

  数分钟的篇幅,即便在一部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中,也绝对算是一个大数目。我们见到更多的,其实是碎片化的植入。

  数分钟的篇幅,对于微电影来说,几乎就意味着整剧。集中、大强度却又融合情节的广告展现,自然能给观众最直接却又自然的感受。现在,越来越多的车企花大力气拍摄自己的微电影,试图用优质内容取代生硬的广告投放,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你或许会问,既然这样,车企干脆就都去做自己的微电影广告好了,为什么还要考虑在其他微电影中进行植入呢?这个问题,其实也不难回答。

  如果我们按篇幅进行归类,可以将车企的植入依次分为:一般影视剧中的植入、自制微电影广告、微电影及微剧植入。其篇幅大致是从长到短,相应的,成本大致也是递减的。首先是影视剧,想要在一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电视剧中进行广告植入,成本往往是惊人的。在007系列中,阿斯顿•马丁的植入费用高达5000万美金;《变形金刚3》中伊利为舒化奶花费了上千万元,换来的只是短短5秒钟的台词。即便回到国内,深度植入付出的代价也是相当可观的。据报道,如果企业想在前景普遍被看好的电视剧中进行深度植入,费用可能高达300万左右,而定制电视剧的费用也要在千万以上;即便是浅层植入——创作人员不特别进行剧本修改,而只是简单的产品露出,其费用也要在百万之巨。那些费用在几十万的深层植入,立足点又往往都是平台差、受关注少的剧集。这样的植入可谓鸡肋。

伊利为在《变形金刚》里植入几秒的镜头 付出了上千万的代价伊利为在《变形金刚》里植入几秒的镜头 付出了上千万的代价

  再来看自制微电影,看似简短的呈现形式,其背后的成本却不一定低。随便搜索一下,我们不难发现,目前自制微电影广告的车企可谓数不胜数,新剧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过,我们也应该清醒地发现,这些微电影广告的制作水平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像凯迪拉克《66号公路》这样的微电影,带来的浏览量高至上亿;而更多质量较差的微电影,都被淹没在了网络的海洋中。高水平的成果,往往意味着“高水平”的成本。并不是所有车企都愿意、都有能力掏出大把银子进行制作的。

  再将范围缩小,我们就来到了微电影、微剧的植入。严格来说,这样的植入与上文中在电影、电视剧中的植入没有根本上的区别,主要的不同就是篇幅。短小的篇幅一方面可能带来传播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往往意味着成本的相对低廉。

  从广告绝对时长上看,微电影、微剧植入绝对不及电影、电视剧的植入。但是,微电影、微剧短小的特性,又决定了其植入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容易被反复、完整收看。曾有一项调查,90%以上人看过微电影。拿本文之前提到的《万万没想到》来说,从第一部上映至今,所有剧集的点击量超过了6亿,平均每集观看次数3000余万。这一曝光度,甚至超越了不少优秀的电影及电视剧。

  这么看来,车企在这样的微电影和微剧中植入广告,还是很划算的。

  “气场不合”才是症结 不过真的不合吗?

  以《万万没想到》为例,此剧象征着一种Kuso文化,代表着恶搞、无厘头、无节操、屌丝文化,甚至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气质。而这样的特性,正是90后、00后所喜欢的。从目标受众上来看,14-30岁的人群是主力,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20-30岁。这些人正要或已经踏入职场,选车、买车、特别是购入第一辆车的需求较为迫切。

  尼尔森的数据显示,72%的潜在购车者非常看重车辆的实用性。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经济实力不够雄厚,一辆价格低廉同时满足实用需求的汽车非常适合他们。事实上,这个市场细分中的产品非常多。

  面对这样的现状,如果车企能探求年轻“屌丝”们的诉求,并且采用对路的广告形式,或许在销量上就能达到不一样的效果。不过问题是,车企真“拉得下脸”来吗?一方面,在传统的观点中,汽车依然是身份的象征,买了车,还怎么能算“屌丝”呢?另一方面,车企恐怕也忌惮,一旦旗下某款车贴合了这种路子,整个企业、品牌的形象都会受影响。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端着”的态度,并不属于这个时代。“理性的豁出去”才是这个时代的写照。想想看,刚毕业的马佳佳就毅然决然踏入成人用品圈,并把Powerful做的风生水起,不就是这种思维的成功实践吗?作为传统行业,汽车业也在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而最重要的,是消费者本身在发生着转变。记得郭德纲在一段相声里说过:“舞台上,要脸就是不要脸,不要脸就是要脸。”在市场的舞台上,或许各位演员还应该放得再开一些。毕竟,饭碗才是要紧的。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微电影 屌丝 kuso 营销 广告 低端车 廉价车 3万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