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商务部办公厅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问卷调查的通知》,旨在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潜在垄断行为进行调查。从商务部下发的调查问卷的九条内容来看,地区封锁或者地方保护行为的内容基本覆盖其中。
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已经出现了连续九个月市场份额下降的局面,其中有自主品牌力相对较低的原因,但是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中国的市场被地方政府所割据,全国市场被人为限制成一个个地方市场。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因素的存在,使得许多自主汽车品牌不能顺利进入某些地方市场,从而使得优势品牌不能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劣势品牌却依靠地方保护而大行其道。最终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
这种地方保护主义的不良后果在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竞争传统汽车市场的时候,显得还不是那么明显。因为,如果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一旦放开地方保护或者消除垄断,那么获得最大益处的肯定不是自主品牌,而是外资品牌,因为传统汽车市场的竞争力最强势的品牌更多是来自于外资品牌。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绝大多数外资品牌并无涉猎,特别是在中国汽车市场,这些外资品牌几乎都将市场的注意力放到了传统燃油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领域因为各种各样的因素,外资品牌鲜有大的发展。
与这些外资汽车品牌不同,尽管新能源汽车市场环境相较传统燃油汽车市场要差许多,不过这也恰恰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更容易获得市场份额的突破口。
最近的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为什么会连续9个月出现市场份额大幅下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于最近一两年以来外资品牌的渠道与价格不断下探,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之间的竞争形势更加直接。这与之前的外资品牌基本固守一二线市场、自主品牌固守三四线市场的“划市场而治”的各自为战的形式大不相同。
因此,自主汽车品牌要想更快实现翻身,必须寻求一条相对容易的道路去突破。新能源汽车市场恰恰是未来自主品牌的最可能也是最现实的领域。
然而,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所遭遇到的困难,远远不是充电基础设施不健全、产品价格过高、技术相对不成熟等等因素,地方保护主义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外地品牌实施市场禁入或者限制政策,一些有实力的自主汽车品牌虽然有不错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但是却在各个地方城市不得其门而入。一些地方变相要求自主品牌企业必须在当地建立生产基地,并作为能够在当地市场进行销售的先决条件。一些地方设立地方的新能源汽车目录,对于一些自主汽车品牌“挑三拣四”,以最大化自己地方汽车企业的利益。
就以新能源汽车相关支持政策来看,这种地方保护的性质在各个地方都若隐若现。2013年9月前后,国家有关部门就推出了新能源汽车新一轮试点推广工作,但是那些被列入试点推广的城市,有许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推出相关的新能源汽车配套实施政策,即使推出了相关配套政策的,也是“姗姗来迟”。
其实,地方保护主义虽然可以被看做是垄断,但是根本就是违法。
比如,关于上牌照的问题。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都能够决定在当地市场是否给哪些品牌的汽车进行注册、发放牌照。然而这些政策显然违反了中国的相关法律。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只要汽车产品获得了出厂合格证明,那么就可以申领机动车牌照以及行驶证。而地方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干预,显然与该法律的内容相违背。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政策已经实施有五六年之久,实际市场产销却长期遇冷?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有关地方政策的掣肘。这些地方政策出台的背景之一就是要保护当地的汽车企业的发展,或者限制外地品牌的进入。
对于这种地方保护主义,国家有关部门虽然进行了制止,但是却远没有那么理直气壮。比如,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政策试点推广政策中,为了遏制地方保护主义,要求试点城市必须给予外地品牌至少30%的市场份额。但是,这种30%的市场份额的规定,难道不是对于70%市场份额的地方保护的认可和背书吗?
地方政策本来就不合理,国家部委却还要予以追认“合理”,这是一种什么逻辑?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上海汽车时表示,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的强国必由之路。但是,这种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方式,又如何能够让强者更强呢?
不仅如此,自主品牌不仅仅得不到本来应该就有的待遇,而且还要遭遇歧视。当特斯拉来到中国之后,官员支持,专家追捧,媒体热炒,为什么?难道特斯拉真的就比中国的那些自主品牌强很多吗?难道那些自主品牌都不值得中国的这些官员、专家去关注吗?
因此,地方保护与特斯拉现象背后隐含着一种更为值得深思的东西。地方政府为什么会实施地方保护?特斯拉为什么会比中国的自主品牌受到关注?这不仅仅是通过出台一些消除垄断的规定、政策就能够解决的,而且如果不进行体制上的变革,这些垄断就会层出不穷。
或者说,给一个让地方政府主动放下垄断和地方保护的充分理由。这才是治本之道。
(声明:作者独家授权新浪网使用,请勿转载。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地方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