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程远对话朱福寿:一开始就真心想做好自主

2014年06月05日10:27   轮语汇  作者:程远   我有话说

  “马太效应”在乘用车领域开始明显  

  程远:大家好,欢迎来到程远会客厅,今天前来做客的是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朱福寿,欢迎朱总。首先,请你谈谈对中国汽车市场总体发展状况和趋势的看法。

  朱福寿:近两年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基本证明了我过去的一个判断:“十二五”以后,中国汽车市场将进入微增长阶段。当时我讲未来10年,平均增长率不会超过10%,可能某些年会超过,但是整体不会超过10%的增长。

  这几年中国汽车销量情况,2011年增长2.45%,2012年是4.3%,2013年增长了13.9%,这跟上一年发生的“钓鱼岛事件”有一定关系,如果把类似的客观因素回归之后,实际去年增长是在7%左右,不到两位数。

  今年1-4月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是9.07%,对这一数据进一步分析:由于有的企业有年终超额完成目标,1-2月份数据不具可比性; 3月增长只有6.5%,4月增长8.8%,平均7%左右,比较真实。我们做计划的时候,预测今年的增长为8%-9%,乘用车在11%左右。

  程远:基本都稳定在10%以下,符合你过去的判断,这是增长速度方面的一个特点。

  朱福寿:除增长速度外,市场结构也在向合理的模式发展。从全球范围看,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比例大概是87:13,我们现在乘用车比例已经达到82%,商用车只占18%,这表明中国汽车业正逐步向国际比例发展。

  程远:这是不是中国汽车越来越国际化、全球化的表征?

  朱福寿:最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排名前十的企业基本上在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今年,从1-4月份数据看,全行业增长是9.07%,前十名汽车集团中七家增长高于9.07%,而后面的3家,要么是零增长,要么是负增长。这种强的越强,弱的越弱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程远:“马太效应”在市场上显现了。

  朱福寿:“马太效应”在乘用车领域表现很明显,按道理讲,商用车也应如此,但是由于执法不严,商用车欧II、欧III、欧IV,有真有假,所以马太效应短期还显现不出来。另外,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这两年出口在持续下滑,今年仍然是下滑态势,商用车表现比较低迷,没有太大的增长空间。

  程远:作为生产资料,商用车受投资影响比较大。

  朱福寿:这几年市场增长最快的是SUV,增速都在50%左右,2013年全行业SUV达到298万辆。东风本田做CRV的时候,考虑产量是一、二万辆规模,大家称之为“小众市场”。

  程远:SUV现在不再是小众细分市场了,谁家拥有SUV,谁家就发财。

  朱福寿:市场有了非常大的变化,MPV的增长也非常快,去年到今年,由于一些微型车统计到MPV中,像五菱每年有几十万辆规模,今年可能到达70万辆,造成MPV的快速增长,也让乘用车从统计表上看在下滑。

  程远:这是“统计技巧”导致的,与实际销量增长没多大关系。

  朱福寿:是的。除此之外,新能源汽车实际情况也很不理想,去年全行业新能源汽车才销售了1.76万辆。今年一季度,新能源车增长速度比较快,包括纯电动车,未来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

  程远:你对车市总体情况怎么评价?

  朱福寿:整体上看,中国汽车还处于一个平稳增长期,这是我们一个基本判断。确实如大家所说,中国现在汽车千人保有量还没达到100辆,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30辆。借鉴西方国家走过的历程,再综合我国宏观经济处在一个中长期发展的态势,以及我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和城镇化建设,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汽车越越便宜,所以,整体上我国汽车产业应该还处于一个平稳增长周期。

  高速增长带来的负面因素对汽车发展有害

  程远:你曾说过“要客观理性对待未来市场增长,使汽车行业得到稳健和可持续稳健的发展”,对这句话怎么解读?

  朱福寿:2011年我提出“微增长”的概念是有针对性的,对汽车产业到底将以什么速度发展的问题,有很多不同观点,其中有一种比较激进,这是基于两个逻辑,第一个是千人拥有量,西方国家千人拥有辆500辆、600辆、700辆,而中国还不足100台,按这个数字看,我们未来的增长空间非常大。另一个逻辑,从欧洲、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他们的汽车发展有两个阶段,第一个叫高速增长阶段,平均增长率在20%以上,一般是5-10年;第二个阶段叫快速增长的阶段,增长是10%-20%,两个阶段周期一共差不多持续20年。

  由于以上两个逻辑支撑,很多著名专家认为中国还应该有一个快速增长周期。针对这种预测,我提出了“微增长”的观点。

  程远:你是担心这些看法会有误导?

  朱福寿:会有非常大的误导,会刺激很多企业家,让他们更加冲动,更加盲目。因为一个人在成功的时候,想法往往过于乐观,可能仅仅考虑个人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而忽视了大势。这十几年的高速增长,给大家带来一种思维惯性,对未来5年、10年产能建设、商品企划等比较激进。这是我提出了“微增长”观点的第二个原因。

  程远:地方政府也在推波助澜。

  朱福寿:这是第三个原因。我更担心这种势头会进一步刺激地方政府对汽车落户的热情,为汽车提供更大的支持力度。因为汽车无论对GDP,还是对税收、就业,对地方经济贡献的拉动作用都非常大。

  程远:汽车业的超高速发展应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能源紧张,空气污染,道路堵塞等。

  朱福寿:汽车高速增长带来的很多负面因素已经引起政府、社会的关注,并且这些负面影响在放大,这对汽车的发展是有害的,而且这种害处也会进一步放大,例如媒体对环保、PM2.5、对超载等问题的报道,都会使政府加大整治力度,这对整个汽车行业影响非常大。

  程远:这是企业利益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矛盾冲突。

  朱福寿:对企业而言,投资规模的扩大要更加理性;对政府而言,对汽车的发展应当有理性的引导。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和思考:过去是如此增长的,未来还会这样增长吗?希望大家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个问题。

  程远: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现在中国的购买力不是障碍,13亿人口中十分之一有购买能力,就产生1.3亿的需求,但是环境、能源、道路建设等因素制约着发展,这种冲突现在越来越明显,一些城市不得不采取限行和限购措施,否则整个交通瘫痪。限行、限购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没有一个地方政府是愿意进行限购的,他们都愿意发展汽车,作为城市管理者,如果整个交通瘫痪了,会招全市人骂,如果限购限行,只是一部分人骂,他们当然会选择后者。

  市场占有率下降并不完全是自主品牌失意的表现

  程远:现在有个问题是赢家通吃,从全国形势看,目前合资企业发展速度都非常快,5个超过百万规模的全都是合资企业,东风旗下的东风日产,也即将步入百万辆规模。与此同时,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在不断下降。按照刚才说的马太效应,“快者恒快,慢者恒慢”,中国汽车市场会不会成为合资公司的一统天下?

  朱福寿:这种危险是存在的,五年前,我从汽车产业发展的规律角度,预计到自主品牌当前的发展现状。对于自主品牌下一步发展的整体态势,行业内悲观的有,乐观的也有。综合当前中、外资企业的发展状况,对自主品牌的发展,我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程远:“谨慎乐观”,怎样理解?

  朱福寿:这种“谨慎”,是一种务实的或者甚至带有一点悲观的态度;这种“乐观”,更多的是站在精神层面,站在信心层面。做自主品牌,如果基本的精气神都没有了,那就更没法干了。

  程远:你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到2018年,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大概在2800万左右,2013年产销量为2200多万辆,那么我们还有不到600万辆的市场空间,现在大众、通用等在华合资企业都在进一步扩大产能,这样发展下去,自主品牌还有机会吗?

  朱福寿:从具体发展状况来, 2010年,广义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最高曾经达到45%;2005年,狭义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最高曾经达到33%。2011年到2014年最新数据,已经下降了3-5个点,广义自主品牌占有率大概在41%,狭义的自主品牌占有率在31%左右,如果不包括合资自主,可能会更低一些。从数字看,就像你讲的,跨国公司这几年扩容速度非常快,自主品牌占比在下降,于是各种各样的自主品牌悲观论也就出现了。

  程远: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的确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

  朱福寿:关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理解的: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并不完全是自主品牌失意的表现,而是政策因素带来的表面繁荣现象的回归。汽车下乡、消费税等政策对自主品牌的推动作用是很大的,所以说,这几年的下降,只是回归到正常的水平。从这个概念上来说,对于自主品牌的发展其实也不用过于悲观。

  程远:不用“过于悲观”的依据是什么?

  朱福寿:我讲不要过于悲观,是从国家层面、汽车产业层面、企业层面、客户层面、社会舆论层面等多方面来分析的。从企业层面讲,不管新型的自主品牌企业,还是我们东风、一汽、上汽这样的大型企业,在做自主品牌的过程中,该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已经出现了,大家都有近10年的经验积累,要说成就、挫折,或多或少都有了体会。发展自主品牌就像拔河比赛,如果能够维持现在的市场占有率不下降,我们就是一个胜利者。我们现在的状况是,越小越要跟人家抗衡。

  做好自主品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程远:你认为自主品牌的希望在哪里?

  朱福寿:首先,大家对自主品牌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大的,现在企业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在研发方面,正在从过去的1.0版发展为现在的2.0时代,以前企业注重产品,注重车型,现在更注重品牌,这也是在努力与竞争对手抗衡。对于东风而言,未来自主将要投入接近4300亿元。

  程远:你是说,做好自主品牌,不仅是国家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朱福寿:无论从建设汽车强国的责任感,还是企业自身的价值观,或是提高在合资企业中的话语权等角度来看,我们都必须把自主品牌做好。这样一种诉求和动力,对于促进企业积累经验,加强对市场的理解,掌握技术以及资本投入来说,都是一个正能量。

  程远:是不是可以说,现在中国汽车企业搞自主品牌,是真心实意,不是应付中央,也不是应付舆论?

  朱福寿:从一开始我们就都是真心要把自主品牌做好,这个确实不是讲大话。作为一个国有企业、中央企业,如果做的都是外资品牌,我们自己能好看吗?但是企业有一个特殊的环境,要看发展过程和所处阶段。

  程远:发展自主品牌,政府,或者说国家应当做什么?

  朱福寿:从国家层面看,现在提出领导人带头坐自主品牌,国宾车都用红旗,政府这种实际行动所产生的舆论效应,比任何广告影响都要大。

  程远:我也认为“领导带头坐自主品牌,比任何空话大话都管用”。

  朱福寿: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不少中国人变得好面子、现在炫富,几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汽车就是一个代步工具,过去中国汽车产品很少,把它的代步功能放大了。

  程远:我们一直在说“让坐自主品牌轿车成为一件体面事”,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朱福寿:“轿车”的说法本身就是一个面子问题,意味着社会地位和财富。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这些都将回归理性,如果这种潮流改变了,有一辆外国品牌汽车,都不好意思大张旗鼓地到处开。

  程远:这可绝非一日之功。

  朱福寿:从这几个方面看,对自主品牌不要过于悲观,只要企业能够正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积极投入,保持激情,再加上有一个很好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消费环境,可以对自主品牌充满信心。

  程远:你说东风入股PSA,对发展自主品牌也很有好处?

  朱福寿:由于入股PSA,东风的品牌知名度在法国乃至欧洲几乎是家喻户晓,整个欧洲都看好东风这次并购。建设东风自主品牌,未来在神龙公司要创立新的模式,标致、雪铁龙、东风三个品牌同时生产,我们既可以利用它的平台来做,也可以输入平台进来。当时谈的是这样,因为短期条件不成熟,就借用它的平台做我们的品牌。

  东风合资项目是行业发展机会性因素带来的

  程远:这些年来,东风在国内外重组、合作、合资的力度都比较大,这对东风发展规模很有好处,对自主品牌有何影响?

  朱福寿:比较而言,东风的合作伙伴可能多一些,行业内部有很多声音,包括竞争对手指责我们,说东风只知道合资,不愿意搞自主。我认为,东风之所以呈现这样一种状态,是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不同状况决定的,也是基于东风存在的实际问题和我们对整个汽车业发展的判断。

  程远:为什么这么说?

  朱福寿:回顾一下东风汽车的发展历史: 2000年,整个东风汽车销量只有22万辆,2001年是26万辆,2002年是39万辆,然后逐步增长到46万辆、52万辆、73万辆。2000年以前,东风只有一个合资企业,神龙公司,发展还比较困难,商用车、乘用车都没有发展优势,整个东风利润加起来也就十多亿元,而仅十堰,十多万员工,5万多离退休人员,每年生产十多万辆卡车,没有钱发工资,几乎维持不下去。这样的状况,从1994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另外,十堰比较封闭,国有企业发展的老思路还比较重。

  程远:所以你们要“走出十堰”?

  朱福寿:我们分析认为,加入WTO以后,乘用车一定有一个发展期,但是,东风只拥有卡车制造经验和技术资源,没有资金,没有乘用车的经验和技能,仅仅一个神龙公司还做得不好,根本不具备快速发展乘用车的条件。

  程远:“债转股”和东风上市不是给你们带来了机遇?

  朱福寿:1999年债转股,是江泽民总书记到东风来了给的支持政策之一,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没有钱发展轿车。我们一方面要保持企业的稳定,另一方面还要拿出资金,保证我们引以自豪的商用车继续升级转型。

  程远:东风要绝处逢生。

  朱福寿:东风要盈利,要生存,卡车发展要资金,乘用车有很大的发展机会,正是基于这样多种复杂的因素,怎么把企业搞活,是我们当时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内部从体制改革入手,激活内部机制;另一方面,外部合作,把现有存量盘活,不管说是低效资产,甚至是无效资产。在没有现金的情况下,走上了与日产合资的道路。

  程远:由收购风神发展成与日产全面合资,你们是“撞”上大运了。

  朱福寿:2003年与日产合资开始的想法是“小合资”,即只做乘用车,但报到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领导定下搞“大合资”,所谓80多亿元,是把所有的资产算进去,实际东风一分现金也没有掏,借助资产引进了日产80亿进来。

  程远:后来怎么与本田、起亚、PSA开始了合资?

  朱福寿:更加深入合作的背后都有故事。与本田合资利用的是万通,当时它已经做不下去了,东风花一块钱买过来,与本田展开合资。通过万通这样一个存量资产,带来了本田项目,这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只不过被我们抓住了。与本田的合资,由于某些客观因素,没有让东风进入整车。其他合资项目大多是因为他们上不了“户口”,需要“借东风”,东风派人员进去,对他们影响也是很大的。神龙公司则是采取“提升合作层次”的模式,增加注册资本,扩大合作范围,实施双品牌战略。

  东风自主相对滞后并非合资战略造成的结果

  程远:相比国内其他大型汽车集团,东风合资企业比较多,有人戏言是“东风花心”,东风是否在合资上下了太多的工夫?

  朱福寿:东风合资项目多,既是当时我们的基本情况所决定的,也是整个行业向乘用车发展过程中一些机会性因素带来的。

  程远:算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朱福寿:经过十几年的合资合作,东风汽车的干部、员工,包括技术人员,对乘用车市场的理解比过去更加透彻,对做乘用车的程序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怎么做,车子为什么做成这样等等,吸收各家所长。除此之外,每个合资公司都有自己的文化和管理方法,在合作中我们也学到了很多。通过合资合作,东风汽车公司得到了快速发展,改变了过去生存困难的境况,走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也为我们后来做自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程远:通过合资,东风公司不仅救了困,还发展了乘用车短板,合资对东风是有巨大贡献的。

  朱福寿:是的,合资给东风汽车带来的变化非常大。

  程远:大量合资对东风自主品牌发展滞后有无关系?

  朱福寿:简单从东风做乘用车比较滞后的概念来看,很容易产生类似程老师这样的观点。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如果是在更成熟的情况下做乘用车,就能够更加稳健,更加健康,像日产这样的公司,它决定做一款乘用车的时候,从商品企划到具体产品出来,周期就是4年。

  刚才我们回顾了东风走过的历程,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东风汽车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本部在2005年大规模启动了自主乘用车计划,但在2005到2010年这段时间,东风汽车自身在乘用车领域没有任何经验,消化和吸收也需要一个过程。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才决定先把很多合资板块做到比较稳健、初具规模的时候,再回归到自主品牌。

  程远:从时间表看,你们发展自主品牌比上汽、一汽晚了几年。

  朱福寿:简单来看我们可能是一种滞后,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合资战略造成的,而是因为当时我们的精力和财力都不具备。反过来看,先发有先发的优势,后发也有后发的特点,自主品牌是这样,国际品牌也是这样,这是一个规律。现在做得比较好的乘用车,高增长以后又掉下来,调整以后往上走,然后再掉下来,包括刚才讲的,今年排名前十的汽车企业中后三家都是自主品牌企业。

  程远:这能体现后发优势吗?

  朱福寿:仔细分析每一个主流自主品牌企业,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速增长的时候,车型占比大,产品投入多,短期就会有效应。但是带来的结果可能对品牌会造成伤害,发展过快就要调整。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虽然东风晚了三五年,但是我们更愿意从长远的战略层面看能不能做好,不能只看相差的这三五年发展时间。我们能把这种后发优势挖掘出来,尽可能去把它放大。

  股比开放,多年的合资成果就都为外资品牌做贡献了

  程远:前一段时间社会上鼓吹要把合资股比放开,他们自称是站在发展中国汽车的立场上,认为中国车企在温室里生长经不起风雨,唯有放开股比,加强竞争,才会提高自主企业的竞争力,才会使中国汽车强大起来。东风作为一个大型央企,觉得放开合资股比究竟对谁更有利?

  朱福寿:对这个问题,最近这一年讨论得特别多,工信部也召开了几次研讨会。这些问题比较敏感,作为国有企业,在这些问题上表态,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有些东西本身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谈一下零部件业,因为没有零部件就不可能有整车。在国外,零部件研发投入一般占80%以上,高于整车,整车是10%以下。我们合资股比在整车上控制了,但零部件是放开的,看看放开合资股比的零部件是什么现状,把这个问题总结透,对于整车股比是不是放开,什么时候放开,会更加清晰一点。

  程远: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在零部件上。

  朱福寿:放开以后,我们零部件有什么核心技术?几乎没有,这是当年没有想到的。

  程远:在汽车业发达的国家,都是优先发展零部件业。

  朱福寿: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看,股比放开是必然的,是大势所趋,但从短期看,放开股比,受到最直接冲击的就是自主品牌。放开以后,会不会出现市场倒逼机制,如有些人说可以让自主品牌良好发展,这只是一个良好的愿望,是需要时间的。在舆论层面,可以尽管去讲,马上放开,给自主品牌一些发展压力,但是从执行层面看,要稍微放缓一点,否则会出现一些问题。

  程远:有可能事与愿违。

  朱福寿:合资股比政策一旦放开,不能保证现有合资公司中方都能守住50比50,只要有一家守不住,其他也会守不住,一步一步地蚕食,就彻底没有话语权了。一汽大众、上海通用都曾出现过51%的股比,但外方很快买回1%的股份,他们就等着这个政策出台。

  程远:这就是“骨牌效应”,大家都守不住,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

  朱福寿:如果股比守不住,话语权会越来越小,现有合资企业多年建立的体系、经验、成果,就都是为外资品牌做了贡献。比如合资供应链,过去这么多年都是出口方式,产品不能改,产品认证要到国外去,所有的供应商都由外资衔接,我们再要做合资自主,可以自主决定供应链吗?所以对股比放开,从长远看,放开是必然的,政府、社会对这些企业实行更多的压力是应该的,但是在操作层面,应该要务实的考虑。

  程远:你的这种是担心完全可能的,最初的合资企业,50对50只有上海大众一家,神龙是30比70,一汽大众是60比40,广标外方只有22,北京吉普外方是33。后来上海大众50比50的“标杆”出来了,所有新建合资企业一律都是50比50,现在坚守的只有一汽大众,但是压力很大,我觉得这是必然的结果,防线一旦失守,将会全线崩溃,就是所谓“骨牌效应”。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自主品牌 东风 朱福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