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语汇
设为书签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您也可下载桌面快捷方式。点击下载 | 新浪博客 | 新浪首页 | 新浪导航

国务院考核“防污十条例”三点思考

2014年06月03日09:12   轮语汇  作者:丁华杰   我有话说

  日前,国务院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对地方政府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和“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这是《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后续,这个“计划”又被行业内称之为“防污十条例”,去年九月份发布,被广泛谈论。国家能够从战略层面去改善全民都在其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这是好事情,对于你我都是受益其中,这点值得肯定。

  不过,关于机动车方面的“防污十条例”的考核,特别是针对汽车行业,能否见效?有没有改善的余地,这些都有待探讨。媒体报道,考核重点放在了“考核机动车防污”方面,“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情况”满分均为100分,包括10项指标:大气环境管理16分、工业大气污染治理15分、机动车污染防治12分、产业结构调整12分。至于考核未通过,提到了两个问责“不合格地方多掏钱治污”、“不合格国务院领导约谈”。

  为什么谈这个话题,因为“防污十条例”被视为汽车限行、汽车限购的“尚方宝剑”,这个条例等同于认同了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汽车限行、限购等方面的情况,也致使了包括天津、杭州等地的新一轮扩大化的汽车限购城市,对于汽车行业来讲,有着比较大的危害。

  现在,在十项指标中占据了12%的考核比重,这些合理吗?如何进行量化考核?有没有更加有益于环境改善、同时能够有利于我们汽车行业发展的方式?笔者简单谈论三点。

  第一、“机动车污染防治”对汽车打击严重。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笔者在此继续这个称呼,它能带来的危害包括两个方面,直接危害是产销量的限制,以及后续效仿城市对于销量的危害,这里面受到最重要影响但是政府和民众主推的自主汽车;而间接的危害是打击资本、消费者对于汽车行业的信心,这些影响汽车行业长久的持续发展。

  汽车限购的概念,早就是个被制止的概念,但是这些年屡屡冲击民众的视线,以至于当下很多制定政策的人,面对城市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可以第一个想到就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这些中国国际化大都市,已经实施了限购、限行政策,似乎给予多个城市一种持续下去的思路。

  当然,正如我们开篇提到的,如果当下的整个汽车限购政策泛滥,首先受到影响的往往是处于弱势的自主汽车,此前撰写一篇文章,点评意味海外人士“上海为什么找不到自主汽车”的现象,正是因为汽车限购的原因,让一张车牌的价格远远高于了多数自主汽车品牌车型,这意味着低端消费者被限购排除在购车的群体之外,如果同样的政策泛滥,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倡导的自主汽车受到的影响程度可能会超乎想象。

  我们看到前几个月自主汽车市场份额逐步下降,更有多位汽车同行呼吁中国自主汽车陷入了危机状态,当然如果从迎接挑战的程度,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应该给予自主汽车更多地发展空间和时间,并且自主汽车向更高端的车型转型也是必由之路。

  再者,投资者及消费者信心的问题,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谈“钱荒”的问题,随着这种限购的泛滥,这种投资信心势必受到相应的影响,如果实施这项政策,还需要相应的政策制定和监管者做好充足的准备。

  第二、“机动车污染防治”如何量化?

  再者谈论第二个问题,我们知道“机动车污染防治”被规定为12%的分数比重,如何进行量化?依据汽车保有量?依据新车的销售数据?这些明显与我们的谈到的汽车顶层设计不相符嘛。

  汽车排放量你没有办法进行测量,那么多汽车,有的在于当地进行运营,有的在外地进行驾驶,如何进行界定那个省份的排放量高低,在整个大气环境下,我们也没有办法清晰预测多少比重的二氧化硫是汽车尾气排放的,所以,这个比重存在太多的吐槽点,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给出如此清晰的12%的比重分?有没有可操作途径?

  按照一些城市关于汽车限购、汽车限行的逻辑,保有量可能是个操作途径?但是这个明显从理论是不准确的,因为防污就是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汽车保有量只会越来越高,因为每每出售一辆新车,汽车保有量就在上升。

  很多人可能拿出淘汰车辆来说事,在汽车限购的城市每一个车牌如此昂贵,这些车牌不会随车辆的淘汰而淘汰,都在进行利用,所以保有量还在上升,这个时候,将汽车作为防污十条例12%的考核目标诚实没有必要。

  第三、“机动车污染防治”有没有更清晰的替代步骤?

  我们要首先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发展汽车行业,是要寻求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而不是去进行一味的打压,这个行业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不可能进行取消了之,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谈论的是如何科学制定关于汽车与环境的关系,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这些才是根本。

  大家都知道一个问题,无论我们怎么进行限制,关于民众出行,这个刚性的东西都不会消失或者减少,我们限制了汽车购买、限制了汽车出行,就要给出另外一个满足刚性需求的解决方案,如果后者确实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就能解决汽车污染的问题。

  这个“魅力”包括便捷、舒适,这些真的做到了么?前段时间媒体报道了北京工作的住在河北的人士,这里面说出一个基本问题,中国人聚集在超级城市和喜欢这个城市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单纯地想要理由这个城市的“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资源,如果这些资源都平衡了,中国的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天天喊限购、限行去解决问题,有点舍本逐末的感觉了。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防治 污染 防污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