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诗情画意的桐乡古镇,迎来汽车行业的领导、专家、企业领袖:国内汽车千人保有量作为最“硬”的指标,显示了未来巨大的市场空间,密如毛细血管的中国小城镇,何以在城镇化大潮中找准自身定位,镇长的“汽车冲动”需要专家的鼓舞和描绘。

    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

    大城市容量趋于饱和,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迫切需要二三线、中小城镇转移。这种转移将为培养出新一批能消费得起汽车的人群,有望带领汽车消费新增长

    我国每年新增城镇居住人口高达1300万。随着城镇化新政策的落实,城镇人口有望进一步快速增加。对汽车行业而言,这其中蕴含巨大发展机遇

    “我们车市还有10年多的高速发展阶段。”徐长明说。尽管一二级城市汽车保有量已趋于饱和,但对于广大三四级乃至五六级城市而言,它的汽车市场长期内仍将处于较快发展阶段。

本着各取所需的原则,汽车企业呼声最高的就是“沉下去,上得来”:工厂区域布局、配套紧密跟随、渠道继续下沉,开拓城镇市场,镇长“搭台唱戏”,张开双臂欢迎远道而来的汽车企业,圈地办厂是形式,可别成目的。

消费主体与习惯的大转战

消费主体与习惯的大转战

    产品的需求类型和消费习惯会变得更多样化。大城市消费趋向于节能环保型小型车,而中小城镇则会对包括高档轿车、小型车、SUV、皮卡、跑车等不同类型产品都会有相对较高的需求。[详细]
    高油耗车型的需求会大幅增加,而皮卡类在城市中并不盛行的车也会因实用性而大受追捧。所以调整自身的产品线策略,也成为了城镇化进程中车企面临的一大挑战。[详细]
汽车产业是地方政府的 “香饽饽”

汽车产业是地方政府的 “香饽饽”

    城市化后,最大的汽车消费潜能,不在大城市,也不在中等城市,而在县城和乡镇。[详细]
    此外,商机并不仅仅局限在车辆购买这一消费的初级阶段。庞大的保有量也给汽车后市场以及汽车文化消费带来了极大的商机。
    当车辆保有量巨大,其残值市场也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详细]
错位竞争 避免同质化

错位竞争 避免同质化

    中国的汽车角色并非“华山一条路”。以个体经营为主的服务型第三产业,不仅具备低成本、低门槛的特色,还有这高收益高回报的特性。例如美国盛行汽车郊游,房车旅行;欧洲的汽车主题公园、汽车赛事,用汽车盘活地方经济可以成为城镇化中不错的选择。[详细]
    要不要建汽车产业园区?地方政府不考虑当地汽车保有量与地理区域特点,硬性设定所谓的产业园区,以标榜政绩,反而成为坏事。[详细]
多品牌战略或成为主流

多品牌战略或成为主流

    城镇化助推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促进汽车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转型升级等。笔者认为,对于汽车企业来讲,特别是狭义乘用车企业,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未来多品牌战略或将成为主流。[详细]
    多品牌战略或为这类企业应对城镇化的主要举措之一。而多品牌战略实施的关键点就是加速企业高低端品牌的自立门户,通过中、高端品牌继续保有甚至抢占一、二线市场份额,通过中、低端品牌抢占三、四线市场份额。[详细]

专家观点

桐乡市市长 盛勇军桐乡的汽车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技术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区位条件优越,居金三角核心位置,二是龙头带动逐步明显,特别是基础的建设资产,汽车休闲文化产业;三是有一批零部件生产企业。
付于武:
付于武:桐乡可从零部件入手,关键零部件和检测设备等很大空白。将汽车和文化、旅游、娱乐结合起来。
徐长明:
徐长明:城市化是汽车发展动力。每年1300多万人从进城带来劳动效率提高、买车人群增加、车市向西转移。
孙晓东:
孙晓东:门槛最低的是后市场,房车不错但相对来讲难度要大一些。零部件,不能依赖低成本的重复劳动。

镇长也要“两条腿走路”,加工出口是沿海城镇的拿手好戏,扩大内需更是保持内生动力的源头。发展汽车工业,关键要因地制宜,环境保护、资源统筹,缺一不可,切莫急功近利、涸泽而渔。

警惕“拉美陷阱”和城市空洞

    因为城市化进程推进过速,拉美部分国家要么放弃了传统农业,要么形成了单一的经济作物结构,基础农业的缺失,导致工业化进程的后劲不足。活生生建设起来的城市,最后竟演变成缺乏经济活力的空洞。

中国国情 离土不离乡

    中国的城镇化最突出的一点为农民工仍是以劳动力流动而非举家迁移定居为主,全国80%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农民工都是流动就业,举家迁徙仅占20%左右,从消费环节来看,很难说服一个没有举家迁移、流动的农民工购买汽车。

根深蒂固的“二元模式”

    呼吁打破固有模式的设想,很难绕过两个最敏感的话题--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隐含的大量福利待遇。而更为顽疾的土地制度,让城镇化进程中,让农民面对失去土地,缺乏技能,又要到城镇中另谋出路,谈何容易。

地方GDP的短期压力

    由于汽车产业的规模性和长期性,不因短期GDP压力而仓促上马,是一件中央部委、地方政府以及车企多方权衡的事,避免急功近利。汽车下沉,借城镇化而成长,是战略选择,规避和审视其中的风险,是决策者必上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