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汽车
新浪汽车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还记得2004夏天的那一场雨吗?不晓得难倒了多少英雄汉、搁浅了多少机动车,从那以后市政设施完善加强的同时,更多的车主对雨天行车、以及车辆“落水”后的处理方法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汽车维修专家在线交流]
电瓶进水
  尽快把电瓶负极线拆下来,以免车上的各种电器因进水而发生短路。检查电瓶是否进满了水,必要时请更换电解液。
发动机进水
  车子从水中出来后,要对发动机进行检查:先检查发动机汽缸有没有进水,进水会导致连杆被顶弯,损坏发动机。
机油进水
  检查机油里是否进水,机油进水会引起机油变质,失去润滑作用,使发动机过度磨损。
排气管进水
  如果排气管进了水,要尽快把积水排除,以免水中的杂质堵塞三元摧化器或损坏氧传感器。
点火系统进水
  点火系统的高压部分通常有几万伏电压,因此它对绝缘的要求也比较高,如果车辆在潮湿季节长时间停驶,或是在雨天涉水,点火系统就会因受潮而导致发动机工作不良甚至无法起动。在没有备件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忙于更换或拆卸,搞不好会弄断某一根高压线,那就得不偿失了。比如普桑的高压线特别难拔,如果没有专用工具,经常会把分电器的根部拔断。这时不妨利用吹风机的加热挡对受潮的部位吹几分钟,故障即可排除。如果受潮比较严重或是分电器进了水,可以把分电器盖摘下来,用吹风机烘干。
车灯进水
  一般情况下,您观察到的车灯内的细小水珠为“结露”所致,为正常现象,且不会造成使用问题。其基本原理如下:车灯内各空腔与外界空气由通风孔相连,当车灯使用或者外界较高温度,车灯内部温度上升,导致内部温度加大。当车灯停止使用或遇到外界骤冷空气时,内部温度下降,水汽凝结形成“结露”。一般判读“结露”还是“进水造成水滴附着”的简便方法为,点亮远光灯约30分钟,车灯前方照射有效面积内开始雾气消失的则为“结露”,否则可能为“进水造成水滴附着”。
变速箱进水
  检查变速箱是否进水,变速箱进水会使变速箱里的齿轮油变质,造成齿轮磨损。一旦变速器进水,必须立即更换变速器油,并彻底清洁变速器,重新加入适量的变速器油检查正常后再行驶。自动变速箱车要检查自动波箱和变速箱控制电脑是否进水。

车内进水
  将车内被泡过的物品(座套、脚垫等)尽快晾干,以免发霉。
刹车组件进水
  刹车是靠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的激烈磨擦来完成的。在水中行驶时,车轮几乎都浸在水中,使得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留下一层水膜,就像涂抹了润滑油一样,使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摩擦力减小,无法控制汽车停止,而且鼓内的水也不容易散出。 这种刹车失灵的现象来得非常快,在离水后边走边踩刹车,连续几次,刹车片与刹车鼓之间的水滴就会被擦掉,同时,摩擦产生的热量将其烘干,使刹车很快恢复原来的灵敏度。
  这种刹车失灵的现象对于采用碟形刹车系统的汽车来说几乎不会发生,因为碟形刹车系统的刹车片面积很小,碟盘外围又全部暴露在外面,留不住水滴。由于车轮转动时离心力的作用,碟盘上的水滴会自动散失,不影响刹车系统的功能。平常使用的小型车很多是前碟后鼓式刹车,所以涉水后有的刹车失灵,有的刹车会减弱很多。
  涉较深的水时,排气管容易进水,造成发动机进水的严重后果。这时候应该注意:首先估计一下水深,如果对于地形熟悉,有把握判断水的实际深度,在水深不超过30-50cm时,才可以考虑通过。否则,千万不要擅自闯入。
  然后,观察路面情况,在没有其他车辆阻塞的畅通情况下,才可以考虑通过。涉水时,一定要记住油门一定要保持住适当的力度,千万不能松开油门,车速要靠踩抬离合来控制(就是经常用到的半联动),挡位选择在1-2挡,切不可在水中松开油门换挡。实在需要控制速度的,就用左脚轻轻地踩刹车来控制车速,踩刹车时也不能松开油门!过水后,要在宽敞的路面紧踩几脚刹车,排出刹车里的水,就可以继续安全行驶了。
   机会1 误操作短语提醒
司机将油门当刹车误操作,车辆向危险地方驶去时,坐在副驾驶位子的乘客可利用短暂时间采取措施。
支招:用短语提醒司机,如喊“停车”“抬脚”等,或直接将方向盘打向其他方向、拉上手刹。

机会2 误行驶跳车入水
若没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司机的错误,车辆向水面冲去时,不要被吓得只知道大喊,要迅速自救。
支招:解开安全带,打开车门锁,推开车门,跳离车辆,或在车冲入水中的一刹那跳到水里。

机会3 车进水摇开车窗
若没能跳车,车门也没来得及打开,车就冲进水里了,此时车不会马上沉下去,且电路仍能正常工作。
支招:保持头脑冷静,利用驾驶室尚未完全进水的机会,迅速摇开车窗,从车窗爬向水面逃生。

机会4 车下沉硬物砸窗
如果车进水很快,且迅速下沉,此时水给车门的压力也增大,车门将无法打开。
支招:可用锤子之类的东西砸开车门或车窗,或干脆用车内的排挡锁、方向盘锁等金属硬物砸。

网友畅谈
我也要发表感想 看大家怎么说
  匿名发表 会员代号: 密码:
评论: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