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车行天下 > 汽车新闻 > 正文
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形势分析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5月15日 10:18 国研网

  [摘要:进入21世纪后,中国汽车工业可能形成三强鼎立的局面。与此同时,美国、日本、欧洲大企业已经做好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准备,中国汽车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汽车企业只能走联合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

  1、中国三大汽车企业的现状分析

  新世纪已经来到。随着汽车工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中国汽车工业将逐步由诸侯割据向三国鼎立之势转移。三强之中,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汽车集团)雄踞江东,大有超越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这样老牌企业的气势。上海汽车集团之所以成功,分析起来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指的是:本地和周围地区有良好的工业基础。悠久的市场经济历史、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和环境优势等。这些因素对今后的发展仍将起到重要作用,这是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两家大企业所望尘莫及的。主观因素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这里包括市政府的决心和有效的组织,企业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全体成员的努力。但最重要的还是上海汽车集团选择了正确的战略决策,并且不失时机地予以实施。上海汽车集团没有走中国汽车工业传统的发展老路,而是采取中外合资的办法,合理利用国外资金和技术,高起点上马,高速度发展,以最短的时间达到一定规模,先于其它企业抢占了轿车市场。同时,及时组织国产化工作,降低成本,确立市场优势。上海汽车集团的做法开创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路子,为汽车业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上海汽车集团在发展势头上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并非说它在今后的发展中就一定能永操胜券。上海汽车集团有它自己的弱点,比起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其科技力量还很薄弱,产品结构偏重于轿车,其它车型特别是在货车方面在国内没有什么地位。从企业结构上看,上海汽车集团作为一个工业企业本身没有整车生产能力,轿车的整车车型从属于两家合资企业,而且会资对方不是一家。这样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自己的科技开发能力,即使可能和某一家外资企业共同建立开发机构,但因合资企业规模不大,能投人的资金不多,开发能力将是很有限的。

  一汽集团公司建厂40多年来,为我国汽车工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一汽集团公司的历史就是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史,一汽集团公司的成败,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一汽集团公司成功地实现了产品和制造的技术改造,建立了比较合理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结构体系,改革了经营管理机制,使老企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汽集团公司既重视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也重视自身的发展。目前,从企业整体实力上看,一汽集团公司在国内仍处于领先地位。尽管在轿车生产方面并不领先,但是依靠自己的综合实力完全有可能后来居上。

  一汽集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而全结构并没有彻底改变,企业背着一些沉重的包袱。企业所在的地理位置并不是很有利的,发展的客观条件远不如上海汽车集团,在生产规模并不很大时这一缺陷似乎没有太大问题,但当规模扩大后这一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利必然造成包括产品运输在内的生产成本增加。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不占优势,必须依靠较低的成本。中国的汽车企业只有在最有利的客观条件下,实现最低的包括产品运输费用在内的生产成本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一点即使对合资企业也是很重要的。

  东风汽车公司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少壮派”。东风汽车公司有一种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企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东风汽车公司在难以置信的条件下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些年来,东风汽车公司积累了相当雄厚的实力,它在货车生产方面具有优势,它的后劲不可低估。但东风汽车公司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发展过程中战略决策上的一些失误。这些失误有的不是企业本身造成的,有些则与企业对战略研究重视不够有很大关系。目前,虽然有些问题得到了纠正,但有些问题则解决得不彻底,在今后很长时间内仍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2、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亚洲战略和亚洲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北自朝鲜半岛、中国,往南到东南亚、南亚诸国,这一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地区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它在21世纪初期很可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新兴市场。这些年来,世界汽车年需求量基本上停留在 5 000万辆的水平,需求不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可以预料,今后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发展中国家汽车需求逐渐增长,它的市场容量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将明显加大。据预测,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增市场容量约2 000~3 000万辆,新增的容量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届时上述亚洲地区汽车需求量将新增 2 000万辆左右,其中一半左右在中国。这一地区无疑将给困境中的世界汽车工业带来希望,它也将成为世界汽车企业的必争之地。

  各大汽车企业不满足于产品出口,为了更多地占领市场,他们纷纷来到这一地区建立生产基地。有此打算的第一家是美国,最初,美国汽车企业到中国来寻找机会,但他们在中国并不顺利,取得的成果远不及预期的目标。

  众所周知,20世纪80年代以来,韩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产量一度达到世界第四、第五位。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给韩国汽车工业以沉重的打击。现在金融危机基本结束,它的汽车工业有可能发生一些重大变化。一是进行企业重组,原先政府只批准三家企业从事汽车生产,1985年实行自由化政策后又有二三家企业参与进来。这次在政府推动下大企业调整了经营范围,汽车生产企业很可能只剩下二三家。二是改变了过去注重本国资本、本国管理的发展模式,加大引进美国等国外资金和管理模式力度。三是收缩海外战线,放弃一些效益不高的项目,集中力量向更有希望的地方发展。这次金融危机促使韩国企业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在美国企业加盟下它有可能变得更加强大。

  这支美韩结盟形成的强大力量将重点指向中国市场。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韩国对华政策发生戏剧性的变化,一夜之间从“敌国”变成最热的朋友。这反映韩国政府作出了一次重大的战略转变,它认识到作为外向型经济,已经不能过分依赖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与中国的合作与交流。韩国只有4 000多万人口,要这么大的汽车工业做什么?中国的市场是理所当然的目标。

  另一支重要力量是日本。当欧洲和美国的企业蜂拥来到中国寻找机会的时候,日本企业似乎按兵不动。这绝不是日本企业对中国汽车市场不感兴趣,它实行的是另一种策略。日本企业大举进军东南亚国家,以资金和技术帮助几个国家建立汽车工业,居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日本企业扶植东南亚国家,一方面使日本汽车业在当地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另一方面想以此为基地向亚洲等其它地区扩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日本的战略目标是争取与东南亚国家结成经济共同体,一方面与北美和欧洲抗衡,一方面也是为了制约中国。日本汽车企业不在乎欧洲甚至是美国的企业在中国建立多少个生产厂家,他相信他的产品特别是经济型轿车在中国市场上完全能够击败对手。

  20年前,韩国和东盟的汽车工业还不如中国,现在他们在轿车方面已经领先于中国。美国、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在中国人还在热烈争论要不要发展轿车、汽车工业是不是支柱产业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了进军中国市场的准备。他们对中国市场,似乎比中国人更具有信心。他们知道,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需要和喜欢轿车。如果到对世纪中国轿车普及程度达到今天韩国或台湾省的水平,全世界生产的全部汽车都供应给中国人也许差不多。如此大的市场潜力怎不令人关注。

  对于亚洲市场,欧洲企业也不甘落后。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对中国发生浓厚的兴趣。大众公司在世界其它国家的竞争中并不占优势,他在中国的成功有可能使他把在海外发展的重点移向中国。他希望在中国扩大生产规模,建立百万辆级的大型企业,产品不限于轿车,生产中国市场需要的多种车型;还希望在中国投资建立一定水平的开发机构,充分利用中国人才等条件,在中国国土上研制开发才有可能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由此看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是占领亚洲,尤其是中国主战场的主角,中国的三大汽车企业也许只能当个配角。中国的“三强之争”不过是大戏中的小插曲,中国汽车工业的命运实际上是掌握在世界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手里,市场留给中国企业的生存空间并不大,如果到2010年中国国内市场轿车销售量是400万辆的话,大部分将是进口轿车和其他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中国三大汽车企业的销售量也只能占1/ 3左右。

  3、上海汽车工业的发展战略探析

  对世纪世界汽车工业面临能源、环境、安全等严峻挑战,为此,各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科技投人。据预测,21世纪的汽车将发生重大变革,一系列新技术将陆续投人应用。今后几十年内很可能是汽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企业间的竞争更明显地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种情况将促使汽车工业进一步集中化和全球化,少数几家超大型企业生产着世界上大部分汽车,控制着最先进的技术,占领着大部分市场。

  21世纪只有两类企业能够存在。一类是年产数百万辆的超大型企业集团,他们拥有巨大的财力,可以引进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自己也具有强大的科技开发能力。实行多品种生产,甚至越出汽车的范围。另一类企业是超大型企业在各地建立的独资或合资企业,这些企业一般规模不大,产品品种不多,一般生产一二种基本车型,不需要建立庞大的科技部门,技术上主要依靠所属的大企业。这种企业结构简单,投资较少,生产成本较低,灵活性大,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容量变化,发展中国家建立的主要是这种企业。面对这样的形势,中国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十年前中国有关部门提出“三大三小”的战略决策,现在又做出“三大集团”的部署,但有关部门并没有认识到三大集团也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三大集团大可不必“势不三立”地争个你死我活,应该适应时代潮流走联合的道路。

   

  其实,从上海汽车集团的特点出发,完全没有必要按照大企业的模式发展自己。上海汽车集团可以走过去行之有效的道路,发展一批中小规模的企业,不但与德国、美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而且也可以与日本、韩国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也没有必要花费大量资金来提高整车开发能力。合资企业需要的开发技术主要靠他们自身解决,或者借助社会科技力量。合资企业结构轻灵是其优势所在,它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设立庞大的科技部门。上海汽车集团的优势不在于整车开发,而在于制造。上海汽车集团应努力提高制造水平,发展现代零部件产业,提高原材料的零部件配套能力,使上海汽车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以此吸引国内外资金。上海汽车集团应该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创造有利条件,欢迎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经营,而不是仅仅重视上海本身投资的企业。如果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能够成为世界汽车生产的中心,并以此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对上海经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是有利的。

  在整车生产方面,上海汽车集团要建立一批中小规模的合资企业。在今后一二十年的时间内,这类合资企业是中国汽车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他们对轿车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至于合资企业数量多少,规模多大,有无市场、有无效益是需要考虑的,恐怕外商更重视这些问题。如果到2010年中国有大约10%的家庭拥有轿车,那时轿车年需求量将达到400万辆左右,而一家合资企业平均产量大约不超过30~40万辆,说明合资企业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合资企业建得太多不好,数量太少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

  上海发展汽车工业要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要考虑上海市场的需要。再过十年、二十年,上海人对汽车的要求和现在完全不同,绝不会一辆桑塔纳轿车就可以让很多人满足。上海人讲究时髦、崇尚名牌、追求多样性,中国南方的一些城市也有类似的消费心理。上海市场需要各种汽车,上海汽车工业应侧重发展中高档轿车。上海汽车集团要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而且不断更新,最好有这样的合资条件——外资新开发的最新车型同时在上海投产。虽然高档轿车在国内市场上所占比重不大,只有 10%-20%,但绝对数量将来还是不少的。上海汽车工业的另一特点是外向性,应该争取较高的出口比例。一般讲,高档轿车的生产不是发展中国家的强项,但他们的市场也需要一部分高档轿车。上海要以高的产品水平、较低的价格、较好的服务去争取国际市场。

  4、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的发展战略探析

  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不能走上海汽车集团的发展道路。这两家企业与上海汽车集团不同的是,除了所属的合资企业外,本身是个生产实体,尤其在客车、货车方面已经有相当的实力。客车、货车的发展虽然也可以利用国外资金,但和轿车合资企业究竟不同,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客车、货车特别是数量很大的轻型车在技术上和轿车有很多相通之处,企业如果没有轿车的开发和客车、货车的生产实力也很难保持竞争力。如果没有大型客车、重型货车的生产,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实体很难长期存在。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应该成为多种汽车的综合生产实体,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具有较强的开发能力,也就是说,要走大企业发展的道路。

  从国家利益看,也希望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走这样的道路。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如果到2020年或稍后~些时间中国有20%的家庭拥有轿车,轿车年需求量将达到1000万辆左右。如果今后20年中国能够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上述目标是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20年后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轿车市场之一,而且市场远远没有饱和,按人口计算的保有量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此大的市场完全需要并且可能建立大型企业。如果说轿车工业完全由一批没有开发能力的中小型合资企业组成,或者由国外力量来组建大型企业,这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21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几家汽车企业中,应该有一家中国的企业,或者说以中国资本和技术为主,主要由中国人管理的企业。可以设想,它的轿车产量2010年达到100万辆,约占全国产量的1/ 4- 1/ 3; 2020年达到 400- 500万辆左右,约占全国产量的 50%。中国要力争实现这一目标,没有这样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中国汽车工业难以立足于世界之林。

  21世纪,中国必须建立一个能与世界上最大汽车企业相匹敌的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只能建立一个大型企业,而不是两个、三个。这一任务应该由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承担,这两家企业只有联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建立大企业也要寻求国外合作,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大企业本身也可以是一个合资企业,但和现在的中小型合资企业不同,它不是和几家国外企业分别合资,而是与一家企业全面合作,吸收它的一定比率的投资。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科技开发机构,争取尽快开发出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开始时可以较多地利用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后逐步提高自身力量,提高中方人员在管理和科技工作中的作用。

  如果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组建联合企业,这一企业应该将发展重点移到上海或上海附近,与上海汽车集团会会形成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从经济、文化、交通等多种因素上看,上海及周围地区是中国发展汽车工业最好的地方。它位于海岸线中点,长江口上,航运对内可直达沿海沿江17个省市,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70%(包括北京四川),是对外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市场。汽车工业的特点是要求区域集中,这一点对中国汽车工业尤为重要,这样有利于发展现代零部件工业,建立各种配套和服务设施,实行精益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这两家企业原有的基地仍可保留,有些汽车可以在那里装配生产。企业的所在地区是个重要问题,它关系到汽车工业的全局。中国要想建成发达的汽车工业,它不可能东西南北中散布全国各地,中国要有自己的汽车城。汽车工业的地区布局必须进行调整,不能失去时机,现在调整还来得及。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对一汽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有利,对上海的经济发展也有利。

  这一联合企业的主要目标是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企业可以生产一些高档轿车,但重点应该开发生产经济型轿车。掌握并满足中国人不断变化的爱好和要求,这是联合企业的努力方向和优势所在。国外企业虽然也为中国人设计出经济型轿车,但总和普通的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存在距离。开发出中国人喜欢的汽车在海外也有一定的市场。

  汽车工业的竞争某种意义上也是服务水平的竞争。联合企业要尽可能地把销售服务纳入经营范围,为用户提供直接服务,与用户建立比较紧密的联系。企业采取邮政购车、网上购车甚至用户以直接到工厂挑选的方式购买汽车。企业遍布全国的维修网使用户有较好的安全感。企业可以考虑设金融机构为用户提供金融保险服务。

  以上分析是说明联合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可能性。更理想的方案是上海汽车集团也参与这一联合。上海汽车集团可以以部分资金,甚至以某一合资企业投入这一联合,这并不妨碍上海汽车集团以主要力量发展自己的合资企业。上海汽车集团还可以在销售服务方面与联合企业合作。实现三强联合不仅有利于联合企业的发展,从长远看,对上海汽车集团也有重要意义。至于国内其他企业想参与联合,这要看是否有利于提高联合企业的实力。大企业不是越大越好,该分的还要分出去,决不能背新的包袱。

  5、未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形势探析

  21世纪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大型企业加上一批独立的合资企业,这是理想的格局,而不是三大集团。近期内,合资企业唱主角,大企业则是国家长远利益所在。大企业与中小合资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相互促进。合资企业的发展促进原材料和零部件工业的现代化,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大企业的发展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为合资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清华大学 钱振为)


汽车论坛】【汽车聊天】【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幽默、美图、FLASH…动漫频道正式推出!
聚首新浪放飞爱情梦想-新婚专题五月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