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行业动态> 21世纪智库圆桌论坛专题 >正文

安庆衡:后合资时代核心应是提升技术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11月28日 15:23   新浪汽车综合   字号:

  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新浪汽车协办的“21世纪广州圆桌闭门论坛”11月22日下午在广州举行,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安庆衡:主持人说让我谈点对于合资模式的看法,但是我这个人,不像万里他们都是政府领导,我没当过一天官员。在座的都是官员、媒体,我没有做过官员,一辈子做企业。所以我说的有些可能是低层次的,但是基本都是我经历的时间15分钟没有问题。我想谈几个问题,我最近在做几件事,一个是在汽车咨询委这的领导写1991年—2010年的汽车史,了解了不少情况,顺便对于各大企业的自主品牌、合资了解了一下,要写这些事就得寻访,寻访就得去看去听。

  第二个我对汽车品牌特别关注也做了不少调演,再一个跟会议组织有关系,因为我亲自参与、参加和谈判了几个合资企业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于合资企业也了解,也经历。再一个虽然我现在不做这个事,但我对新能源还是非常关注,时间关系不可能这些内容。今天主要说合资,第一我想说我所经历合资的几个阶段。万里是从产业政策的角度进行划分,我想从我经历,我的划分也不见得科学,从1984年起汽车产业建立了整车的几十个合资企业零部件甚至更多。我认为第一个阶段是合资的摸索阶段,从1984年开始北京吉普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上一周中国老汽车人的活动,有很多老领导都在回忆。北京吉普在1983年谈判的时候一直到1984年成立的时候,那时候没有合资法。到底合资企业怎么设立谁也搞不清楚,按理说1994年有产业政策,那1983年,1984年是在产业政策出来10几年之前。我认为第一阶段等于是合资企业的摸索阶段,那时候成立合资企业没有法律基础,政策也不清楚,中外双方股比到底是怎么回事。大家知道当时北京吉普的产品要求中方股东来卖,上海大众的车也是由中方的销售公司来卖。现在各大公司对销售权争得红眼睛,那时候不行,我们不敢卖。所以可以看得出来,当时和现在是不一样的。大家都知道省建组装主要CKD,那时候我们研究半天什么叫CKD?这个词字典上和很难查到,但是大家正是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第一个人吃螃蟹开始的合资企业。那时候外方对中国不了解,对中国控制非常严,所以在第一阶段成立合资企业成功了,上海大众就非常成功。有失败的比如说广标致就失败了,有比较困难最后重组的北京吉普。第一阶段的企业各路不同,实际是摸索。这个阶段合资我认为主要目的是要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市场换技术的概念是后来有的。但是当时因为我们的产品不足,资金不足,需要引进,当时按说外方引进的技术有些最典型的产品就是桑塔纳。现在哪个合资企业要引进桑塔纳这种老的产品国家发改委怎么也不会批了,我认为这一阶段总体来讲合资企业还是比较成功的。

  第二阶段我认为90年以后,特别是94年国家发布汽车产业政策以后合资企业进入大发展的阶段,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刚才讲了合资企业理顺了,不是那么乱来了,形成了合资潮,汽车史出现好几次轿车的合资潮。

  我认为在这一阶段合资主要目的是扩大前一阶段合资的主要成果,典型的是上海通用。第一阶段是上海大众1997年成立上海通用,我认为在这一阶段合资产品的水平提高了,加上合资企业为适应中国国情进行开发,他的产品更受大家的欢迎。这时候合资的产品没有那么多暴力了,上海大众,桑塔纳那时候暴力呀,现在的车按现在的市场几万块钱,那时候好几十万块钱。批量越来越大,合资企业实力越来越强,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我认为合资企业进入成熟阶段。以上话锋纯属于我个人的理解,在中国汽车产业,中国的合资企业的产业政策在加入WTO后,新的环境下各项政策相对来讲比较明了,而且这时候轿车企业又出现了合资潮;北京现代就是在WTO入世以后第一个批的轿车企业。

  我认为这时候合资的主要目的,大部分企业想干轿车,在迅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企业和家庭轿车市场当中分一杯羹,我认为这一阶段引进的产品比较成熟比较适合中国的市场。而且这时候中国的零部件有一定的基础,国产化相对比较容易。外国公司也对中国比较了解,所以这一一阶段没有那么多麻烦事,合资企业发展快。从2004年以后国家颁布了新的产业政策,而且2009年进行修订。我认为合资企业发展进入了终申阶段,概念比较模糊,但是我理解是在合资过程当中出现了很多的难题。比如说奔驰跟一汽谈过,跟广州也谈过,跟大连也谈过,跟北京也谈,类似高档品牌在中国合资,但宝马后来批了。在这一阶段奔驰也解决了,东风和裕隆跟中裕开始谈台湾两岸这个事。现在跟东风合作,裕隆我看我认为比较合适,福田在谈了8年之后我认为都在这一阶段都解决了。

  所以,合资进行深入发展的时候,合资企业开始发展自主品牌。最后一阶段,不能算阶段了,最近两年出现了新的合资潮。我本人对它感到困惑,也不是特别理解。但是我作为专家也经常被中资公司请去参加项目论证,拿出一个统计,专家怎么看法?国内的重型商用车大家知道其实东风商用车干得相当好,但是他要跟沃尔沃合资。重汽其实经营了这么多年的汽车行业,他要跟曼河。苏州金龙要跟斯堪尼亚合资,最近四川南郡和韩国现代、一汽新型车,通用合资,也让人眼花缭乱。我认为这是新出现的新合资潮,关键我认为那一些都是历史,当前这些合资项目,我认为是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合资?还需要探讨,出现困惑以后做了一些调研,跟有些企业领导进行交流。我认为当前有些企业合资还是可以让人理解的,比如说奇瑞,大家知道奇瑞的自主品牌很困难,他要不合资我估计他也熬不下去,这是现实。

  合资目的是要提升技术当然也要赚钱,但是现在新的合资跟过去不一样了。比如奇瑞和捷豹路虎的合资我也参加了审查会,英国人同意用奇瑞的发动机在初审阶段,这就是不容易。他把这个车用奇瑞的发动机,当然过几年还要用他的发动机。所以现在这些企业合资在提升技术上的作用非常明显,其实东风和重汽的合资也是类似。不合资对两大重型卡车的企业在企业的技术在提高就很难,我的观点有时候也很矛盾,我不主张,但是对一些企业很理解。在这个情况下他不合资呢,市场就要被别人就占有了。同样的政策下,你不合,别人就合。

  我认为我们现在更多地关注大面积的合资跟众多的企业在合资已经走过20几年的情况下,下一步怎么办?也就是对后合资时代怎么应付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所以,我特别不主张走到现在了对过去20几年合资否定。我跟有的同事交流,有一点就是合资一下子很快解决了中国老百姓开上车的一个大问题。要不合资的话,中国老百姓现在不可能一下子就开上轿车,昨天林总讲到了现在不仅要买车还要再购车。要没有合资,中国汽车产业不可能发展得那么快。

  说到上周我们老汽车人开会,有的老领导介绍一汽成立的时候,明年就是一汽60周年了。当时包括江泽民、李岚清在内的500人的培训团上苏联培训,现在我们要往俄罗斯出口。不说50年,或者60年,就最近20年的变化我们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远远把苏联的汽车产业超过。

  所以,我说现在固然汽车产业发展有一些问题而且有些目标可能没达到一些理想的目标,但是我认为不应把汽车工业发展中的问题都算在合资脑袋上;也不要把中国汽车工业尚未实现的一些主观想达到的宏伟目标的原因都算在合资上。合资达到了,不合资就能达到吗?我认为在逻辑上有些问题。

  今天上午我去车展,大家看比亚迪S6,广汽GS5,长城C30,都卖得挺好。所以现在长城,奇瑞,吉利产品是没有奔驰、宝马品牌那么高,包括一些上市品牌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是如果要不合资,现在这些水平能那么好吗?我想不可能,关键是要向前看,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我准备了一下关于“市场换技术”的问题,我也不想多说了。因为对于“市场换技术”方面刚才万里也说了在任何官方的文件没有明确界定,但是舆论上“市场换技术”确实是大家讨论而且对于“市场换技术”的口令从各级领导认为市场没有换来技术在某些场合还是占主导的意见,我认为不大公正。我不想到举例子,大家记得邓小平那个时候视察大江南北,到日本访问的典型镜头就是参观日本生产线。他那种生产线在全国各大汽车企业都非常普通,所以这种制造水平的提高包括人才的培养,我们奇瑞他们都是合资企业。最近我们到合资品牌几个企业去看,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说了。我们上汽出口的自主品牌,包括北汽的自主品牌,武汉东风的自主品牌,这些PD现在都是合资企业的领导,各大集团调过来他们当领导。他们把现成的管理都带过来了,我想正是合资企业的发展,正是合资企业产品国产化的过程当中,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的国产化在总体上提高了中国汽车产业的人才水平。人才水平这是一个不易量化的概念,我不是替谁做广告,在北京有一个长盛华冠。他是中国三家独立的汽车开发公司之一,大家有空可以去看,他的10个核心的人物都是合资企业来的。最近我们看上海大众,它的国际平台也是搞得不错的,如果不合资我认为它达不到这个水平。在聊天的时候很多同志说到同事,昨天晚上我跟比亚迪的同事在一块,我跟比亚迪看过,也交流过。我跟比亚迪个人也没有什么往来,但是我特别看好比亚迪,也看好它跟奔驰的合作。在北京汽车展的时候看了很多照片,它的很多照片反映了他们是从整个的流程从头到尾来开发这个电动车。如果没有合资他不可能让奔驰所有的开发流程都让给中国掌握,所有的标准都开放。所以,明年这个车出来我认为还是很不错的。

  总体来讲我认为我们在市场开放以后,固然现在不说市场换技术这个概念。但是在市场开放以后特别是大面积合资走了这么多历程之后,我们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水平,中国汽车行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各企业的水平都提高了。当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一些核心技术,因为合资也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你要合资,外方就把核心技术100%给你。但是我们没有掌握的圈越来越小,便控这部分也越来越少。而且这些技术也不是外方某一家企业独有的。我们很有希望,说这个并并等于也否定自主,要没有自主合资企业也不会那么大幅度降价,他也不会把这么好的车都拿进来。长城汽车没合资他也走在了自主品牌的前列,所以,我认为合资还是应该肯定的,应该总结,当然有些不足还应该继续研讨,合资跟自主正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并行地在发展。

  当然,自主品牌有人说现在是处在生死关头,也有人说自主品牌的企业太乐观。我总体认为自主品牌要想发展,应该说这几年发展得不错了,要想发展得更好还需要时间,还需要循序渐进,需要骨干,需要政府的支持。应该说确实是干得不错,最近我发现报纸上17:53,中国新车质量2012年研究报告替自主品牌说不少话,这是中国现在新车的质量提高主要归功于韩系和自主品牌,所以自主品牌是很有希望。

  最后一点,对合资企业未来的希望。第一,我支持万里说的合资股比限制不应该放开。我不想做过多的理论上的论述,从我从亲身的经历可以知道,在跟外方,甭说哪家企业了,在谈合同的时候它是反复用“if”这个词,什么意思?就是“如果”的意思。如果你中国政府的股比放开,我就无条件要成为大股东,不管你合作的怎么样,不管你干什么,不管你中国汽车怎么样发展,外方大的国际上大公司在整合资企业当大股东的愿望是非常坚定的,就等着你放开了。为什么?他肯定要达到他的目的。

  我们做不了政府的主,但是由于中国政府政策的要求,由于中方在资金管理上,实力上的加强;由于中国自主品牌的快速发展给合资企业所形成的压力,现在外方投入的资金,拿来的产品,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核心自主态度都在变,但是当大股东的愿望不会变。

  所以我说中方不能同意,如果一下同意了,那中方到那时候就不要求你发改委审批了。那时候不用你审批了,董事会否了。董事会否了你找谁都没用了。

  我认为下一步合资是不可能一下子不干,但是提升技术是下一轮合资的核心。怎么提升技术我写了4条跟万里说的有的是基本一致的。一个合资企业如果合资要引入关键技术,如果要合资应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要合资应该创立自己知识产权的,如果要合资这个产品要进入国际市场。如果这些条能做到,那继续合资还是值得的。当然有些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研究,我原来因为参加跟韩方的谈判我总对现在走的道路很欣赏。现在合资到一定程度他就让外方退出了,但是客观的说我不是批评政府,一汽,大众一下延长25年,25年以后的事就不用讨论了。所以就是说走现在的道路在25年之内不用讨论,到底怎么办?我想还是可以,比如说对商务车和零部件的股比能不能有所引导,不说限制。你企业如果总是那么要求外方占大股,或是股指兑股值那政府也不好办。另外在延长期限上,确实应该讨论,干嘛一下子延长那么多,而且在供给合资企业审查上下功夫。有些合资企业不管你那套,先把土地拿到手,总而言之就在后合资时代应该研究,来引导合资企业走向合理的轨道让合资企业跟自主品牌在市场的竞争当中大显身手。

(编辑:路宁宁)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