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汽车产业年度命题:突•围 创变新格局
作者:新浪汽车评论委员会特约主任委员 首席评论员 李安定
从“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是中国人的渴望。
要圆中国汽车的“强国梦”,起码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国际知名度的响当当的企业和品牌;二是游刃有余地掌控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三是持有汽车业的核心技术和洞悉汽车业未来发展趋势。
这三个条件实现难度有多大?离我们有多远?靠中央一个号召,靠企业一哄而上的“大跃进”,靠所谓学者和热心的网民们的“鞭策”,就想在三五年里一蹴而就,恕我直言,那只能是又一次“画饼”。
种种迹象表明,以2011年为界,中国轿车业在方方面面的呵护下,高歌猛进持续10年的“井喷”式高速增长已经告一段落。
北京的“限购”只不过是打响了“第一枪”,其它大城市或迟或早总会跟进;在国家层面,汽车业逐步退出了“保增长”的宠儿地位,各种轿车消费鼓励政策戛然而止;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舆论喉舌,再次加强了对汽车业的监管和批评的力度,各种排放和质量标准将日渐严厉;连过去两三年,为了招商轿车项目,情愿白给土地的地方政府,也纷纷变了脸,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由,终结了轿车厂家“圈地”扩能的美梦。在全球范围,石油已经冲破了100美元一桶的两年新高,向120美元的历史最高价格逼近,对节能减排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苛刻得难以企及;东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造成诸多汽车关键零部件厂停产,给国内汽车厂家带来的制约,远远不是几家日系车必然的减产。
如何突出政策重围,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值得深思熟虑。
在中国汽车业第二个“甲子”来临之际,如果习惯于连续十年“井喷”的中国轿车厂家,仍然作“直线思维”,一味盯死在无限扩充产能上,后果实在令人堪忧。按照几乎所有企业2010年宣布的计划,眼下都在上马第三期、第四期工程;而且企业把提升总产量排名位置看得过重,甚至诸多集团,纷纷把收购落后微面企业的产能,当作总产量能够迅速翻番的灵丹妙药。
我很为今后的中国汽车业捏一把汗:全球第一,头脑发昏,摊子铺得太大,“三个壶盖盖五把茶壶”,一旦环境骤变,或者市场遇冷,断了资金链。只怕“强国梦”未成,倒把十年来辛辛苦苦挣来的那些家底,在两三年里赔个底儿掉。这不是 “杞人忧天”,看看美国“三大”这十年来的起起落落,就会明白我的担心并非多余。
格局正在变化,并且在变化中创立新格局,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智:“汽车强国”切不要成了冯小刚贺岁片中的“好梦一日游”。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