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版>访谈> 2010全球汽车论坛专题 >正文

查琳·巴舍夫斯基:中国汽车业该如何走出(2)

原创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17日 10:32   新浪汽车 字号:

  主持人:提到了2015年,中国的汽车生产能力会实现,会推动中国汽车的出口,那你觉得作为中国的汽车制造商,目前在兴起市场,向兴起市场出口以及潜在的贸易摩擦,与新兴国家贸易出口的时候,贸易摩擦是不是比较低呢?

  查琳·巴舍夫斯基:我觉得应该看一看中国向新兴市场出口,假如这个市场没有当地自己的生产能力的话,也许贸易摩擦是比较小的,但如果在别的市场,他们当地市场也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商的时候,他们有自己的比如说像印度他们有自己的汽车制造商很有其他的市场,也许呢会产生了贸易摩擦,就是摩擦的可能性会更大,一旦这个市场更加充分的话,这个摩擦力的可能性会更大。

  主持人: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在国外投资,或者进行贸易,我想问一下就是像美国的政府是不是希望看到美国的资产或者说像美国的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是不是说美国的企业要在国内进行一些所谓议会游说的工作来说服他们的企业进行投资?

  查琳·巴舍夫斯基:中国企业的兼并在美国是很大的,但是涉及到美国人认为很敏感的问题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中海油的并购案就非常的敏感,那么在后来,比如说中国的企业必须打入美国的电信行业就被美国的民众视为非常有争议性的投资,所以行业的并购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在其他的一些美国的行业,他们会非常欢迎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投资,而且中国已经打入了像美国的一些汽车零配件的行业,已经达成了双赢的效果,当地的就业提高了,当地的企业得到了挽救,而且的企业的运营是非常好的,同时也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想说这种并购如果是非常大的案子是非常著名的品牌,或者说在非常敏感的行业的话,那很有可能这个会出现一些状况,中国的企业必须认真的规划,他必须有好的顾问公司的咨询,同时他们必须了解当地的政策,环境,同时他们要能够很好的管理这种政治方面可能产生的反映,那么同时呢,中国的企业还必须要做到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的成功。

  记者:在你的问题当中你也谈到中国应该进一步的扩大他的国内市场,但是像美国和日本或者美国和韩国汽车行业的竞争,实际上不可能完全是平等的,这些市场对于美国并没有完全的开放的这种市场还是有一些贸易壁垒的,那你觉得中国可能吗,你觉得中美之间的汽车的贸易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因为毕竟中国多少还存在这种贸易的壁垒?

  查琳·巴舍夫斯基:谈到这个汽车的贸易壁垒,比如说我们来谈一下日本,美日之间就产生了大量的汽车的贸易的摩擦,在美国甚至在欧洲之前都有日本进口非常严格的配额,实际上根本不允许对日本的投资,而且在以前日本也不允许其他国家的汽车进口,那么所以就产生日本和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特别是当日本的企业想要打入美国市场的时候,所以你看有一些日本的企业,90%的这些像美国销售的,像北美汽车的销售实际上在当地生产而不是从日本生产销售过去,韩国也是这样的是不平等的,这也导致双方自由贸易当中的摩擦,我想在这方面韩国会做出一些退让,比如说像韩国的现代,他想要打入美国的市场,他必须在北美设厂,所以我想在中国可能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所以最终呢,中国会希望像美国出口大量的汽车,如果他达到了这步,有这么大出口需求的话,他必须要生产厂转到北美,这一点我比较同意陈参赞的观点,就是说如果出现那种情况,那么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其他的贸易关系是类似的,谈到这一行业这一领域的竞争力,实际上现在中美之间的竞争是要比以前日本和美国之前的竞争要强得多,而且在未来这种双方行业的竞争会进一步的增长,不过这需要一定的时间,达到中国汽车行业大幅度扩张的那种程度。同样的当贸易摩擦出现,当当地的这个企业的竞争力相对减少,整个的产量,当地的产量减少,进口的汽车增加,进口汽车价格降低的话这种局面都有可能引发摩擦。

  企业代表:我们谈全球市场,我们谈到全球市场,我们想到贸易,我们还是希望能够直接走向全球,成为全球性的生产商,我们现在想做是最终要超越贸易,我们想在当地的市场直接进行生产,第二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特别强调双赢,因为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我们的弱势,我们知道要通过合作能够进行协同增效,调动海外的资源,第三个观点就是我认为全球化实际上是立足于国内,换句话说我们放眼全球但是立足国内,所以我们需要在国内市场先立好脚跟,然后打入国际市场。那么打入市场实际上是一个迟早的事情,但是实际上这个时间可能在短期内还不会完全的实现,接下来我想问一下,查琳·巴舍夫斯基女士,因为我们不是谈什么时候走出国门,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如果说从韩日的汽车行业当中学到经验的话你觉得有什么意见?

  查琳·巴舍夫斯基:我之前也提到一个教训,就是关于汽车的产量问题,日本的这个汽车的品牌不像韩国品牌那么强硬,但是日本的企业还是打入了美国的市场是因为当时美国的市场本身的汽车行业相对比较弱,所以他们这个打入市场的这个步骤是一步一步来的这种渐进增加产量的这种模式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第二个经验我觉得是就是在当地的市场进行设厂,日本就这样的经验,因为在过去很多年,日本都面临着当地市场的贸易配额还有关税,当时在欧洲就存在这种非常强的抵制,甚至设置了对日本汽车的底线的价格,但是为什么日本能够达到自己的优势呢,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时机当美国汽车质量有所下降的时候,他们把自己高品质的汽车打入了当地的市场,在当地设厂,所以我建议就是如果你想进行扩张的话,你应该在一开始就想到要在你想打入的市场设厂,还有一个建议就是你要了解当地的行业,当地的工会,因为在很多的国家,有很多的政治压力,这些政治压力其实不是来自于当地的汽车制造商,而是来自于当地的劳动组织,所以你必须了解这些不同市场的差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我们是全球的汽车供应商,我的问题是全球扩张的问题以及进入的能力,进入某个市场的能力,在汽车业欧盟进入市场的要求,是否有一定的政治意愿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日本还有韩国都有这个能力进入其他市场,那么中国很快就会有足够的出口能力了,那么未来情况会越来越糟糕,在北美因为在美国减少了一些进口的力量,但是我们还是在出口,当中国在出口的时候,中国向新兴市场,印度还有中国的汽车公司,他们进入欧洲市场的时候,他们会遇到一些进口能力的问题,他们进入美国市场话也面对问题,所以这是购买力的问题了,这会使问题更加的糟糕,因此我觉得是中国未来走出国门的一个情景,所以你如何看待这个情景呢?

  查琳·巴舍夫斯基:我补充一点,我不太愿意补充,因为有一个经济诺贝尔奖在后台,我想讲一下在钢铁出现的时候,政府提供补贴,使的保持就业,在70年代和80年代的钢铁贸易滞胀,这些产能过剩的国家存在什么样的压力,美国是有压力的,他们进行裁员,在美国裁员比欧洲容易,在欧洲市场的结构企业受政府的支持,他们有企业的重组等等,但是在钢铁行业也许提供一些想法,就是全球的吸收能力,以及如何来管理这种需求量,还有就是铜在80年代当时,铜的产量过剩,很多国家产铜的国家他们在想如何能够缩小这个生产力,每个人都会承担这样过剩的压力,所以说这些努力没有成功,所以我觉得这是些例子,我想这些会越来越恶化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Helen)

打印此页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
支持
好文章
枪稿
雷人
无语
标题党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