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超
经历过广州标致失败的沉痛打击,尝到过广汽本田小投入、滚动发展的甜头,也展示过广汽丰田大开大放、排兵布阵的气度。近年来,广汽的步伐越迈越大,与菲亚特合资,控股长丰、吉奥,打造自主品牌传琪,策划集团整体上市。在业内看来,“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广汽,已是今天最会赚钱的汽车企业,去年122亿元的纯利润仅次于一汽、东风和上汽三大汽车集团,令人折服。
有谁记得,今日被业内公认为最具市场远见的汽车企业,曾经也有一段尴尬的往事。1985年成立的广州标致一度亏损额高达29.6亿元,失望的法国人以“1法郎”的标价,将其22%%的股权转让给中方。那是广汽乃至广东工业史上的一个伤疤,因为伤得很重,时任广东省省长的卢瑞华曾说,“广东省不再搞汽车工业”。
1998年,在广州标致基础上建立的广汽本田,一开始就摆出谨小慎微的姿态,起步只有3万辆,建设规模为5万辆。这种以最小的成本,依赖投资滚动发展的策略,无非是为了构建一面预防亏损的防火墙,却没想到“小本经营”的广汽本田,让广汽重新找回了造汽车的自信。
2001年,广汽本田产销汽车超5万辆,创造了7.66亿元利润;次年,其盈利贡献达到12.2亿元;2003年,又跃升为16.87亿元。2004年,广汽本田产销超20万辆,营业额达到310亿元,占据广汽集团500多亿元营业额的大半。
作为当时的盈利大户,广汽本田的发动机主要由东风本田供货,因没有发动机作支撑,总有受制于人之感。因此,广汽在与丰田合作时,将整车和零部件划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2004年9月1日,广汽和丰田签约成立合资企业——广汽丰田;而早在当年2月,广州丰田发动机厂就已成立。
广汽董事长张房有曾动情地说:“广汽集团结束了广汽没有发动机的历史,广汽和丰田一样具备了后来居上的条件和环境,这种趋势已经很明显,相信时间不会很长。”他还引用了丰田在全世界的格言——“丰田是后来居上的挑战者”,并踌躇满志地表示,不仅丰田如此,广汽集团也一定会成为“后来居上的挑战者”。
丰田在广州的落户,也牵动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按计划,广汽丰田的起步年生产能力为10万辆,目前年产量已提升到36万辆,而丰田及其配套零部件厂在广州的年产值已超过1000亿元。与“以小博大”的广汽本田相比,广汽丰田可谓大投入高产出。有人说,广汽最初的胆识源于与丰田的合作,在这之后可谓顺风顺水;也有人说,是广标的教训成就了广本,也是广本的不足丰满了广丰。
在广汽的对外合作生涯中,还穿插着五十铃、日野等企业,多方合作为广汽的产品多元化打开了局面。而广汽丰田,则是在广汽合资合作进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元素。张房有在广汽丰田项目总结表彰大会上说:“没有广汽本田就没有广汽集团的今天,没有广汽丰田就没有广汽集团的可持续发展。”他表示,广汽丰田项目的成功大大降低了广汽集团的经营风险,优化和丰富了广汽集团的产业结构,促进广汽集团内部形成良性竞争,也提升了广汽集团在行业内的地位。
广汽丰田项目落地,正好促成日系汽车三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在广州形成铁三角的态势。从丰田的角度来讲,在广州建立一个庞大的丰田系产业集群并不是易事,尽管丰田素有零部件比整车先行的风格,但在历来的在华合作中,也不过是层层推进,鲜有整车零部件同时上马、迅速达标的先例。从产业的角度看,这种大魄力的合作,强化了广州汽车产业能级的提升。
张房有表示:“广汽丰田项目从接触到谈成仅用了一年零四个月,这么大的项目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在业内来说算最快的。”同样快的还有建立工厂的速度,丰田公司名誉会长丰田章一郎说:“用两年不到的时间建成一座数字化工厂,在丰田历史上从来没有过。”
除此之外,广汽丰田还给人以超越丰田总部标准的标杆企业,以及作为全球性示范项目的印象。有关人士依据广汽丰田另建一套销售服务体系,参照北美的做法,甚至聘请北美的销售顾问协助渠道建设和售后服务等作出判断,证实了丰田章一郎所说的,广汽丰田项目是一个“全球性的项目”并非虚言。
疯狂的建设和发展速度、超出丰田总部标准的工厂设计、独具国际化视角的决策、持续领先的盈利水平,广汽丰田的成功体现了广汽决策层“猛准狠”的犀利眼光和前瞻视角。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汽和丰田互相从对方身上找到了机遇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