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零部件企业破产风潮给国内企业的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8日 10:01  盖世汽车网

  作者:鸿锐新思 曹彦春

  汽车业的整体萧条,让零部件产业也为之颤抖。至此,国外破产或申请破产保护的知名零部件企业已有几十家之多。这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德尔福和舍弗勒集团、有世界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商DSI、还有丰田旗下的内饰件供应商“日本高周波”。更让人们感到忧心的是,这股由整车工业扩散至零部件产业的破产瘟疫并没有丝毫的减退迹象。据美国汽车咨询公司A.T.Kearney预计,09年将会有大约35%的美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破产重组,超过一半的零部件厂商申请破产保护。而更为悲观的估计则是7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清盘。

  国际倒闭零部件企业的特点

  国际零部件巨头的纷纷告急,清楚地告诉人们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还在继续,并且鲜有消退的痕迹。那么,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危机中首先感到了寒意?北京鸿锐新思零部件产业顾问曹彦春认为,这些陷入危机的零部件企业可以被归为三类:一是规模大、“多元化”经营的集团性公司;二是没有核心技术或者核心技术不足以产生长久市场竞争力的公司;三是专门为一家或几家主机厂配套生产一种或几种零部件的“专业性”公司。

  第一种,大的集团公司主要是指德尔福,舍弗勒为代表的一批零部件巨头。以德尔福为例,它在零部件行业的地位不亚于通用在整车行业的地位,这个零部件巨头在2005年10月提出了破产保护,2009年其又一次陷入无力偿债的困境。笔者认为,德尔福陷入危机无法自拔,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规模过大,同时进行“多元化”经营。根据德尔福公司2008年的年报数据显示,2008年德尔福全球雇员为14.66万人,营业收入超过180亿美元,公司在全球34个国家拥有150个生产、研发基地。规模之大,在零部件行业几乎无人可及。企业太大,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费用就相对高昂。如果没有有效的成本控制机制,企业的成本优势就会荡然无存。

  德尔福的“多元化经营”仅仅是局限在汽车领域,虽然同属于汽车零部件,但是不同部件的制造工艺和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同的。这样的多元化和跨行业的多元化难度几乎等同,风险相当之大。这些零部件最终都要配套于整车,一旦汽车企业出现危机,这所有的零部件子工厂、事业部都会陷入困境。09年德尔福再次陷入破产的泥淖,正是由底特律的危机所引起的。

  第二种,所谓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主要是指一些通用件、冲压件的供应商。例如2009年1月30日,美国汽车轻质压铸件供应商Contech LLC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只涉及其在美国的公司);2009年3月5日,瑞典汽车塑料零部件制造商Plastal公司向瑞典地方法院申请破产,等等。这些企业陷入危机,主要是因为该行业对技术要求不高,同时公司又缺乏能够克敌制胜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而在危机的冲击下率先倒下。

  在第三类“专业”的零部件企业中,澳大利亚的DSI最为典型。作为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供应商,公司规模不大,并且有核心技术在手,只是因为公司产品几乎全部供给韩国双龙汽车,而致使其未能躲过破产的厄运。并最终被吉利以3.147亿港币的价格全资收购。另外还有丰田旗下专门为其提供座椅和内饰件供应商“日本高周波”,09年3月5宣布停止一切生产与业务,委托律师处理公司的善后事宜,事实上宣告了破产。这类企业的最大弊端就是客户过于单一,一旦客户方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国内零部件企业的现状

  就在国际零部件行业一片风声鹤唳之时,国内零部件市场却显得比较平静。仅是在08年下半年传出关闭生产线、减少工时、部分减产的消息,到了09年随着中国车市的回暖,仿佛世界的危机和中国整车、和中国零部件企业已经没有了关系。反倒是频频听到要中国零部件企业“海外抄底”、“抱团出海”的言论,那么,中国零部件企业真的具有这种实力吗?

  一个陷入破产危机的德尔福,在中国拥有十家研发、生产基地,其中五家企业入选2007中国零部件百强企业,五家总营业收入将近90亿元,其电喷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在国内有不容撼动的地位;关闭了英国子公司的伟世通公司,其在中国的子公司延峰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07年主营业务收入136.5亿元,是国内汽车内饰件行业的龙头;世界第二大变速器制造商DSI已经破产并被吉利成功共收购,但国内的变速器企业多停留在手动阶段,自动变速器的技术仍有待突破。

  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国内的零部件企业无论是技术还是企业实力,都与国际零部件巨头们有太大的差距。国内企业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此次金融风暴之所以大大冲击了国际零部件巨头而国内企业相对安全,并不是因为实力强大,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特殊性给了零部件产业很好的庇护。零部件企业现在要做的,不是盲目的走出去,而是认清现实,从国际的破产风潮中学到该学的东西。

  国内零部件企业如何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首先,大型零部件企业要在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选择上保持谨慎的态度。很多公司在优势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都会选择走多元化的战略。这一战略本身没有正误之分,只是企业应该慎重行事,万不可因为片面求大、求广,而把企业拖入“多元化的沼泽”之中。国内在这一方面做的最好的要数浙江万向。

  万向集团依靠万向节起家,在市场地位稳固之后,开始多元化经营。在多元化的阶段,其产品涉及了转向、制动、压铸、行驶等多种汽车零部件。在对这些产品进行一轮筛选之后,公司开始收缩,将主攻产品定位于转向节、制动系统,而将其他有一定技术相关度但不具有技术优势的产品舍弃或者列为非重点产品,并在主攻产品上加大研发力度,立志做这一个行业的“老大”。如今万向集团的转向节、制动器已经行销全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10%左右。

  与之相反,国内有的零部件企业的发展道路就不是十分恰当。例如一个依靠汽车电子起家的公司,在电子技术并不先进,行业地位尚未确立之时,就将产品线向其他零部件方面扩张,生产诸如压铸件、内饰件等与汽车电子相关度不大的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向对企业将是十分不利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自己熟悉的行业加大投入、研发力度,先树立市场地位,再图多元化,而这个多元化应该是跨行业的,例如向家电电子、机械电子方面扩张。

  其次,零部件企业应该在核心技术方面下大功夫,尽早用核心技术武装自己。零部件企业的技术问题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国内有竞争力的零部件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资源密集型行业,而真正依靠技术立业的公司并不多,这样的企业如果真的走出国门,直面国际竞争,那就只能被压在行业的最底层,依靠低工资、廉价资源所赋予的成本优势为客户提供没有附加值的产品,或者就直接被淘汰。因此对于中国零部件企业来说,用先进技术武装自己,刻不容缓。

  最后,也是DSI所反映出的问题:不可替代的主机配套优势确实能让企业在低竞争度的环境中获得丰厚受益,但是仅仅依靠配套市场,甚至是一家配套市场也是非常危险的。这是很容易被忽视,但却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目前国内实力较为强大的零部件企业多数和主机厂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将这些企业作为自己唯一的客户。如果这种策略是营销中的“大客户策略”的话,那只能说是不成功的大客户策略,因为成功的大客户策略是保有多个大客户,并都维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应该在维护好现有的主机厂客户之余,利用已有的产品技术和竞争实力,多多开拓其他的主机配套市场,同时将触角向售后市场转移,经济学里讲“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零部件企业在制定市场策略之时,同样应该如此。

  诚然,中国的汽车产业内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外有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从目前来看是绝对安全的,至少是不会发生犹如底特律那样的危机,但是未雨绸缪并不为过。况且,我国零部件行业本身确实有问题存在,如果中国零部件企业真的能够从此次国际同行的危机中学到点什么,并努力改变目前的现状,那也不枉经历了这么一场波及全球的金融大风暴。也只有从中学到了东西,才能在下次风暴来临之时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编辑:梁蒙)
看完该新闻后,你的评价是:查看更多枪稿雷文>>

支  持

好文章

枪  稿

雷  人

无  语

标题党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