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宇通吴晓光:中国客车设计水平与国外差距不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8日 09:46  中国汽车报

  记者 王月

  2007年,我国大中型客车的销量超过10万辆,占世界大中型客车销量的1/3。与此同时,我国客车设计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本报记者采访了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吴晓光,请他从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角度,介绍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客车设计的发展。

  设计标准促进行业水平提升

  《中国汽车报》:交通部颁布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中,包括大量对客车设计的要求。您认为,该标准对客车设计起到了哪些作用?

  吴晓光:从行业发展来讲,标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设计制造水平,是促进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会带动整个行业技术进步。1997年JT/T325《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的出台,以及其他的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陆续推出,掀开了我国客车设计的新篇章。如今,我国客车设计相关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汽车报》:目前,我国客车设计相关标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对我国客车出口的影响有多大?

  吴晓光:标准的不同给我国客车出口带来了很大影响。以欧盟为例,它的客车标准多于我国。按现行客车强制标准,我国客车在某些方面还达不到欧盟的要求,出口到欧洲受到一定影响。目前,我国客车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现有产品标准正在向这些国家或地区靠拢。但是,提高标准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对行业造成冲击。

  《中国汽车报》:我国大中型客车销量占世界的1/3,从设计水平上讲,我国的客车在国际上处于什么位置、有哪些优势?

  吴晓光:我国客车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我国客车设计水平与国外已相差不大,在某些方面甚至强于国外。特别是以下两点:第一,我国大客车尤其是长途客车日均行驶里程长,且路况不好,对车辆安全、动力、舒适和可靠性要求较高。这对客车设计是一个挑战,但目前,我国的客车已经基本满足这些要求。第二,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客车超载,但这种现象依然存在。要在长期超载条件下正常行驶,对客车的可靠性要求很高。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够适应中国复杂路况的客车,也能适应大多数国家的路况。

  客车设计手段稳步提高

  《中国汽车报》:客车与轿车设计的最大差别是什么?

  吴晓光:我认为,两者在设计的个性化方面有较大差别。客车是个性化很强的产品,各个细分市场对客车产品的要求不尽相同,企业可以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来生产。比如,客车的车身颜色、图案可以自由设计,甚至可以喷涂客户指定的色彩和企业标识。虽然我国轿车年产量已达到几百万辆,但在设计和生产上都不能满足市场和用户的个性化要求。

  《中国汽车报》:客车设计的自由度这么大,会不会给企业前期设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企业如何解决?

  吴晓光:这对客车企业不会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先进设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的设计效率已大幅提高。早期客车设计使用的是图板画图,工序繁多、效率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二维绘图开始在客车行业应用。如今,三维设计在宇通客车已全面普及,计算机绘图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使很多操作程序化、标准化,减少了设计者重复简单劳动。应用计算机设计绘图修改十分方便,容易储存。三维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是,图纸出来之后可以在计算机中模拟零部件和总成装配,便于及时发现设计中的问题。客车匹配方案多,零部件连接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不同的零部件是由不同的设计者设计的,设计者对设计的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容易导致中间接口出问题。通过三维仿真装配可以预先分析,减少试验验证工作量。此外,三维图纸能够直接输入到仿形加工中心直接加工成零部件或模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减少中间环节的误差,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技术引进加快升级换代步伐

  《中国汽车报》:在客车行业的发展中,哪几件事对设计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吴晓光:1985年,我国引进匈牙利伊卡路斯客车底盘和车身技术,在设计和生产方面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上世纪80年代,安徽淝河客车厂与德国凯斯鲍尔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是中国客车设计制造向高档客车方向迈进的一个标志。

  《中国汽车报》:既然技术引进对中国客车发展这么重要,为什么客车合资的道路却困难重重?

  吴晓光: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早期国家无暇顾及客车行业,没有给予足够指导;二是中国客车行业较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政府保护少,优胜劣汰的效果明显;三是中外合资合作双方在利益上存在冲突,难以长期达成一致。

(编辑:吴雪林)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客车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