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电池大王突破西方汽车列强技术壁垒最重要的一件法宝是将电池装在汽车上,他将之称为比亚迪改变世界的“核武器”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 陈雄亮
在汽车业,没有人比王传福受到的质疑更多,即使现在。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位来自安徽无为的农家子弟却有着敏锐的眼光、“农民式”的精明及坚忍的性格,他所领导的比亚迪汽车是中国汽车业中极少数有希望打出一片天地的自主品牌汽车公司之一。
王传福的汽车灵感来自于他的手机电池的成功实践。
1995年,在看到手机电池的巨大市场前景后,已是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处级干部的王传福决定下海。当时他的表哥吕向阳对此颇为不理解,这也许是他生平第一次受到的最大质疑。但执着的王传福最终说服了吕,并从其手中借到了250万元起动资金。
揣着这笔钱,王传福在深圳成立了比亚迪实业公司,开始了电池生产。
当时,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250万元显然不够用。但从农村走出来的王传福对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深有体会,而且知道如何充分利用。于是,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分解,自己开发部分关键设备,然后以半自动、半人工来完成生产。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而生产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这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模式:在一条条六七十米长的流水线上,密密麻麻地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身穿普通的棉布工作服,坐在常温的车间里,每个人手边都有一种夹具,帮助他们准确地完成点焊、检测、贴标签等工作。而在日本,生产同样的产品,工人们必须穿好净化服,经过淋浴吹风之后走入宽敞明亮的真空车间??
王传福的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他也因此而闻名中国。现在,比亚迪的电池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二,在手机电池方面取得了两项世界第一。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这一冒险行动饱受外界质疑,并使比亚迪股票在香港股市的价格一跌再跌,投资者们觉得“电池大王”疯了!
不错,王传福是看准了汽车业的巨大商机。但是,造汽车并非儿戏,比亚迪能造汽车吗?同济同捷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廉玉波一次当面问王传福:“你懂汽车吗?”王传福回答:“我喜欢车,我看了上百本书”。2004年比亚迪第一次参加北京车展,在其散发的印刷品上印着王传福的语录:“一辆上百万元的车,在我看来也就是一堆钢铁。”
如果王传福真的只是看到汽车的利润的话,那么今天,他就会像当时与他一样看好汽车业商机的手机制造商波导、空调制造商奥克斯,甚至酿酒商五粮液一样铩羽而归。但是他从电池的制造上看到了两者不仅是在生产方式而且同时还在产业关联度上的密切关系,而这些正是王传福杀入汽车行业的最大法宝。
他认为,汽车天生就是一项中国人的业务,虽然涉及领域颇多,但是基于中国目前的工业体系已经没有什么特殊的壁垒,其中大量涉及的模具,都需要人工来完成,中国企业成本优势明显。“汽车40%的工序还是靠人工完成,我们尽可能把汽车的工序分解到人工。”王传福表示。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