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汽大众样本:合资规模空前 市场换技术难解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08日 07:57  21世纪经济报道

  1991年,一汽大众建立,国产化率和技术消化不停地在一汽大众的身上演绎,虽然中国汽车人当时已经萌生了想要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思路,但是远非今天对“市场换技术”概念深刻的理解。

  区别于北京吉普、上海大众和广州标致的第二次合资浪潮,事实上把中国汽车产业推向了“国产化率”以及“技术消化”两个难点上。

  一汽大众规模空前

  “如果你有汽车,你应该感谢吕福源,因为他加快推进了汽车进入中国家庭的速度。”这是原美国财政部特派员、驻亚洲开发银行大使施波在接受采访时的经典话语,他一语道破了一汽大众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第一任商务部长吕福源,曾任第一汽车厂副厂长兼总经济师、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主持了捷达(参数配置 图库)轿车项目谈判和美国威斯摩兰工厂拆迁到一汽的艰巨历程,这套设备最终以技贸结合的方式以较低的作价投入到一汽大众公司。施波曾任美国技术公司(ATC)总裁。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正面临缺重少轻、轿车空白的现状,所以一方面是技术和生产能力,一方面却是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在上海大众轿车合资企业应运而生之后,一汽利用奥迪100车型的技术引进,进一步推进了与德国大众的合作关系,按照既定计划,双方的合作已经升级为合资。

  依靠银行贷款,一汽和大众花费了89个亿人民币,首期就投资了15万辆的产能规模。这区别于上海大众滚动发展的模式,一汽大众的一次性投入在中国汽车合资史上开创了先例。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副总经理张明回忆,国外16家银行当时给一汽大众联合贷款4.2亿美元,由中国银行作担保,这对一汽大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而此时的中国汽车企业获得国外多家银行的联合贷款也属首次。

  而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作为第三方,此时也承担起了帮外国人“盯钱”的任务。在1993年到2001年的8年时间里,张明曾数次奔赴长春,监督贷款的使用情况,最后在原国家计委的验收下,这一项目宣告完成。

  其间德方也出现过犹豫。因为当时的上海大众已经开始赚钱,而一汽大众却仍然处于投入期,德国大众开始着急。但是最终在一汽方面的坚持下,一汽大众的建设还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最终建成了15万辆的基地,30万辆的规模。

  一汽大众的诞生,是中国汽车企业第二次合资浪潮的缩影,从此之后的合资企业开始摒弃了小规模试探性的建厂举动,一次性投入成为合资企业的普遍选择,中国汽车市场也迎来高速成长时期。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一汽大众品牌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