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南辰观察:质疑之声不断 C-NCAP病根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 07:36  新华网

  新华社记者 南辰

  近期,媒体针对C-NCAP的质疑之声不断。实际上,自从C-NCAP问世以来,就不断受到媒体的指责,其中比较典型的质疑是C-NCAP是不是第二个“全国牙防组”。记者接触到的一些汽车厂家的人士也对C-NCAP操作手法的公平性有各种质疑。那么,C-NCAP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呢?

  根据C-NCAP官方网站上的介绍,C-NCAP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比我国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和更全面的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评价结果按星级划分并公开发布,旨在给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辆信息,促进企业按照更高的安全标准开发和生产,从而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伤害及损失。

  但是,与欧洲、美国等NCAP的运作机构对比,C-NCAP的中立性和超脱性是其最大的软肋。由于接受一部分厂家出钱委托的测试,并需要一种营收模式支撑运作,C-NCAP不像国外完全的中立机构那样硬气,可以超脱地避免“花人家的手软”的质疑。

  此外,厂家对C-NCAP测试结果的滥用也造成了C-NCAP

  信誉迅速透支。一夜之间,汽车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购车心态找到了最好广告投入点。各种媒体上,新车的广告宣传点都聚焦在C-NCAP四星、五星碰撞成绩上,仿佛C-NCAP五星成了新车热卖必备的“护身符”。但实际上,厂家接受测试的往往只是某一种配置的车型,用一种车型尤其是高配车型(可获得加分)的成绩涵盖全部车型的广告,这明显是不符合商业道德和有关法规规定的。对此,C-NCAP和工商部门要承担起约束厂家规范使用碰撞测试结果的管理责任。

  根据C-NCAP官方网站上的介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国外NCAP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汽车标准法规、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和车型特征,并进行广泛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实际试验确定了C-NCAP的试验和评分规则。对此,一些厂家也有不同看法,认为C-NCAP的标准有失公允。记者认为,从长远看,中国汽车市场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评价体系。当前,要避免厂家利用单一的被动碰撞测试结果误导消费者对车辆的综合安全性产生误读。

  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由于资金有限,C-NCAP并不能覆盖市场上所有的车型,因此,新车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但是,记者认为,结合中国车市的情况,这种挑选碰撞测试对象的思路也应当调整。除了新车,C-NCAP还应当本着对公共安全负责的态度,对市场单一车型销量最大的车进行碰撞测试,对进入出租车市场最多的车型进行测试。

  媒体对C-NCAP的质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暴露出国家碰撞标准亟待升级和完善的现状。虽然对汽车行业来说,很多企业标准往往高于国家标准,但是由于目前的国标仅仅是底线,“谷底作用”太明显,企业很容易利用“谷底作用”在与消费者的维权纠纷中钻空子。

  不久前,在中国轻卡五十年与科学发展高端研讨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士表示,虽然媒体希望国家标准能更高些,但他们希望企业标准能更高更完善。表面看,这很有道理,因为市场竞争会催生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但有个前提,这种良性的情况往往是在法规和标准已经很完善的成熟汽车市场出现。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标准制定者如果没有承担起足够的责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企业自觉上,就会令消费者陷入任人宰割的无助境地。

  不管怎样,中国需要一个权威、中立、科学、公正的C-NCAP。媒体和业内对目前推出的C-NCAP的质疑,出发点无疑是希望其能尽快找到“病根”。对于独立第三方碰撞测试这种符合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方向的新鲜事物,我们不是要一棒子将其打死,而是要在监督中促使其走向完善。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