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丰:小型车迎来发展机遇 雅力士也要拿冠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 04:02  大洋网-广州日报
广丰:小型车迎来发展机遇雅力士也要拿冠军

广州丰田表示,雅力士不是凯美瑞的配角,而是针对另一增长更快的细分市场的战略车型。

  本报讯(记者 汪云青)凯美瑞(参数配置 图库)连续拿了多少次中高级轿车月度销量冠军,已经记不太清了,现在广州丰田又决心要在另一个细分市场成为冠军。在广州丰田最近举行的一次小范围媒体交流会上,广州丰田副总经理冯兴亚表示,今年年中将上市的Yaris雅力士要打造紧凑型两厢车价值新标杆,和凯美瑞一样要成为其细分市场的“不二王者”。

  月销目标6000辆

  根据广州丰田的2008年事业计划,广州丰田今年要产销21万辆,其中,凯美瑞为17.5万辆,雅力士3.5万辆。由于雅力士要到年中才上市,要实现目标即意味着雅力士上市后平均月销量要达到6000辆。迄今为止,国内小型两厢车获得成功的不多,月销量能上6000辆的车型更是屈指可数。而且,去年在乘用车整体销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小型车市场份额一路下滑,全年销量同比反而下降了24%。在这种情况下,雅力士能担大任吗?对此,广州丰田认为,中国小型车不缺市场,缺的是真正的精品小车。2007年小型车市场下滑的主要原因并非需求下降,而在于市场上既有产品不能满足消费者已经升级了的需求。国内多数小型车在品质、环保、安全等方面长期存在问题,在国人眼中,小型车几乎已经是低档车的代名词。

  事实上,不论从能源、环保、经济、交通、停车等哪一方面看,小型车都更有优势。广州丰田认为2008年小型车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第一,最近国际原油价格再创新高,一度达到每桶110美元,可以预见油价仍将继续上涨,燃油税、排放税等的出台也将只是时间问题;第二,大城市停车难、汽车使用成本高,都将渐渐改变国人“买车唯大”的消费观念;第三,国内二、三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80后”消费人群的崛起等等。

  或掀小型两厢车热潮

  冯兴亚表示,广州丰田把第二款车型确定为两厢小型轿车——雅力士,堪称“适逢其时”。早期进入中国的中小型两厢车,因为过于超越市场发展阶段,销量都不好,比如富康(参数配置 图库)、威姿(参数配置 图库)等,成为培育市场的牺牲品。但是现在,中小型两厢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如TIIDA、福克斯(参数配置 图库)、POLO、飞度(参数配置 图库)等车型,两厢版销量都能和三厢版等量齐观,有的甚至超越了三厢版。也正是看到这一趋势,赛拉图(参数配置 图库)、标致307(参数配置 图库)(参数配置 图库)等均推出了各自的两厢车型。

  在小型车领域,除了雅力士之外,CROSS POLO、马自达2(参数配置 图库)、新雨燕(参数配置 图库)、长城精灵(参数配置 图库)等也先后上市,2008年整个小型车市场将会有多达20余款两厢新车推出。而雅力士、马自达2等国际精品小型车的进入,将全面提升国内小型车档次和整体形象,促使行业向安全、节能、舒适、时尚等方面提升,也将同时促使国内小型车浪潮全面来临。

  雅力士不是凯美瑞配角

  从产品本身来说,雅力士作为丰田全球三大战略车型之一,的确是可以让广州丰田充满自信的。

  该车曾获得欧洲及日本“2000年年度车型”殊荣。在欧洲NCAP碰撞测试中,Yaris在同级车中多次荣获第一。在2006年美国能源局和环保局发布的“乘用车(非混合动力组)燃油经济性排序”中,Yaris排名第一。据介绍,广州丰田引进的将是欧洲版新款雅力士,采用1.6升双VVT-i发动机,动力性能卓越。广州丰田表示,新款雅力士在安全、环保、动力、操控等几大方面均树立了小型车的标准。

  在品质和服务方面,“丰田”就是保证。冯兴亚在总结雅力士优势时表示,“丰田”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据悉,国产雅力士将与凯美瑞混线生产,同时,雅力士车主在服务上也将与凯美瑞车主享受完全相同的服务。冯兴亚表示,对广州丰田来说,雅力士并非作为凯美瑞的配角,而是作为与凯美瑞并列的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一款战略车型。

  雅力士最终能否实现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对于这样一款精品小型两厢车的接受程度。“这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随着好的产品不断涌现,环保和可持续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这个过程显然在加快。”参加研讨会的所有人几乎一致认同这一观点。

(编辑:童童)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