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奇瑞担当奥运“绿色大使”倡导行业科学发展观(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0日 14:55  新浪汽车

  第六部分 奇瑞未来核心竞争力——节能环保

  概述:

  1、 奇瑞全面开展了在节能环保所有领域的研究,包括内燃机的进一步优化研发;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的研发;代用燃料的研究开发三个方面。

  2、 2003年12月, 奇瑞被认定为“十五”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3、 2005年11月,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

  4、 2007年12月,奇瑞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组建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

  研发内容:

  奇瑞全面开展了在节能环保所有领域的研究,包括内燃机的进一步优化研发;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的研发;代用燃料的研究开发三个方面。

  1、奇瑞目前环保节能目前所处的阶段

  1、奇瑞节能环保未来的规划

  技术力量:

  在奇瑞还未上市之前的2000年7月,奇瑞已启动环保节能项目的研发工作,此后,就陆续承担多项国家级研发工作,并取得突破性进展,7年间共承担国家30个科技项目,并全部按照时间节点达到相关验收标准。十五期间,奇瑞共承担国家13个节能环保课题,其中包括7个863项目,5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1个国际合作项目,以上所有项目全部验收通过。十一五期间,奇瑞承担已进入科研项目有17个,其中包括9个863项目,6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个重大专项。

  认可认证:

  2005年11月,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揭牌,“中心”是国家科技部2005年批复的9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当中惟一的一个能源交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为我国节能环保汽车领域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该基地依托于奇瑞汽车研究院,于2004年11月正式挂牌。

  中国环保节能 “中心”目前拥有2000多名研发人员,拥有“发动机、变速箱、车身、底盘、车型开发和整车制造、汽车电子、混合动力等方面的开发研究能力”。目前在以下六个领域取得较好的业绩:

  ⑴新型动力系统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⑵ISG(Integrated Starter Generator)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研发

  ⑶节能环保汽车关键电子控制系统的开发

  ⑷经济型轿车轻量化关键技术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⑸轿车降噪的关键测量与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

  (6)系列整车项目研发

  硬件设施

  奇瑞公司于2004年度投资6534万元人民币建设节能环保工程技术试验基础设施,2006

  年年底二期累计投资已达8亿元,截止2007年年底,奇瑞在试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已高达10亿元人民币,该项目资金仍在逐年追加中。

  共建立了包括发动机台架试验室、整车转毂环境试验室、排放分析室、整车道路试验室、总成零部件试验室、非金属件试验室、计量中心、气道试验室、电子电器室、噪音试验室、电磁兼容试验室、全时四轮驱动环境试验室等多个试验基地,奇瑞已完全具备关键零部件、整车、新技术的试验能力,全面提升奇瑞公司的试验能力,为产品开发和质量提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同意奇瑞组建汽车节能环保国家工程实验室,该项目的主要建设目标是瞄准当前国际一流汽车工程实验室的研发、试验能力,研究开发汽车节能环保关键技术,完善试验平台建设,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节能环保工程实验室,项目总投资86800万人民币,主要用于扩建优化目前已建成的相关试验基地,同时增建空气动力学、燃烧和排放、噪声和振动、新材料、新能源综合研究室。届时,中国汽车在硬件方面都完全达到国际第一流水平,为中国汽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奇瑞节能环保项目进程

  背景资料

  1、清洁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景

  90年代以来,日本、美国、欧洲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开始研制混合动力型汽车。自日本丰田公司于1997年率先推出混合动力轿车以来,各大汽车公司包括本田、通用、福特、D-C以及法国雪铁龙等都推出或研制出了产品车或概念样车。北美对HEV的需求逐年增强,每年销售都有大幅度的增长,顾客排队预订HEV。

  2、 节能环保的意义

  石油价格已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从据有关分析与统计,世界的石油资源能使用43年左右,同时由此带来的废气排放压力也使环境不堪重负,因此动力电气化、能源多元化等重大技术变革势在必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