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油价首破100美元 多数消费放弃购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3日 11:27  环球网

    点击查看千款车型真实油耗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 1月2日,国际原油价格首次突破100美元大关,达到历史新高。油价达到三位数,这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关键点。无论油价飙升原因的是巴基斯坦和中东局势的紧张、产油国尼日利亚近来的动荡局面,还是美元持续性贬值,但三位数的油价已经让整个地球为之“疯狂”。有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油价不但关系到世界格局的变迁,更使得能源安全成为国家政策的重中之重。

  油价破百直接牵动百姓生活

  油价的上涨,直接导致油品消费群体的生活成本增加。在中国,从北京到深圳,大量城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油料紧张。“有车一族”发现,常加的93#油已经升到每升5.34元。油价的上涨使不少意欲购车的人也放弃了购车的念头,记者的一位朋友不无感慨的表示,“油价上涨将养车成为生活中的很大一块负担,暂时还是不考虑吧”。与此同时,不少坐飞机出行的乘客发现,票面上燃油附加费的价格也已再次加码。

  油价的飙涨对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渗透更为全面而广泛。大批运输业不得不以提高运价以弥补亏损,全球大型航运公司马士基的知情人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2007年上半年因为油价的飙涨使该公司已经损失了9亿美元,“运价的上涨势必造成各种消费品的涨价,最终柴米油盐的价格都不得不令人乍舌”。

  世界各大城市的状况甚至比中国更糟。据《国际先驱论坛报》报道,油价上涨影响最严重的首先是欧洲各国。在英国城市的加油站中,汽油价格已轻松突破每升1英镑的水平。在北美,加拿大北部城市阿尔伯特甚至因油价波动导致了民众冲突。《华尔街日报》则报道,美国航空业者正加速调高票价,因为他们已不堪高油价压力。

  原油进口国受“灾” 油气大国成赢家 能源改变世界格局

  油价的飙涨造成了两极分化,《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分析认为,“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每个人,石油开始在全球制造新的赢家和输家”。

  在亚洲,中国和印度这两个新兴经济体被认为受损最大。印度七成的日常消费油料都需要进口,并且没有太多战略储备油。印度的石油部门表示,目前的高油价迫使印度不得不暂停进口。不过,原油价格上涨对于欧洲的俄罗斯、南美的委内瑞拉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原油生产大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俄罗斯从原油出口中获得了成倍的利益,让油气生产商很兴奋。俄罗斯早前就宣布从“石油美元”中拿出120亿美元,在黑海沿岸城市索契兴建豪华酒店,迎接2014年的冬奥会。

  三位数的油价已经改写了世界的政治经济版图,对一些旧的权利概念构成了挑战,油价达到三位数,这将是极具象征意义的一个关键点。《国际先驱论坛报》这样说道:“对于那些石油富足的国家来说,他们正享有前所未有的利益和机遇,而对于那些缺少石油依赖进口的国家尤其是大国来说,他们必须为了石油而彼此展开争夺,从而导致更激烈的国与国之间的石油博弈。”在这样的背景下,石油问题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它成了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驾驭这种新的秩序正迅速成为全球政治的中心问题。

  重视能源安全成各国决策重码

  伴随高油价而来的,还有对“能源危机”的恐慌。《纽约时报》称:“为确保石油供应而展开的争夺变得非常激烈。”

  前不久,美国未来能源(safe)和跨党派政策中心联合导演了一场名为“石油风暴”的决策演习,而演习中预设的背景是“油价150/桶”。事实上,美国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这种与能源安全有关的决策演习,保障能源也已经成为美国政策的优先点之一。为了消除对海外能源过于依赖的“心病”,美国开始加强对本国石油的开采。去年,美国国会已经批准扩大在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面积。除此之外,布什政府在过去4年已为开发其它清洁能源投入了20亿美元。

  “即使像沙特这样的石油大国也只会开放其下游产业链,但对其有关石油开采等上游产业则把关很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能源问题专家刘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安全关乎国家利益。”

  “近年来,中国政府已经越来越重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专家介绍说,在2007年年底,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能源的政策性文件。2007年12月26日,我国首次以国家名义发布能源文件《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11月7日,在国家发改委发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也明确限制外资进入国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摒弃重污染、高耗能的能源使用模式是大势所趋,能源安全的政策重点之一就是加大开发清洁能源,”专家最后说道,“这是一个‘长远’的考虑。”(环球时报记者 李洁思 张翀)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车市行情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