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3·15维权进行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2日 06:0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又一个“3·15”即将到来,上周四,本报开通了10部汽车维权热线倾

  听车主声音。热线开通以来,本报已陆续接到了500多个投诉电话,投诉内容涵盖产品质量、厂商服务态度、维修陷阱等方面。我们已将投诉内容整理后反映至相关单位,目前部分投诉内容已经得到解

  决。从投诉热线开通后的情况来看,有82%的消费者最关心汽车质量问题,76%的消费者关心售后服务的问题。为了能更多地倾听广大车主的心声,维护你的合法权益,本报10部汽车维权热线今日继

  续开通,你的心声永远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汽车质量投诉方面,截至3月10日,本报接到200个电话,一位王先生称,他今年1月份在一经销商处买了一辆车,车子还没有开到加油站,水温表就开始报警,在换了节温器后,水温过高的情况还是没有得到解决,随后车子的指针等部件又出现了问题。更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与经销商协商后,重新更换的同型号车子还是出现了问题。

  在服务态度投诉方面,本报接到了120个电话。一位王小姐称,几年前她购买的一辆车在出现了问题后,将车开到维修店处理,但多次维修都没有解决问题。当她找到经销商协商的时候,经销商的态度更是冷漠,要么推诿,要么就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搪塞处理。张先生也遇到了王小姐类似的境遇,他们希望经销商在与车主协商处理问题的时候,态度要端正、积极一点,不要采取“售出后不管”的态度来推卸、回避责任,这样伤了消费者的心。

  在售后维修投诉方面,有110个车主反映自己遭遇过维修陷阱。来自乐山的龚先生向本报投诉称,他去年将爱车开到成都一经销商处维修保养的时候,接待人员很热情地让其交出了车钥匙,并请他到客户休息室休息。车辆维修保养结束后,龚先生开着外表光鲜的爱车驶出了经销商大门。行驶途中,他很快感觉到了爱车在行驶途中还是没有什么力量,提速还是不够带劲儿,于是他开始怀疑维修人员在给车子保养的时候是否更换了机油。他随后检查发现,车子的机油根本就没有更换,而当他找到维修保养人员时,对方坚称是换了的,并拿出了维修底单,这让龚先生感到“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其它投诉电话则与洗车和二手车交易有关。目前本报正在将车主的投诉进行整理,并及时向相关方面进行反馈。 记者马黎明

  投诉7成是质量问题

  10日晚,四川省消协秘书长刘亚兵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汽车投诉近几年正在成为热点。目前比较突出的汽车投诉热点主要集中在销售欺诈、虚假促销、汽车质量和售后服务等四个方面。尤其突出的是汽车质量方面的问题最多。比较典型的案例有:把维修车当新车出售、把旧车当新车卖、说明书标注的双气囊结果却是单气囊等等。刘亚兵说,消费者在遇到上述问题后,可通过五个途径予以解决。

  质量投诉高居榜首

  刘亚兵说,近年来汽车质量投诉连续居高不下,说明我国汽车市场还需要加大法制管理的力度。日前,中消协发布了2006年汽车投诉统计,汽车投诉案件达7761件,同比增长15.9%,排名增长速度第三位。而在汽车产品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成为汽车投诉的重点,占5276件,接近汽车投诉总量的7成。在315投诉网等网站所做的汽车投诉调查也显示,12万元以下车型投诉比例占调查总量的77%,经济型车和合资品牌车逐渐成为投诉重点。

  在中消协公布的数字中,因汽车质量问题引起的投诉占到了总量的68%,接近7成比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为汽车质量问题与经销商和厂家对簿公堂。例如,消费者许先生在半年内更换了5次车辆副驾驶电动窗开关,当其要求销售商给予适当补偿,并彻底解决开关问题时,销售商却答复,只能负责免费更换开关,其他要求不能满足。某消费者花费20多万元购买的新车第一天音响不能正常工作,第二天车底又发现漏油,由于修不好,不得已找到了消协进行协调。车主刘先生的车在刚行驶了1000公里后就发现发动机有异响,新车还没出磨合期就被大修了两次,要求退换却遭到了拒绝。

  一些汽车因产品质量问题屡遭投诉后,厂商没有积极地进行回应,并且还有汽车经营者在销售过程中利用自身优势,隐瞒部分产品的信息和问题,不主动召回问题车,这也使得更多的消费者在同样的质量问题上进行投诉。

  售后投诉持续升温

  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也成为消费者去年投诉的热点。虽然目前中国市场拥有庞大的汽车4S店及维修保障设施,但由于相关法规不健全以及一些惟利是图的汽车公司依靠信息不对称等条件欺瞒消费者,汽车服务领域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例如,消费者梁先生于2006年9月从某销售商处购买轿车一辆,在第一次维修时发现后保险杠掉漆后又出现一层新的银灰色漆,与外表原白色漆不能融合。而汽车生产厂家却以“保险杠的漆面质量不影响整车质量”为由拒绝为消费者退车。2006年4月,林先生的轿车在正常行驶时突然抛锚,因在保修期内,免费换了一个新的变速箱,很快又坏了,连续几次后厂家回复说,保修期已过,要更换需自掏腰包。此外,汽车经销商隐瞒车辆信息、销售瑕疵车、售后服务不诚信以及销售欺诈等也是汽车消费弊端的主要表现。

  五个途径“消”气

  在投诉处理上,因为汽车的价格相对其他产品较高,人们在认识上的偏差原因以及

  法律和制度方面的缺陷,造成消协的调解难度较大。刘亚兵说,按照《消法》的规定,消费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通过以下五个方面的途径来解决: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双方未协商一致,可向消费者组织请求调解;向行政部门申诉处理;依据双方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如果双方对仲裁结果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解决问题。

  消费法规亟待完善

  专家表示,目前服务领域存在的弊端主要是法律法规不配套导致的,目前只能依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对汽车类产品消费进行判定。但对于如“保修期内修不好只能自己掏腰包、相同故障连续修理8次不好只能继续修”这样的问题,《消法》没有解决之道。如果汽车“三包”规定能够顺利出台,汽车召回制度能得到厂家的主动执行,国内有关汽车消费的相关法律能够完整建立起来,这些弊端将迎刃而解。 记者马黎明

  买车 注意13大陷阱

  消费陷阱在任何国家、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汽车消费陷阱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于国内的消费者来说,大多数人还是第一次购车,因此,上当受骗的事情时有发生。在3.15到来之际,本报就汽车消费中出案频率最高的“陷阱圈套”作逐一分析,或破解骗局,希望能在购车时对你有所帮助。

  陷阱1:偷梁换柱

  骗术:目前很多消费者缺乏基本的汽车知识,甚至对所选购车型缺乏必要的了解,这一弱点常被不法车商利用,从中牟利。

  案例:某车商知道张先生对车辆基本配置不清楚,于是把一辆基本型轿车稍做改造当做豪华车型卖给他,从中牟利近7000元。个别车商还擅自对汽车在外观、内饰上采用豪华配置,转移消费者关注点,而对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有意淡化或回避,欺瞒消费者。个别不良车商甚至将汽车内部配置价格较高的配件偷换为价格便宜的。

  对策:选择规模较大的汽车专营店或大型汽车交易市场,它们较为专业,可信度高,很大程度上可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陷阱2:低价为幌

  骗术:在消费者和市场的多重挤压下,越来越“精明”的汽车经销商用低价车做幌子,尽可能地扩大车价范围,重点卖高价位车,以此坑骗消费者。

  案例:李女士到汽车市场看车,对某款新车情有独钟,最低售价仅2.98万元。但该车既没收放机,又无空调,配置又低。最后她再三权衡后,终于以不菲的价格去买配置较为齐全的该车型。在这个个案中,厂家既作了低价的姿态,又获得了高利润。

  对策:想好自己要花多少钱买车再去车市。否则,极易中了厂家的销售花招而一次一次地提高买车标准。

  陷阱3:优惠发水

  骗术:购车赠送车内装饰是现在很多经销商惯用的促销手法。但不良经销商赠送的装饰大多包含了水分,其实际价值往往会在经销商宣传的标准上大打折扣,而以次充好的现象也极为普遍。

  案例:一汽车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些汽车经销商赠送配置号称进口或优质产品,其实是一些质量极为低劣的廉价产品,容易埋下安全隐患。他们将普通的贴膜、地胶、皮椅等价格翻番,以“购车赠送××元豪华装饰”诱惑消费者。

  对策:消费者在选购这些有“大礼包”赠送的车型时,务必小心谨慎,应该首先向比较了解市场的朋友咨询一下,或者亲自去汽车装饰市场看看这些“礼单”上的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之后再做选择。

  陷阱4:炒新概念

  骗术:汽车经销商经常会给新车找卖点,但有些厂商为制造卖点而蓄意炒作,大打新概念的牌子,动不动就标榜“技术创新”、“与世界同步”等。

  案例:目前,汽车电子装备的名词五花八门、层出不穷:ABS、EBD、ASR、ESP等等,再加上厂商的大肆宣传甚至夸大性能,令消费者目不暇接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消费者往往就为这些“看不懂的高科技装备”买了高价单,殊不知,有很多装备在国外是标配的。

  对策:别单看广告,多请教专业人士,多去车市看看,做到对汽车市场心里有数。对汽车销售人员讲的不可不信,但不能全信。

  陷阱5:降价补偿

  骗术:降价补偿,请你入瓮。

  案例:看着各个品牌的车价纷纷跳水,吴小姐始终举棋不定,怕自己刚买车价就跌了。可没多久就有经销商打出了“降价补偿”的大旗,于是狠狠心买了车,并约定如果半年内该车降价了经销商就将差价如数奉还。可还真是倒霉,不到半个月,吴小姐的一个朋友买了同样的车却便宜了10000多元。这下让吴小姐很难接受,怒气冲冲找到经销商要求补偿,得到冷冷的一句话:“我们说的是如果厂商降价,我们才补偿给你,现在价格便宜只是我们在让利促销,不算降价,当然不能给你补偿。”

  对策:要知道,经销商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厂商降价的机会不大,而实际的车价确实自己说了算,浮动的幅度很大。

  陷阱6:水货充优

  骗术:现在还有一些经销商将国外的“水货车”翻新,然后按照新车的价格销售。

  案例:从事IT工作的黄勇欢天喜地买了辆某品牌的进口车,结果才开了两个多月,爱车竟成了一辆加了油却无法提速、上坡时排气管冒黑烟的“问题车”。他找经销商理论,人家却说:“你这是‘水货车’,在中国既无配件、也不保修。”由于当时经销商答应购车时便宜4.8万元,但不开发票,结果搞得黄勇有苦无处诉。

  对策:两点注意。一、“水货车”行车电脑所显示的多为德文、法文或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文;第二,“水货车”一般会出现在大型汽车交易集中地区;还有,“水货车”一般不会有中文说明书和中文的保修手册。

  陷阱7:地下室提车

  骗术:提车在光线昏暗的地下室进行,有问题一般不会被车主发现。

  案例:赵先生花了大价钱买了辆进口车,在提车时被告知到经销商的车库去验车。车库位于地下室内,没有开灯,光线很昏暗,赵先生拿到钥匙后稍微看了看外表就把车开走了。可没过多久在保养时,赵先生才发现车子的发动机上锈迹斑斑,似乎受到了很严重的侵蚀。赵先生向来对车保养很好,他相信不可能是自己的原因造成,而经销商也一口否认自己的过失,双方陷入了漫长的争吵中。

  对策:消费者购车时要认真仔细按照交接所列内容逐项进行验收,确实没有问题才能签字。一旦用户签字后发现瑕疵,有些质量纠纷很难分清责任。

  陷阱8:卖“柠檬车”

  骗术:“柠檬车”在美国指有缺陷的汽车,是美国汽车召回制度的一个产物。如果一辆新车出现的故障在一定次数的修理中没有修好,那么消费者就可以把车退回厂家,而厂家修好之后可以再拿到市场上去销售,但必须标明是“柠檬车”。目前,一些“精明”的进口车商通过非正规的渠道把这种车引入中国市场,并隐瞒了其不光彩的历史进行销售。

  对策:由于“柠檬车”没有什么太大的毛病,一般购车者很难识别。一辆曾被碰撞过的“柠檬车”,如果是经过局部喷漆,在太阳光下非常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经过重新喷漆的地方会比其他地方色泽更亮一些。如果是全部车身喷漆,可以拿色卡与轿车现有的颜色作比较。另外,从汽车的内部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被碰撞过的地方有稍许的不平。

  陷阱9:加价销售

  骗术:随着汽车消费的升温,一些别有用心的经营者设置加价的“陷阱”,吸引消费者上当。紧俏车型加价卖,一直是车市公开的秘密。还有一种是打新车上市和批量供应的时间差,吸引消费者排队预订,进而加价卖车。

  对策: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制定消费计划,不要盲目跟从,不管厂家怎样调整产量计划和价格政策,都是由消费者决定的,要掌握一套科学的考量方法。例如:可以搜索加价新车厂家的安排计划,你就会看到,它庞大的产量计划,供应不足是完全不可能的,个别加价完全是炒作,自己的血汗钱完全没必要白白送给别人。

  陷阱10:团购骗局

  骗术:名义卖车,实则无车,虽属个案,值得警醒。

  案例:去年7月,一家叫做“华盛丰业”的汽车经销商因为没有履约的能力,以低价、团购来诱惑消费者,使32名消费者上当受骗。

  对策:学会识别广告的真伪,对于那种明显不符合市场价格规律的低价广告一定要警惕。

  陷阱11:零公里

  骗术:一些汽车在被试乘试驾时,把路码表、传感器拔掉,使路码表不走来确保零公里,这类车其实已行驶了较远的路程。

  对策:一看轮胎:零公里新车的轮胎,是完全没有磨损的,包括轮胎制造过程中产生的细小痕迹以及刺状的凸起。只要发现哪怕是最细小的轮胎磨损,而里程表显示为“0”的时候,很有可能隐藏问题。二看“跑冒滴漏”:所谓“跑冒滴漏”,是指车子行驶了一段里程,出现的漏油、漏水、漏气等现象。打开引擎盖,观察发动机汽缸体和汽缸盖、油底壳之间有无机油渗漏;水箱周围有无水渍;电瓶装头附近有无污染和锈蚀;空调管路的接口处有无尘土沾上。

  陷阱12:贷款蒙人

  骗术:有部分经销商会利用贷款手续和计算方式的复杂性以及消费者对车贷知识缺乏必要了解,赚取不义之财。

  对策:首先要清楚商家会在哪些方面有机可乘,例如消费者在办理贷款购车手续时,经销商故意多收取款项,且不向消费者提供银行的借贷合同,又如贷款买车时,经营者强制消费者到指定银行贷款或到指定保险公司办理保险,并收取高额手续费。应在贷款购车时仔细查看汽车买卖合同的相关条款,然后每一环节都追问到底,在双方对合同条款无争议的情况下再签字盖章。

  陷阱13:“拖保”骗术

  骗术:一是遇到保修期内的维修要求,以各种借口拖延过保修期;二是以消费者在保修期内拖延保养为由,在保修期内拒绝免费换件。

  对策:一旦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保留在保修期内坏的和在保修期内要求维修的证据,在诉讼时效内起诉,可以要求保修待遇。对于第二种情况,也要注意取证,即找准车辆损坏的原因,并保留证据。厂家如果以在保修期内拖延保养为由,拒绝为消费者免费更换,这时就可以拿出证据,甚至诉诸法律。

(编辑:孙凤娟)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