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7中国汽车产业六大猜想(组图)(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7:42  中国汽车报

  猜想四:合资公司在华经营是否出现拐点

  跨国公司在华的合资企业曾是中国汽车业的骄子,舆论的中心。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合资公司这种先天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君不见,近一两年来,合资公司已渐从中国汽车舆论热点的位置退居其次。自主创新的话题、自主品牌的关注度已然越升至第一。2006年似乎是在谈论合资企业能否打造出自主品牌的时候,合资企业才更多被关注。当然,合资企业依然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在中国汽车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预测2007年汽车行业可能出现的新形势时,我们似乎感到合资公司在华的经营或许会出现一个拐点。

  不久前,一汽夏利的总经理王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胆预言,未来几年必将有合资企业退出中国市场。的确,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已经走过车型竞争时代,到了比拼综合实力的时候。在这个阶段,跨国公司不是拿来什么车型就能获得成功。这两年我们不是也看到不少世界著名的车型在中国市场败北的例子吗?不是也有顶着世界“家轿之王”称号却在中国市场始终找不着感觉的吗?我们也隐约感到,有些前两年发展势头很猛的合资公司由于后续车型不充足、合作伙伴实力较弱等先天的不足,已渐渐透出疲态,发展底气令人担忧。还有的合资公司,公司老总、销售老总不知换了几拨,但经营业绩一直不见起色。甚至有传言,外方也萌发了退出和另寻合作伙伴的念头。2007年,个别合资企业存在的危机或许会暴露得更明显,合资企业的分化可能更趋严重。

  猜想五:中国汽车能否进入美国

  在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出口已经不是新闻的时候,华晨汽车与欧洲知名物流公司HSO汽车贸易公司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出口大单的消息还是让国人感到兴奋。因为这是自主品牌轿车首次大规模登陆欧洲市场。能够进入门槛相对较高的国际成熟汽车市场,无疑是2006年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可喜收获。进入欧美市场,一直是中国汽车的一个梦想、一种追求。如今,首批3000辆中华尊驰已发往德国,接下来人们可能会自然地想到:德国已经去了,美国还会远吗?

  奇瑞汽车与美国梦幻公司合作,进入美国市场的计划,2006年没有“开花结果”。不过,随着中国自主品牌的成长、壮大,会有更多的企业从曾梦想有朝一日让自己的汽车跑在美国的道路上,到逐渐具备了出口美国的实力。到欧美市场去证明自己,到欧美市场去锤炼自己,最终实现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目标。就在不久前,一家自主品牌的乘用车企业老总对记者说:“不进入美国市场,总感觉我们的海外事业不够高度,梦想不圆满。”她还透露,产品已经在做进入美国市场的认证工作,有信心成为第一个打入美国市场的自主品牌。

  猜想六:被动召回能否实现“第一召”

  转眼间, 中国正式实施汽车召回制度已经两年有余。据国家质检总局最新公布的数据 ,2006年截至到12月18日,全国共有22家汽车制造厂主动进行召回,召回车辆283536辆,与2005年相比增加幅度较大。

  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曾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实施之前政府、企业、专家、消费者各方代表围绕这个问题光研讨会就不知开了多少次。如今,仅一年内国内汽车召回的频次就有50多起,但召回似乎并没有像实施之前人们担忧的那样,给企业带来什么致命的伤害。对消费者而言,似乎也没有从召回中获得多大的利益保障。总之,汽车召回的影响并不如料想的那样大。而实际上,中国的国产汽车质量水平还没有那么高,汽车消费者还时常会因各种质量问题与厂家产生摩擦,消费者维权还很难。所以对于国内的一些汽车召回也就有了这样一些评论:“避重就轻”、“作秀”、“隐性召回”、“瞒报”等等。也许正是看到了存在的问题,国家质检总局在去年年中的时候,要求各地的质检部门对汽车召回进行专项检查。也就在那时, 业内传出了必要时将实施汽车强制召回的风声,甚至连第一款被强制召回的车型都描述得有名有姓,但最终还是风平浪静。

  主动召回和被动召回毕竟差别巨大。被政府强制召回对一个汽车企业来说不仅形象大大受损,而且经济上受到的处罚也不是小数。在国内实施汽车召回历史不长的情况下,国家有关部门对强制召回采取谨慎的态度自然可以理解。前不久,国家质检总局质量管理司司长孙波表示,在2007年的工作中,将继续完善汽车召回制度,争取在相关立法上有所突破。既然政府部门已经放出风来,现实情况也呼唤一个更加严肃有效的召回制度,2007年汽车被强制召回,在需要的时候也许有可能在国内实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刘理萌)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