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卡企业及老总2006业绩点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16:55  商用汽车新闻

  2006年,全国总质量14吨以上重型车在意外之中实现了28%的增幅。说意外,是因为年初几个月重卡市场仍然呈现继续下滑迹象,引得不少业内人士哀叹不已,但没想到的是年底竟然全面“飘红”。有业内人士预测,2007年重型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如图表所示, 2 0 0 6 年1 ~ 1 1月,重型车销量前七位企业累计销售259118辆,占总质量14吨以上商用车销售总量的93.12%,市场集中度依然是非常之高;东风和解放继续占据前两甲,但市场份额进一步减少,东风公司由2005年的30.76%减至22.06%,同比减少8.70个百分点,解放由2005年的24.49%减少至2006年的21.80%,同比减少2.69个百分点;而四家斯太尔企业销量与市场份额继续上升,这与15吨级以上真正重卡市场的快速扩容紧密相关。其中,中国重汽市场份额为19.66%,同比增加1.68个百分点,接近东风和解放;陕汽份额为10.71%,同比增加3.99个百分点;北汽福田为9.74%,同比增加3.28个百分点;重庆红岩份额为5.93%,同比增加0.01个百分点。

  一汽解放:继续反弹

  不知道是时间巧合还是因缘际会,一汽解放新帅许宪平从天津“空降”长春后,2 0 0 6年解放的日子好过了一些。2 0 0 6年1~11月,解放14吨以上重卡销量为60662辆,增幅14.12%,全年销量预计有10%~15%左右的增长。相比去年解放重卡一路下跌50%的业绩表现,2006年对正处于艰难境地的解放来说至关重要。2006年,解放本身也比较低调,没有什么新车上市和推广活动。2007年,随着解放J6的上市和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以及调整后效应的发挥,解放应该会有超过2006年的增长业绩。展望2007年,如策略得当,解放牵引车很可能像2006年那样继续占据牵引车细分市场的榜首(26%的占有率),而自卸车能不断上量的话,解放就很有望打个漂漂亮亮的翻身战。

  许宪平

  许宪平,这位出生于1964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的解放掌门人,是现任重卡老总中,唯一既干过乘用车、又干过商用车的老总。他曾救活过一汽夏利,但还没来得及舒口气,又接了解放这个更重的担子。据记者判断,许宪平2006年的第一步棋是调整,解放公司从组织结构、人员岗位到产品品种都有调整;2007年的第二步才是提高。许宪平在2006年基本没有声音,而是埋头在解放进行调整。解放上半年完成了48%的任务,下半年完成52%的任务,呈现出增长趋势。按此趋势,解放2007年当会继续增长。

  东风商用车:依然苦涩

  虽然2006年1~11月份东风商用车公司仍居榜首,不过这仍然只能被看作是略带苦涩的“第一”。因为在排名前七位的企业中,只有东风商用车一家企业的销量呈下降。在行业整体大幅增长28%的态势下,即使8%的下滑也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东风商用车的传统优势在自卸车(占其总销量的50%以上),2006年随着重汽和欧曼自卸车销量的快速上升,东风的这一优势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此时的“天龙”仍处于市场导入期,短期内难以上量。时不我待,2007年的市场竞争将依然残酷,留给东风的时间不会太多。

  黄刚

  东风商用车公司党委书记黄刚是今年走马上任的。黄刚是典型的好学生,14岁入团,18岁入党,清华大学的高才生,还不到40岁就主管东风商用车(童东城是东风商用车的总经理,但他同时是东风集团的副总经理,主要办公地在武汉,因此,东风商用车所在地十堰基本就是黄刚坐镇)。客观说起来,虽然东风市场份额损失不少,但黄刚所作的努力还是有目共睹的,天龙成功上市,并且取得首届中国国际卡车节油大赛八个参赛项目的冠军。据称,黄刚非常勤奋,不但技术上亲历亲为,而且深入市场第一线。应该说,2006年,东风的中重卡受整体市场影响,下滑很快,天龙又是刚刚上市,还没上规模;而2007年,随着天龙进一步走进市场,黄刚应该大有所为。

  中国重汽:基数虽大,增幅仍高

  2006年,重汽可以算是个大赢家,市场占有率几乎逼平东风和解放。重汽因和潍柴的分手,而成为重卡市场的新闻点。幸运的是,和潍柴分手,重汽的业绩反而有了很大的增长。要知道,在2005年,重汽的销售业绩并无增长。2006年,重汽实现了6万辆的销量和40%的增幅。有数据显示,今年牵引车增幅超过50%,并带动了整个重卡市场28%的增长,而重汽在这个细分领域占到了第二位。此外,2006年重汽实现40%增幅的重要原因,还在于自卸车和混凝土搅拌车底盘销量的快速增长。

  蔡东

  在中国重汽的发展历程中,有两个人不得不提。他们就是重汽的董事长马纯济和总经理蔡东,这两人可以说是一对“黄金搭档”。出生于1953年的马纯济主抓战略和管理,毕业于江苏大学拖拉机专业的蔡东主抓产品与技术,互相支持,配合默契。要知道,管理层的分工明确与高度一致,对一个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可是十分关键的!

  说起蔡东的技术,重汽没有人不服的。这位总经理,总喜欢关起门来搞研究(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嫌杂事太多,不愿被打搅)。重汽产品的许多技术难关都是在蔡东的指导下攻破的。最值得一提的是重汽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所有的重卡厂家中是水平最高的——可以达到各个模块间的数据共享和完全的订单式生产。而这套系统,并不是用的什么现成的ERP系统,而是在蔡东的带领下,重汽自己开发出来的、成本很低的、功很强的信息系统。

  陕西重汽:增幅最大

  2006年是陕西重汽“光彩夺目”的一年,因为在各大主流企业中,陕汽是“跑”得最快的——销量增长100%以上。截至目前,陕汽以3.3万辆的销量稳居14吨以上重卡行业第四名,虽然位次和排名没变,不过市场份额已经跃升了4个百分点(2006年1~11月)。

  方红卫

  陕西重汽董事长张玉浦和总经理方红卫同样是一对“黄金组合”。方红卫1989年清华毕业就进入了陕汽,2 0 0 1年,年仅3 5岁的方红卫就成了陕汽的总经理。方红卫不爱抛头露面,几乎从不接受采访,但能埋头苦干,这也符合清华人“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方红卫2 0 0 1上任总经理时,陕汽的销售额是5亿元,而2006年的销售额是75亿元,如此快的增长,方红卫绝对功不可没。

  福田欧曼:大跌眼镜

  提到2006年各个企业的表现,多数人可能都会把福田欧曼给遗忘掉,因为2005年它跌得太狠,导致不少人认为欧曼没机会翻身。但恰恰相反的是,2006年1~11月,福田欧曼系列销量达27101辆,增幅达93%,在自卸车市场牢牢地占据第二位。剖析欧曼的增长原因,技术进步和产品改进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管理上的调整(比如矩阵式管理模式的完善订单式管理等)也为其增长贡献菲浅。

  吴越俊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福田决策层时,可以看到,福田总经理王金玉和主管重卡的副总经理吴越俊都是1963年生人。吴越俊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拖拉机专业。吴越俊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执掌欧曼,当时欧曼正处于大幅下滑之际。吴越俊也可谓受任于危难之时。吴越俊在媒体曝光率不高,据传,吴越俊属于嘴上不说,心里有数的那种。

  重庆红岩:与行业增幅持平

  由于受上汽、依维柯合资的影响,地处西南的重庆红岩2006年销售不温不火。其2006年1~11月销量为16496辆,同比增长28%,与行业增幅基本持平。毕竟,在合资一事上花费太多精力的重庆红岩很难有更多的资源投入来支撑销量的高速增长;更何况合资一日不早尘埃落定,红岩人也无法专注于企业与个人的发展。

  上汽依维柯入主红岩后,目前拥有重庆红岩67%的股权。红岩目前的口号是“携手新红岩,共赢托市场”。红岩合资后的潜力很大,但可能要到2008年才能全部显现出来。这一方面是各方面资源重组的事仍有待时间来完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运用依维柯技术改造而成的全新红岩重卡也要一定的时间来“打造”。

  何勇、阳树毅

  何勇是红岩的董事长,在2006年9月15日之前也是总经理。在董事长这个层面上,何勇算是年轻的。

  2006年9月15日,阳树毅正式成为红岩的新任总经理。巧合的是,阳树毅也是1963年生人,与何勇同年出生。阳树毅现兼任上海内燃机研究所主持所长,同时还是上汽工程院副院长,是汽车内燃机方面的技术专家。红岩重组后的蓝图如何展开,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阳树毅。

  北方奔驰:突破一万

  迈入2006“提升服务效率年”的北方奔驰,2006年表现一如既往的优秀。在经历2002年至今连续五年的快速增长后,2006年北方奔驰销量突破1万辆,增幅超过60%。其2006年1~11月的市场份额为3.23%,同比增加了0.71个百分点。

  王世宏

  王世宏也是做技术出身,但同时做过销售公司总经理。有这样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总经理坐镇,北方奔驰就能在市场的导向下开发和改进产品,这也是近年来北方奔驰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王世宏一年有1/3的时间在外面奔波,不断与市场和用户进行接触并获得最一线的反馈信息,然后在市场反馈的基础上改进产品。这使得北方奔驰能被越来越多的普通消费者认识。由于地处内蒙的地域限制,北方奔驰应该更市场化些,才能跑得更快。

  华菱:进军前八

  2006年接近6000辆的销量使华菱重卡保持了行业第九,并为2007年1万辆的目标夯实了基础。从其2006年的销售结构来看,专用车底盘占了多数,这主要是给华菱旗下的星马改装厂供货;同时出口也占了华菱不少的份额。按照华菱的规划,2007年华菱将在牵引车和自卸车市场扩大攻势,加强投入,争取在这两个细分领域有更大的突破。如果不出意料的话,华菱很有可能在2007年超过第八名湖北三环,进入重卡行业前八名。

  刘汉如

  刘汉如有个最大特点,就是胆子大。他干了很多人想都不敢的事。这位当年被单位买去的合肥工大高才生,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为星马争取到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也为自己争取到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不是从一个大企业中被逐渐提拔上来的老总,而是把一个几十人的小厂变成一个汽车集团,从而当上董事长和总经理的。由于是他一手把星马和华菱带大的,因此他在华菱拥有绝对的威信和拥护。但同时,他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再亲历亲为了,他必须要把很多工作下放,这样,华菱才能走得更快。

  湖北三环:业绩下滑

  在业内,生产重卡的湖北三环是一个陌生而低调的企业。不过它这几年在总质量14吨以上商用车市场一直保持在前十名。其产品“十通”属于准重卡,很多总成直接从东风购买。有数据显示,湖北三环2006年1~10月销量为6103辆,在今年重卡市场快速增长的形势下,仍然出现下滑(2005年1~10月是8000辆),这有其深层原因。一方面是受东风商用车公司销量低迷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准重卡日渐萎缩。如果三环不在真正重卡产品上有所动作,日薄西山“指日可望”。

  江淮格尔发:成长很快

  国产化的江淮格尔发2005年上半年刚刚推出,2006年冲到了3000辆,联想起2005年的555辆销量,其成长速度还是很快的。分析其销售结构可知,牵引车数量占到了1000多辆(1/3比例),混凝土搅拌车底盘有600辆左右,剩下的销量则为自卸车和其他底盘产品。

  2007年,江淮格尔发将继续加强和优化营销服务网络,同时还将正式推出“亮剑”,这是一款8~15吨级的准重卡产品。如此一来,江淮格尔发的产品系列得到了全面加强,为2007年实现6000辆的销量目标夯实力量。

  南汽凌野:处世不惊

  重卡新势力南汽凌野2006年整年的销量大约在800辆左右,相对主流企业而言,这个数字不大。但南汽跃进的掌门人曹心平有其自身的考虑。

  曹心平

  出生于1963年的曹心平看上去是一个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看起来没有咄咄锐气和锋芒。他为人处世不惊的稳健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凌野的发展“风格”:一方面凌野的生产线与轻卡混线生产,成本压力不算大;另一方面,南汽跃进强调初期以对细分市场的充分挖掘并推出有针对性的细分化车型来稳步打开市场。南汽凌野, 并不太急。本报记者 姚蔚 谢光耀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