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大关系考问中国车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0:42  中国经济时报

  在即将过去的2006年,以车为中心辐射出来的效应正在惠及社会各个领域,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发生质的变化,中国车企直面产业发展中凸现的十大关系的考问——

  理性消费与和谐社会: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正在对交通、能源、环境等造成沉重的压力,如何实现汽车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一大焦点。汽车企业更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一是生产研发出节能、环保、小排量汽车,满足理性消费的需求。二是通过对消费的引导,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环保节能汽车产品的优势。三是改变国人普遍存在的“摆阔气”、“爱面子”、“显身份”的消费心理,逐步引导汽车消费时尚。

  超常增长与平稳发展:中国车市前几年的“井喷”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但奇迹终究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今后更长一段时间里将保持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经验告诉我们,评价汽车产业健康与否,不能只用产量,不能只用速度,也不能只用利润,而要看是否符合科学规律和市场规律。在认识市场规律的时候,应当平稳心态,不能太浮躁,而要认识到:在高速增长的背后,大起大落的风险必然加大。

  市场需求与产能过剩:需求决定供给,这是市场经济不变的定律。目前国内在建和规划中的整车能力已达1000万辆以上。照此发展下去,预计“十一五”末将过剩800万辆。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乘用车领域的中高档车,经济型车则完全实现了市场配置资源。严格地说,这是一种产品结构性的过剩,可以通过以“经济型轿车”来满足国民购买力较低的水平,从而创造巨大的轿车市场需求,产能才有存在与发展的可能。

  价格与价值:有的车一降再降也无人问津,有的车价外加价仍然趋之若鹜。只要消费者觉得花这些钱值,这个产品就有生存空间。不要忽视消费者对于汽车“享受价值”的要求,现在一些基本配置的车,价格很低,然而配置却减到了基本不能开的地步。这等于是自毁长城。厂家能否换一个思路,用性价比和使用体验两条准绳同时来约束降价行为,用“以性能为中心”取代“以价格为中心”,使消费者真正感到“物有所值”。

  品牌与服务:汽车品牌的竞争必将由技术、价格更多地转向售后服务,赢利点也将由销售更多地转向售后服务。汽车消费主体的转变必将带来消费模式的重大变化,终身售后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权重将越来越大。服务正在成为汽车企业营造品牌忠诚、获取优势的关键。毋庸置疑,服务已成为21世纪汽车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自主研发与合资引进:合资、合作加速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国际汽车集团。然而,自主研发并非意味着和引进合资、融入全球化实践的对立,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是可以一起发展的。也就是说,中国汽车自主品牌可以站在高起点上,不能重复以前闭门造车的老路,不要抛弃20年合资的成就,要充分利用这些年积累的市场经验,利用全球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产业特性与地域特性:随着分散的、靠地方驱动和支持的汽车项目和行政性集团的风险越来越大,区域集中的产业集群将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形态。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机结合,具有明显的产业特性,能产生极强的竞争力效应。产业集群不是简单的归大堆,而是严格按科学规律的有机结合;是产业发展的一种进程的自然结果,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绝对化,不排除按经济规律的有分有合,合理地跨地区布局。

  “引进来”与“走出去”:就是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既充分利用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为我国汽车行业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引进来”促使国内竞争水平普遍提升。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走出去”,中国汽车企业只有利用一切可能,努力创造条件,从低端入手,瞄准高端,全面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在竞争中不断提高。

  大城市与二三级市场:一线城市的汽车市场正在趋近饱和,增长幅度相对平稳,加之道路交通、环境等方面开始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使汽车消费放慢了脚步。而二三级市场正成为新的销售增长点,远远高于2005年全国不到15%的平均增长水平,然而二三级市场的购买力需要一个培育过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汽车需求的多样化。中国汽车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细分市场,生产出适合二三级市场使用的汽车。

  汽车产业与相关产业:生产一辆汽车所需的零部件数以万计,涉及的产业部门数以百计,汽车工业的发展必定会产生一个巨大产业链,进而导致产业深化和分工深化。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性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在把汽车作为战略产业,扩大内需重要载体的同时,必须注重汽车相关的行业、服务业的发展和配套领域的建设,并充分考虑能源环境的制约因素。中国绝对不能错过发展汽车工业的大好时机,丧失一次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历史性机遇。(李永钧)

(编辑:李重)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