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厦门菽庄花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 16:45  新浪汽车

  菽庄花园位于鼓浪屿东南海滨,建于1913年。这原本是一座私家园林,园主人名叫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

  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菽庄花园面向大海,背倚日光岩,山、海、桥、园、林、花相拥,园主人运思巧妙,将山海连为一体。

  菽庄花园高超的建园艺术,主要表现在以布局见长,以借

  景取胜,巧妙地运用藏、借、巧的园林设计艺术手法,使园林与自然景物水乳交融,和谐一致,从而产生出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菽庄花园分“补山”和“藏海”两部分,主要是以园饰海、以海拓园、以石补山、以洞藏天。藏海园有五景: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补山园也有五景: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以后又陆续建小板桥,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茅亭、 扇亭等。

  进园,便有横墙一堵,挡住游人视线,把海藏入园内。

  园内“四十四桥”蜿蜒,仿若履波;倚山而建的“十二洞天”假山,迂回相

  通,上下盘旋。园中各景互为补充,错落有序,浑然一体,园在海上,海在园中。庭院小园的精巧雅致与浪飞翔鸥的雄浑壮观,动静对比,相得益彰,令人流连忘还。菽庄花园是海滨的精品佳作,其精巧不亚于江浙园林。

  藏海即藏海之宽,把大海一隅藏入园中,隐含把山河揽入祖国怀抱,切莫再任人宰割之意。

  “眉寿堂”位于入园庭院右侧,表示祝愿长寿的意思。又名"谈瀛轩",因台湾古时称瀛州,此乃表示怀念台湾的意思。眉寿堂临海两边有曲堤,每逢大潮,坐在堤上俯身可以掬水,倘在月夜,又可领略"掬水月在手"、"满目飞明镜"的意境。

  壬秋阁,建于农历岁次壬戌之秋而得名,落成之日,正逢久雨初晴,江山如洗,主人趁此良辰邀客吟诗,自己也吟有:"横江鹤去笛声在,未信消沉八百年"之句。壬秋阁水陆各半,东西两拱门,一背陆一朝水,在此可观山赏海,山岚流云,帆影鸥鸟,尽收眼帘。

  真率亭,形状似菱,背山临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此见仁见智,各抒已见,可达到"真诚坦率,胸无芥事"的境界。

  四十四桥,乃全园主景,因主人建桥时四十四岁而得名。此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外池、内池三处,把大海藏进去。由于桥身迂回曲折、凌波卧海,宛如游龙。桥上有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渡月亭有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在月夜,坐在亭里,看皓月当空,静影沉璧,令人浮想联翩,月下涛声,轻如细语,仿佛与人谈心。明月之夜,游此最佳。

  千波亭,造形幽雅精巧,游人在此观潮、听涛、踯躅、盘桓,均能各尽其妙。

  招凉亭,面对大海,凉风习习,且亭子造型如折扇,更有招凉之意。

  补山园,隐含山河破碎,亟待修补之意。

  "十二洞天"是人工造出来的连环洞,像猴子洞,因客人进洞摸不出路来,又叫迷魂洞。十二洞天,即十二洞室,以地支的子、丑、寅、……戊、亥为名,洞室大小、形状各异,小径错落、上下盘旋,曲折迷离。

  亦爱吾庐,乃林家居住的院子,昔日用竹篱笆围起来,并种菊花,主人在欣赏"竹禽茅舍自甘心"之余,对家居情景,颇为自得,故名"亦爱吾庐"。

  顽石山房,是主人读书之地,他自比"顽石"希望通过攻读,能够聪明颖悟,故称"顽石山房"。

  园内新开发了游览设施,后山的听潮轩、蛇岑花苑长年花展。壬秋阁增设钢琴演奏厅,供游人憩息和欣赏那美妙的音乐。十二洞天,按原洞扩大一倍,依次塑造令人喜爱的十二生肖像与假山洞室融为一体。盆景园里展示千姿百态的盆景,给游览者带来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眉寿堂门前新开辟为音乐广场。与旅澳鼓浪屿华侨、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合作,在“听涛轩”建立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举办世界古钢琴展览。钢琴博物馆不仅表现了世界钢琴制作技术和发展水平,更为琴岛鼓浪屿增添了美妙的乐章。

  全园极擅天然之胜,复具人工之妙,身临其境,既能领略园庭之怡雅,又能极目大海之壮阔,突现了鼓浪屿音乐之岛、钢琴之乡。

  为何菽庄花园占地不足十亩,却风光万千?从妙处说,是"藏"、"借"、"巧"三个字。

  "藏"就是把海藏起来,进门左拐后,才能见到万顷碧波的大海;四十四桥把海水引入园内,变成大海、外池、内池,使海水不再扬波,这就是"藏"字做工夫。

  "借",就是借景、借声、借意、借影。化他物为已物,纳外景为内景,借日光岩为仰景,南太武山为远景,借大海做铺垫,借楼阁做近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巧",四十四桥凌波卧海,按不同地形变化,依山垒石建亭,围池砌阶联以曲桥,宛如游龙。使小巧玲珑的花园,扩大数倍,且园内亭阁无一雷同,此乃巧字做工夫。

  菽庄花园的历史

  林叔臧祖籍福建龙海角美,先辈迁居台湾淡水,在那里建有一座宏伟绮丽的花园---板桥别墅。林叔臧少年时代在那里渡过。1895年,清朝依“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叔臧的父亲不愿当亡国奴,愤然举家迁回鼓浪屿。林叔臧曾任六年的厦门保商局总办兼商会总理,热心地方实业,提倡创办公用事业,资助公益事业。随着年岁渐长,乡愁倍增,他决定选藏址建造一座花园,寄托对“板桥”以及台湾的怀念。1913年聘名师巧匠,建造菽庄花园。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由于思念家乡和亲人,林叔臧返回了台湾,1951年林叔臧在台湾逝世。1956年7月1日林叔臧的亲人把花园献给国家,成为公园。鼓区政府对菽庄花园进行全局修迁缮、扩建。建听涛轩(现为钢琴博物馆),蛇岑花苑,恢复了林叔臧的铜像,建起了海滨廊道及知音广场。使古老的公园保持青春与朝气。

(编辑:戴翠娥)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