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
11月19日开幕的第九届北京国际汽车展,最让媒体兴奋的话题莫过于“晋升”为所谓“A级车展”了。是啊,12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1500家企业参展,世界大型汽车跨国公司几乎被一网打尽。572款展车,其中10款全球首发,92款中国首发,39款概念车,国内企业也均有新车发布。国内外60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有媒体称其“规模超过中非论坛”。预计参观人数将超过55万,创北京车展多项历史之最。这一切不仅让主办者的钱包塞得鼓鼓囊囊的,也让中国人脸上有光,媒体自然有理由为之欢呼雀跃。
所谓A级车展,已是近来好几届北京、上海车展争相议论的话题,一会儿为成为A级车展而欢呼,一会儿又为够不上A级车展而懊恼,但我们却始终不知道这“A级车展”有何认定标准?又由何方机构认证授名?也不知道这世界A级车展有无名额限制?如果像中国足球甲A、甲B比赛一样,有晋级的,就有降级的,北京车展升级了,又是谁家的车展被降级了?北京车展抢先占了A级车展的名额,明年上海车展还有没有“晋升”的希望?这样一来,会不会有“假球”、“黑哨”之类出现?继之又会不会有人贩卖起“假文凭”?脑子里翻江倒海,简直搅成了一锅粥。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近日看到一篇报道称,北京车展当之无愧成为A级车展,因为有戴克、大众、宝马、丰田、日产、福特、通用、标致雪铁龙8家跨国汽车公司将其“晋升”为A级车展。原来有了这八大“洋”评委投票,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综合评价符合A级车展标准。有这么多跨国公司高看我们,是不是让我们有点受宠若惊呢?
其实给车展定级,只是一些参展企业根据自己的实力,根据车展对自己利益的影响程度作出的一种评估,确定他们自己参展的规模,以决定他们将要动用的资源数量。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不同,利益取向不同,往往会对同一个车展作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来,可以看看,无论哪个车展,无论享有什么级别,各个参展企业的规模却大不相同。比如长春车展之对于一汽、广州车展之对于广汽,甚至同一企业在不同年份对同一车展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车展并没有界定什么统一的标准。
这么多企业看好北京车展,首先是因为中国有一个高速增长的汽车市场,而北京既是中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身也是一个大的汽车市场,北京的汽车销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轿车销量更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得市场者得天下”,北京市场还对全国有种表率和示范作用,所以所有想占领中国汽车市场的企业,无一不想到北京来展示自己。这么多跨国公司如此高看北京车展,实在是因为中国的汽车市场太诱人了,我们没有必要为此而感到受宠若惊,也没有必要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此次北京车展上有这么多新车、概念车展出,确实为车展“拔了份儿”,说明此次车展的“技术含量”确实提高了,但是我们仍然要说,这些新车,包括所谓“全球首发”,不仅数量不能和国际几大车展相提并论,在技术含量上也大大打了折扣。到车展上转一圈就明白了,其中许多所谓新车不过是一款改型而已,有的已经在别的地方“首发”过了,有的则单单只是在中国“首发”,今后并不打算在世界其他地方再“发”了。跨国汽车公司拿这些新车来的目的仍然不过是“技术换市场”的把戏而已,想通过树立他们的技术形象,达到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卖得更多、更贵的“彼岸”。
自主品牌集体发力,当然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绝大多数自主产品还停留在仿制、借鉴,甚至借用阶段,真正的自主创新为数甚少,特别是有的主要总成还是全盘引进。总体说来,自主品牌产品基本还处于低档次、低价位,缺少技术含量。显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不过坚冰已经打破,航船已经起锚,还是令人颇为安慰。
说到车展本身,人们的总体印象离不开个“吵”字,鼓乐喧天,连在展馆里低声交谈都成为一种奢望,更休想安安静静品味一下车子,整个车展酷似一台大型展销会。
对比国际著名车展,参观者一般都已经是“有车在手”的主儿,他们都是开着汽车看车展,目的不是为了“货比三家”,在现场选一款价廉物美适合自己的车,而是真的去看汽车的技术潮流,品味汽车的文化。在那些车展上,确实也给人们提供了让你欣赏、玩味的环境,你可以优闲自得,细细观赏。
本次北京车展,18日还是所谓“媒体开放日”,就已经人满为患,据说参观者已达三四万人,第二天“专业人士参观日”,进馆人数更高达6万余人次,简直像是赶庙会。没有地方吃饭,没有地方喝水,连上厕所也要排上长长的大队,简直是在活受罪,哪里还能看到什么技术潮流?还有什么心情去品味汽车文化?!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A级车展吗?我不懂。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