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论语] 又到压库高峰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12:56  当代汽车报

  今年的气候有些反常,11月份了,还是25度的气温,艳阳高照,秋天的桂花已开过了二遍,怕辜负了难得的好天气,特意第二遍开放,于是,今年的街道就更长地沐浴在桂花香里,感觉秋天也有了暖融融的温情。

  可是相信汽车经销商不会有这功夫欣赏这好秋天,也不会有心情来感受二遍桂花香。汽车越来越不好卖,传统的“金九银十”也没有发挥出什么威力,相反,年底的一天天临近,让经销商个个有了如坐针毡的感觉,压库,这个厂家常使的利器,又一次落在了经销商头上。

  2005年4月1日宣布执行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让经销商名正言顺地成为厂商的附庸。远离决策层,理解了接受不理解也得接受“最高指示”的处境,注定让经销商处境更为艰难。

  厂家并不能以产定销

  按说现在都是按订单生产,厂家对外宣称的也一直是订单生产,可事实并不是这么回事。一来是新车上市后产能与配套各方面的问题,不能达到订单生产量;二来这些主流合资厂都有老国企的影子在里面,领导好大喜功,新产品产能上不去就拿老产品充数;一些民族品牌为了面子,为了“政治”,同样是好大喜功,所生产的往往是最成熟最好生产却不见得好卖的车型,而非最受欢迎的车型。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消费者听信了厂家的宣传,早早下了订单要买新上市的车型。可是,望眼欲穿地等啊等,等了好几个月,也没有等到想要的车型,销售顾问却向他们鼓动说,换一个车型吧,跟它差不多,价钱也便宜,且属于成熟车型,售后维修都方便。实际情况是,厂家并没有太多新车给经销商,经销商到手的都是老车型,不卖吧,自己任务完不成;卖吧,消费者不买帐,因为他们付的是新车型的定金。

  在一定程度上,经销商只能听命于厂家。2005年4月1日宣布执行的《汽车品牌管理办法》,更是在政策上,让经销商对厂家的政策无可奈何,对厂家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无从置喙。

  说起来,经销商是厂商的最前沿,是与消费者接触最直接最有发言权的一方。但结果是,所有的风险首先由经销商扛着,由市场前沿得回的信息却没有用处——4S中的信息反馈的S已经闲置或者失灵。

  于是就会出现最为中国特色的现象:向经销商无条件地压库。

  压库的坏处

  以武汉地区一家4S店为例,自7月开始,厂方向他们发送数量100台的经济型车,能卖掉25台左右,剩余75台就压在库里,到10月为止,每家库存在300台左右,压库资金高达2000多万,资金周转已很成问题。无奈之下,银行借款无法还清,利息就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平均到每台车上,利息已经占车价的0.5%,而一台车的利润也不过1%;加大了成本开支,适销对路的产品却遥遥无期。

  每月每家4S店的流动资金大约需要2000万,其中自有资金在销售情况较好时一个月能周转2~3次,自有资金率在60%~70%之间。而单靠卖车,经销店的销售业绩普遍不好,周转资金明显不够顺畅。

  在这种情况下,替经销商考虑的厂家会对专卖店也有一些特殊的照顾,这些照顾体现在商务政策上通常有四部分组成,即提车奖(提车越多,返利越多);销售奖(每辆500元~1000元不等,最高奖励6000元);周转车和缓结账(厂家先提供给经销商车辆,3个月后再结账。周转车数量根据经销商的每月实际销量,按照一定比例划拨;专卖店折旧费或者补贴(厂家按照专卖店的规模每月给予适当补贴。旗舰店一般每月补贴5万元到7万元不等,最低100平方米左右的专卖店,每月补贴5000元)。但是,这点照顾在经销商的巨大压力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还有更不顾经销商实情情况的厂家,仗着自己品牌硬,就只一味地压库。

  “返利”是厂家控制经销商的最重要的办法,通过对经销商的销售情况、售后服务质量、展厅布置和财务状况等软性和硬性指标的评分,厂商最终决定给予经销商年终奖励的数量。不少经销商,就是望着年底返利,才一天天地苦撑下去。从另一方面说,返利犹如厂商手中的紧箍咒。但是,并没有多少经销商能拿到自己想象中的全额返利。所以,对于厂商压库之举,多数经销商并不敢对外宣扬,就是媒体去采访,也是半吞半吐,多说了一点也地央求不要报道,否则,日子会更加难过。

  经销商随意被迫降价价,有损品牌形象

  由于压库带来的资金困难,多数经销商投诉无门,只能自己处理。具体表现就是尽量降价吐货,把厂家自己的利润空间,更有甚者还会把年底返利拿出来,让给消费者,以保自己的销售数量。这就是经常见诸报端的经销商降价行为。

  降价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销商的利润急剧减少。而且,同一品牌经销商之间,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源而互相压价,造成利润降少不少,一个品牌同一车型在同一市场,就没有了一个价格标杆,造成市场混乱。

  更有经销商等到年底厂家统一降价之时,因为自己压库的车辆多,当市场上此车型不多或者将要停产时,就会乘机升价,造成极坏影响。

  同一个地区市场内经商互相压价的事,从来就不是新闻,记者采访厂方时,屡次提问这个问题,可是多数厂家都是说要严格管理,发现乱升降价者,一律严惩,但是,再多的严惩也并没有刹住经销商升降价的毛病,因为厂家并没有从源头上找原因,没能刹住自家压库的歪风,又怎奈经销商何?厂商不把经销商当自己人,经销商只能找机会弄点利润以自保。至于品牌形象,经销商是无从顾及了。

  最终损及消费者利益

  压库对经销商是坏事,看起来对消费者是好事,因为,压的车越多,资金占压得越厉害,经销商只能尽快地把车吐出来,降价卖掉,才能收回资金。

  但事实却并不如此。虽然压库的车辆未见得因为降价而有效减少,对于品牌形象,却是非常大的伤害。同一产品间的恶性压价竞争,最终使厂方和经销商的利益受损。转投售后市场。困境思变,汽车经销商们开始着手寻找“新生财途径”,使售后维修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混乱。售后乱收费的现象不能说没有压库的“功劳”。

  在今天多数经销商卖车不赚钱的情况下,售后服务是唯一能生财的的办法。在卖车保有量较大,建立较早的经销商那儿,售后养售前已是普遍现象。但是,更多的建立不久的4S店处境就没有那么乐观了,国家大气候一旦有变化,汽车市场大气候一旦不好,倒闭,转卖的4S店几成一景。那么,倒闭的,转卖的4S店其售后服务由谁承担?车子毕竟是个大宗的耐用消费品,对于消费者利益的保全,厂商与经销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个4S店的建立,动辙以千万计。一旦费废,这上千万的投入就成了废物。如果大家都这么不负责地压制经销商,那么可以预见的是,死去的4S店,全国何止几十几百家!将造成多么大的资源浪费!我相信这并不是相关政府部门愿意看到的结果。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制度化的汽车市场,而不是混乱的,为各自的利益争斗的汽车市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