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车*论语] 福特26亿美金采购大单折射出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 12:55  当代汽车报

  近日,福特(中国)汽车公司副总裁许国祯先生告诉记者,10月底,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比尔·福特第三度访问中国时向世人透露了一个数据:2006年,福特在中国采购的汽车零件与系统将超过26亿美金,用于供应全球福特汽车公司所属各品牌的生产制造作业。

  26亿美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零部件采购大单”。它是一个什么概念?作三个对比就会看出它的意义所在:在国家统计范围的4447家规模零部件生产企业当中,2005年整个销售收入超过100亿人民币的只有4家。福特26亿美金约合200多亿元人民币,那么,它就相当于这前4家规模企业年销售收入总和的近50%;我国最大的零部件生产厂家现在是万向集团,去年的销售收入是252个亿人民币,26亿美金与其整个销售收入相当;今年我国整个零部件行业的产值有可能达到5900亿元,福特的零部件采购量到年底如果真能达到26亿美金(200多亿元人民币),就占了其中的近4个百分点。

  这一笔采购大单,对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来说,当然是一份难得的大礼。我们除了向福特表示致敬之外,还应该从中看到它拆射出的别的意义。这对认识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把握未来,将是有益的。

  首先,它拆射出福特对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看好和将来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期望。

  几年前,世界各大汽车巨头就已在中国完成了战略布局,大家都在争这最后一块“肥肉”。现在,他们就像赛道上的运动员,大家拼命向前跑,看谁冲在最前面。作为福特来说,借用一句说烂了的话,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上世纪初,上海“十里洋场”最先出现的外国车,就是福特车。改革开放后,福特也是进入中国最早的跨国汽车公司之一。在法国雪铁龙和东风公司合资建神龙公司之前,福特就与东风公司在谈判生产合资轻型车项目。只是后来因为种种不宜为外界所言的原因,这个项目没有搞成。否则,中国的轻型车将是福特的天下。现在福特虽然在中国有了长安、江铃、南京等汽车生产基地和一家大型信贷公司,每年的进口福特汽车销量也节节攀升,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厂,却没能在中国的“三大集团”占有一席之地,这不能不说是福特的一个“遗憾”。那么,当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二”、汽车产量已成为“世界第三”的今天,福特只有采取超常规的发力动作,才有可能在中国汽车分得一份丰厚的果实。

  对此,比尔·福特并不讳言,明确表示,福特汽车对于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的未来十分重视。2006年超过26亿美金,相当于超过200亿人民币的汽车零件和系统的采购大单,是在福特汽车严格的全球质量标准之下进行的。这说明福特汽车公司不但努力拓展中国市场,并且大力协助中国汽车零件生产企业改善体质,提高产品质量,一同走向全球市场。这可不是比尔·福特的“官话”。细心的读者可能知道,2002年1月福特曾公布了一项旨在使福特到2005年左右恢复有力的盈利局面的计划。在该计划的第一年,福特的融资水平提高了近50亿美元。今年在中国的采购零部件的资金相当于当年这个“融资提高水平”的近一半,可见其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现在和未来的重视程度有多高,期望值有多大。

  第二、折射出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将会进一步分化。

  福特的采购大单是面向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而言的,而目前零部件行业的现状是结构非常不合理:从规模上来说,在统计范围的4447家规模企业当中,大型企业的比例不到1%,大中型企业的比例不到15%,剩下的84%都是小企业;从所有制来说,“现在国有成份在零部件企业中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纯国有企业数量只占不到4%的比例,私营企业已经占到42%,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分别占到10.5%的比例。如果按照国有资本在中外合资企业里面占30%的股权来计算的话,那么国有资本在统计企业里总计资本只有500亿左右,也就是说占全部资本总量的14%”。(中汽协会副秘书长沈宁吾最近披露的数字)那么,能够满足福特采购大单的,肯定不会是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而是别的成份的企业。由此,发改委陈宾司长在天津论坛上半开玩笑说的一句话就值得我们深思了:“现在我也搞不清什么是中国的汽车工业了,也搞不清什么是中国的零部件产业了。是把在中国注册生产的外商独资零部件企业当做我国零部件产业的组成部分还是把他们排除在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之外?提升产业竞争力,是指提升包含外资企业在内的广泛意义上的产业竞争力还是把他们撇在狭义的产业竞争力之外?”

  现在,不仅只有福特在中国有零部件采购大单,近年来,大众汽车、戴-克等西方汽车巨头每年都从中国采购了数十亿美元的刹车、油泵、车轮、转向系统等零部件。随着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增强,那么对零部件来说,真真要应《圣经·马太福音》上的那句话:“有了的要让他更有,没有的让他更没有。”中国的零部件行业将来会不会只是外资独资和合资企业?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