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揭示汽车节油品黑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4日 09:51  财经时报

  编者按:

  五花八门的汽车节油产品,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一些人钻行业标准缺失的空档混水摸鱼,肆意欺骗经销商和消费者。本报刊发这一专题的目的,一是警示经销商和消费者,天上不可能掉馅饼,应该学会防范市场上的各种诈术,二是提醒国家有关部门,对此行业应加大管理力度,保证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

  被骗:消费者忍气吞声

  刘先生是北京的一位私家车主。有一天,他在看到电视购物广告时,上面的节油器把他吸引住了。

  上网搜索之后,他发现这种产品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但原理都差不多,有的是“物理方法改变燃油的分子排列”,有的是“纳米科技”。刘先生对这些原理都不太懂,但是,考虑到油价上涨的因素,他还是电话订购了北京某公司的产品。

  东西到手,按照说明安装上跑了几圈后,刘先生发现,所谓的节油器却一点儿节油效果都没有。致电该公司售后服务人员,他得到的答复是,需要跑够2500公里之后,待发动机积碳完全去除,节油效果才会明显。

  对家用车而言,2500公里不能算是短距离。又跑了两周,刘先生发现自己的车还是没有什么变化。

  难道是安装位置不对?根据技术人员在电话里的指导,他又在不同位置试着安装了几遍,可还是没有效果。

  如此反复几次,刘先生提出了退货的要求。这时客服人员告诉他,效果之所以不明显,是因为火花塞老化,需要更换。之后,客服人员又提出了其他部件的要求,刘先生都一一照办。

  “我就差把发动机换了。”面对《财经时报》记者,刘先生沮丧地说,这种产品根本没有节油作用。买节油器花了几百元,后来换这换那又花了不少钱,但从厂家的态度来看,退货是不太可能了。

  原来,该公司虽然声称可以无效退款,但要消费者提供鉴定机构的证明。上万元的鉴定费用,把所有消费者挡在了退货的大门之外,因为没有人会为了退几百元钱的东西,而花费上万元去做鉴定。

  《财经时报》采访获悉,跟刘先生遭遇差不多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有的从当地代理商购买,有的是通过电话订购、网上交易、电视购物等渠道购买。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反映,他们使用的节油器、添加剂、节油贴这类产品,根本不像广告里吹嘘的那样。

  然而,为了几十元或者几百元,他们也不愿意去跟厂家交涉。大家的态度是,既然退不了,就当吃了个哑巴亏吧。

  假货:代理商掉进陷阱

  “美国双波动生化元素”,“来自美国的航天科技,再造两个大油田”,“事实证明一切,节油比例高达25%以上”,“世界首创最新高科技产品”……这些广告词似乎玄之又玄。然而,对于每天与油价“战斗”的有车族来说,这样的宣传不能不使其心动。

  更心动的是,那些希望借此创业致富的人,他们从中发现的是商机。

  范女士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个。看到社会上各种节油产品都卖得风风火火,她决定也拼一把。范女士告诉《财经时报》,当初看到厂商的宣传,她觉得汽车节油产品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应该算得上是一个朝阳产业。

  这时,安徽合肥一家企业网站上刊登了一则消息,题为“油价飞涨,节油器销售火爆”,这让范女士眼前顿时一亮。

  到该公司实地考察之后,范女士虽对该产品的实际效果没有什么把握,但在公司业务经理的连环攻势之下,她还是与其签约,当上了这家公司的河北张家口总代理,并以每只90元的价格进了300只节油器。

  之后,她开始租用办公场所、印制名片、投放广告,并联系当地的汽车修理厂,期待着火爆销售场面的到来。

  然而,几个月的时间过去,她只卖出去六七十个,而且所有的客户最后都跑来要求退货。大家纷纷反映,该产品根本不节油,有的车用了没效果,有的车反而更费油了。

  根据节油器生产公司技术人员的指点,范女士等代理商分别在吉利帕萨特别克等轿车,甚至一些长途货车和公交车上安装该产品。事实证明,该产品一点儿节油效果都没有。货车安装后发动机动力反而减弱,司机气得半路就把这个所谓节油器拆了下来。

  没办法,范女士只好先收回已经卖出去的产品,并联系合肥的厂家。她觉得,既然节油器没效果,那公司就该按照当初“无效退款”的承诺履行退货义务。

  偶然间,范女士在网上看到一篇揭发该产品为假货的文章,当即与作者联系,这才发现,北京、河北、山东、海南、辽宁、湖北、广东、河南、江西、江苏等全国各地的几十家代理商都有被骗的经历。这些代理商手里都积压着大量节油器,价值一两万元至二三十万元不等,总价值上百万元。

  他们决定联合起来,集体要求厂家退货。

  事实却不似他们想像的那样简单。一谈到退款,那家公司就变了一副嘴脸,所给予的答复也让大家大跌眼镜。他们要求这些代理商出据权威部门的检测报告,否则只能按一折的价格退货。

  范女士等人只好联合起来,求助于当地的工商、公安、消协等部门。可是,工商部门经过调查发现,该企业手续齐全,符合有关规定,不存在诈骗嫌疑。当地派出所也建议范女士等人提供证据和鉴定报告,否则没法立案。

  这可难煞了代理商们。他们的钱,大多是自家的积蓄或是从朋友那儿借来,已经全部压在货款上,而做一次鉴定却要花费几万元,这是代理商们所无法承受的。如果不能退货,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骗别人,要么血本无归。

  找遍各种渠道都无法解决问题,范女士等人无奈只能求助网站、报纸等媒体呼吁,希望大家不要上当,重蹈他们的覆辙。

  专家:多数节油器虚有其表

  一位汽车业专家告诉《财经时报》记者,真正能节油的产品不能说没有,但是少之又少。有些所谓的节油器、节油贴,只不过是在漂亮的塑料外壳里装了两片磁铁而已。

  这位专家多年来一直关注发动机技术和节油技术。他指出,真正的节油产品,主要采取降低发动机磨损、减小功率损失的方法来达到节油目的。而通过磁化、纳米技术等改变燃料分子排列,让燃烧更充分,从而使车辆省油的方法,听起来有点儿玄,实际做起来根本不现实。

  他说,即便是某些节油器真有节油效果,也只是很小的作用,不可能节省燃油达到30%。

  据介绍,目前世界各国的汽车制造厂家,无一不是通过应用新技术、修改发动机构造,来推进发动机本身的技术发展,如“可变气门正时”等,达到提高发动机效率、降低油耗的目的。从未有一家制造商宣称,自己的汽车是因为采用了某节油产品而油耗极低。即便是掌握着最先进发动机技术的厂家,也不敢说自己能够节油30%。

  据悉,测试一款产品的节油性能,不能利用在用车检测,因为影响油耗的因素很多,在用车的发动机、传动系统等各方面的数据都不确定,测试结果也就不会稳定,其结果的可靠性也会因此大大折扣。

  这位专家表示,电视广告上,通过两车或者三车赛跑来展示节油性能,是不科学也是缺乏根据的。鉴定节油产品是否有效,应该使用刚下线的新车,各项数据相对标准,测试结果才能让人信服。

  业内人士指出,国内节油器市场还处于一片混乱状态。由于大量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真正具有节油功效的产品却往往被湮没。

  按这位专家的话说:“如果节油器这类产品效果真的这样神奇,成本又不高,为何汽车厂家在生产时不安装,并以此宣传自己的车如何如何省油?难道汽车制造商们都是傻子?”

  标准缺失下的市场

  如今,电视购物广告铺天盖地,其中关于汽车节油产品的广告,引起了不少有车族的关注。

  屏幕上,两辆SUV车背着透明油罐跑了一大圈,其中一辆由于使用了某节油产品,所剩余的油量竟比未使用的车辆高出30%左右。三辆奥迪A6轿车一同行驶,其中两辆车由于燃料耗尽停下来,另一辆因使用了某节油产品仍在继续前进。

  这样的节油效果,怎能不使天天为油价上涨发愁的车主动心?然而,记者采访获知,那些花大价钱为自己爱车装节油器的人,事后却都大呼上当。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常见的节油产品,主要有节油器、节油贴、燃料添加剂等,其中以节油器产品种类最多,五花八门的品牌充斥市场。《财经时报》记者在百度上以“节油器”三个字为关键词搜索,找到相关网页有429000个之多。

  这些节油器大都号称采用国内外航空节油最新科技,应用了纳米技术、悬磁技术,通过了美国环保总署认证,获得美国专利局的专利或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认证等。

  乍一看还真像那么回事。但是,知情人士提醒说,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多数产品标注的是申请了“外观专利”。据透露,所谓发明创造的专利,要么是伪造专利号,要么只是申请号而非专利号。

  某公司将其节油产品获得的美国专利证书、专利号,公布在了公司网站上。《财经时报》记者根据上面提供的专利号码,到美国专利局网站上查询发现,该号码根本不符合美国专利号码的格式。其公布的获得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证书,也无法在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查到。

  这些伎俩,是一般人不易察觉的。而正是这些巧妙的招数,让许多人陷进了销售者精心设计的黑洞里,其中有经销商,也有普通消费者。而令上当者难以理解的是,对于此类产品,国内尚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这就意味着,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可以堵住这个黑洞。

  没有规则的游戏

  如果你参与了一个游戏,而这个游戏是没有规则的,你还知道该怎么玩吗?

  现在,中国的汽车节油产品领域正在进行着这样一场游戏。游戏的参与者是生产厂商、消费者,还有经销商,其中厂商是这场游戏的导演。在未开始之前,他们就已经知道游戏的结果是什么。

  对于经销商和消费者呢?他们进入了一个谜局似的游戏,却无法把握这个游戏的进程。尤其是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直到结局完全揭开,他们才发现这是一个骗局。然而,这又是一个没有规则的骗局,知道上当,却找不到可讨回公道的途径。

  中国的市场法制还不够完善和健全,涉及到某些具体领域的产品时,难免就留下一些可供投机者钻营的缝隙,譬如现在的电视广告,譬如某些汽车用品领域。近年来一再发生的投诉案以及消费者反响表明,这些产业急需建立起适应市场需要的游戏规则。

  标准和法规缺失的结果,是消费者的无助,是信用体系的欠缺,是社会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改变现状的惟一办法,就是加强法制,建立起标准和法规门槛,将不法者拒之门外。我们呼吁能很快形成这样的规则,让消费者在市场面前不再迷茫。

  日本领跑节能汽车市场

  美国能源部最近公布了2007年度节油汽车指南,日本车表现优异,在最节油汽车排行榜12个车型中占据了7个。其中,丰田本田汽车分列第一和第二。

  美国能源部每年都推出最节油汽车排行榜,旨在鼓励消费者购买节能型汽车。

  争相开发“环境车”

  丰田普瑞斯混合动力型轿车名列节油榜榜首,其平均油耗为市区每加仑60英里和高速公路每加仑51英里。丰田凯美瑞混合动力型轿车排名第三,油耗为市区每加仑40英里和高速公路每加仑38英里。此外,丰田还有3款汽车挤进了排行榜。排名显示,在各大汽车制造商中,丰田最注重节油性。

  本田也有两款汽车榜上有名。其中本田思域混合动力型轿车排名第二,平均油耗为市区每加仑49英里和高速公路每加仑51英里。

  福特是惟一上榜的美国品牌汽车,并有三款车型上榜。福特翼虎混合动力型汽车占据第四名,表现为市区每加仑36英里和高速公路每加仑31英里。

  丰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低燃耗汽车的研发,不断提高汽车的燃耗性能,并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定优势。本田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能力,也在不断推出新型的“环境车”,两者已成为日本“环境车”方面的两大先导力量。

  角逐锂离子电动汽车

  用锂离子电池取代铅和镍氢电池运用于汽车领域,正成为日本车商的一项核心技术。日产将在2010年左右,推出自行生产的低排量、省油型小型混合动力汽车。 新型汽车将装置锂电池系统,其中一种车型还可以在家充电。

  据悉,与目前丰田和本田混合动力车使用的镍氢电池相比,锂电容量更大,充电时间更短。电动汽车装上这种锂离子电池,可以延长行走距离,并能进行快速充电。专家预测,这种电池将在城市轿车中普及使用。

  东京电力公司从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购买了3000 台电动汽车作为公司用车,行驶80公里距离,快速充电只需 15 分钟,其主要原因就是使用了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将一改镍氢电池使用寿命短的缺点,使用寿命延长到10年。

  作为示范,日本汽车研究所从今年7月开始,在长野县上田市的温泉区和车站投入了两轮和四轮的电动汽车,用来接送客人,并宣传推广使用锂离子电池的电动汽车。专家预测,随着成本的急剧降低和性能的大幅度提高,各汽车生产厂家将会大规模投入使用锂离子电池。(尚春香 冯淑娟 见习记者 翟旭鸣)

(编辑:卿钦)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