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申报“世遗”:开封不会沉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 16:47  河南文化网

  一、开封要不要“申遗”

  安阳殷墟于2006年7月13日下午4时“申遗”成功。等候了数天的安阳人倾城而出,个个眉开眼笑,欢欣鼓舞。安阳殷墟的“申遗”成功,使河南省拥有了两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面对安阳的成功,生活在七朝古都、北宋故都的开封人的心头别有一番滋味。不少开封人一直在关注“世遗”的申报工作,一种热切的愿望在他们的心中时强时弱地涌动着。因为对于拥有众多文物古迹的开封来说,申报“世遗”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

  截至安阳殷墟“申遗”成功,我国已有33处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省除洛阳龙门石窟和安阳殷墟已“申遗”成功外,尚有新乡潞简王墓、登封少林寺塔林、登封嵩岳寺塔、登封古观星台、宝丰清凉寺汝窑遗址、禹州钧台钧窑遗址、巩义黄冶唐三彩遗址等处已被河南省提交申报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很遗憾,开封没有项目位列其中。

  综观我国八大古都的“申遗”情况,北京已有故宫、颐和园、天坛、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多处“申遗”成功,西安已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申遗”成功,南京已有一项参与明清皇家陵寝拓展项目“申遗”成功,洛阳与安阳已各有一项“申遗”成功。杭州虽无“申遗”成功项目,但已出提两个“申遗”项目西湖和京杭大运河(后者为联申项目)。郑州已有项目被河南省提交申报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八大古都中,唯有开封似乎还在沉默之中。

  据说,我国有申报意愿的项目已有200多个,正在排队申请的有100多个,没有申报、但实际具有申报潜力的也有不少。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遗产,包括文化、自然、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三类。另外还有一类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形态世界遗产。一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将作为全人类共同遗产加以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是人类祖先和大自然的杰作,有效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分别作了明确的定义。

  自1975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生效以来,已有182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这一公约,137个国家和地区的812处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628处,自然遗产160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24处。我国于1985年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的评定程序是这样的。首先,申请国必须是已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并准备一份遗产所在地详细的提名材料,包括英文申报文本、图纸、图片、幻灯片、录像带等,并将之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

  其次,申请国遗产所在地必须经《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确定的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主要由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和世界保护联盟组织专家进行,并提交评价报告。

  最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负责处理提名遗产地的申报文件及专家组的报告,而后提交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对提名遗产进行审议,审议采取协商的办法,决定可否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于2000年生效的《凯恩斯决议》规定,一个缔约国每次只能申报一个项目。2004年在苏州举行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修改通过的《苏州决定》规定,从2006年起,一个缔约国每年可至多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有一项是自然遗产。

  “申遗”确实不容易,但很多地方政府仍热衷于此,主要是因为“申遗”成功后,除了能促进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外,还能带来相当多的旅游商机和经济利益。据了解,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将成为世界级的名胜,可受到“世界遗产基金会”提供的援助,还可由有关单位招徕和组织国际游客进行游览活动。

  因“申遗”成功而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例子很多,如偏僻的云南丽江,“申遗”成功后,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市财政收入的90%来自旅游业。

  世界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对正在复兴中的开封来说,其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二、开封如何“申遗”

  开封要不要加入“申遗”的行列?有人认为,开封文物虽然很多,但地上没有哪一个文物能够像故宫、兵马俑一样达到“世界级”。还有人认为,目前正值“申遗”热,许多地方为“申遗”挤破脑袋,全国有100多个项目正在“排队”等候,据说要挤进“世遗”大门,就得等100多年,开封犯不着凑这个热闹。还有人说,“申遗”的花费很大,有关文物都得花钱整治。

  难道开封就真的要与世界遗产“绝缘”吗?不妨让我们先来客观、冷静地看看世界遗产的标准和我国“申遗”的实际情况。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实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此外,再让我们看一看国内,特别是北京以外项目的“申遗”情况。申报成功的,大致有这么一些规律与条件:①有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而且一般是逐级进行。地方政府提出后,早日进入省里的盘子,尽快进入国家的预备清单,至关重要。②有各方面相关专家强有力的支持,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条件,特别是知名专家与学者的呼吁,尤为重要。③有一定资金的支持。④有社会舆论的支持。⑤有一个修复、整治、展示、宣传的较长过程。⑥一般“申遗”成功的项目,首先都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看看以上的标准,看看以上的条件,我们会觉得,在“申遗”方面,开封是绝对有潜力、有实力的。

  据2005年的统计,我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41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2006年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我市6处文物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中等城市能拥有1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我国也是屈指可数的。看来,开封要“申遗”,就要在这13处珍贵的“国保”中做文章。

  开封虽然没有一个单体的、显而易见的、规模较大的世界级文物遗存,但慧眼识珠的专家却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早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国保”的“北宋东京城遗址”与其他几个“国保”和文物遗存就可以组合成一个难得的世界级的申报项目。

  北宋东京城遗址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市范围最大、保存最完整、遗存最丰富的一处遗址。北宋东京城规模巨大,气势恢宏,有皇城、内城、外城三城相围。北宋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上1000年世界的纽约。开封地面上至今还有开宝寺塔(铁塔)、天清寺塔(繁塔)和大相国寺等几个外城和内城的坐标点;在地面下已钻探或发掘出皇城城墙、内城城墙、外城城墙、大庆殿和宣德门、州桥、金明池等重要遗址。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和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分别以文字和图画的形式记录了北宋东京城的繁华和壮丽。考古发掘证明,在北宋东京城遗址上下,还叠压着五座城池,1000多年来,开封的城市中轴线一直没有变化,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北宋东京城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高超水平。以后的金、元、明、清多为仿效和继承,特别是北京和杭州,更是直接以北宋东京为蓝图。更珍贵的是,北宋东京城冲破了封闭的、棋盘状的里坊制,变成了开放式的街道,是近、现代城市的雏形,对以后的城市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我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

  由“国保”北宋东京城遗址为龙头,“国保”北宋开宝寺塔(铁塔)、“国保”北宋天清寺塔(繁塔)和“城摞城”中的“国保”开封城墙等其他相关珍贵遗迹组合的这个“申遗”项目,通过有机地整合、修复和展示,加上国宝《清明上河图》及《金明池争标图》、《东京梦华录》的印证,无论是对照世界遗产的有关标准,还是横向与外地的其他“申遗”项目相比较,我们这个组合项目的规模和价值都占有很大的优势。可喜的是,开封市人民政府市长刘长春同志在2005年11月24日召开的《全市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会上的讲话》中不但明确提出要着手启动我市的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而且也提出要以北宋东京城遗址为主要申报内容。

  开封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遗产,这些为其他兄弟城市所羡慕的宝贵遗产越来越得到重视和保护,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宋都古城复建工程已全面启动,以北宋东京城遗址为龙头的“申遗”项目的提出,一定会对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本文探讨的申报“世遗”内容,仅为世界文化遗产。关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我市也具有极大的潜力,有的已开始申报。

  申报“世遗”,开封不会沉默!

(编辑:张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