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都不满意 谁之无奈?--汽车维权需要一杆秤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13:52  新浪汽车

  陆慧,一位被汽车撞伤的弱女子;三菱帕杰罗V73,一辆进口越野车。是它们让中国消费者第一次知道汽车维权的重要性。也正是从这个世纪初开始,砸大奔、陆虎变病虎等等个案,逐渐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乃至对薄公堂的新闻。但是直至今日,消费者和企业都在喊冤,似乎谁都不曾满意过,问题出在哪儿。

  <法律的三不管>

  现状之一是三部法律都解决不了纠纷。

  我们最初应对汽车质量案件的法律只有两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质量法>,但这两部法案本身是矛盾的,前者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认证,再由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加以处理。但由于不了解不同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差异性,这个法律无法将居民住宅、汽车、手表进行合理的考虑,更不能明晰有形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巨大不同,这给维权留下后患,也更为企业所非议;后者是从行业、企业角度出发,只要符合GB、HB、DB,即国标、行标和地标的产品便是合格产品,它更倾向于从生产角度杜绝事故发生,但由于管理上的条块分割和产品升级换代的迅速,它从着眼点上有利于保护企业的利益。不能充分照顾到天理人情,特别是消费者心理层面的伤害补偿。

  现在,我们有了第三部法律--汽车召回法案。然而在执行中,负责目录的发改委、负责上牌的公安部和交通部、建设部、各行业协会之间仍然存在利益差。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上目录的产品执行的是欧洲二号排放标准,而公安部门在北京市要求的是欧洲三号标准,发改委就要去协调,我们这边合格的,你那边能不能先放行,因为我是全国一盘棋,而公安部门就要强调我这里执行的地方标准。同理,在处理质量纠纷时,最难的也然是认证问题,如果地方、中央、各部委都有权认证,那么以谁为准呢?

  我们可以制定无数条法律,但是认证机构的认证办法这个核心地域是堵着的,法律再多也管不全。好比北京的交通,二三四五不断环下去,路越来越宽,可是城里不通还是堵。

  <财迷的聚宝盆>

  现状之二是这么多人都在管还管不好。

  法律在增多,机构也在增加,甚至政策法规也多了。表面看,这是汽车社会到来的标志,可是有多少人在吃这碗饭呢。2004年,中国公车消耗财政资金上升到4000亿元,全国汽车保有量猛增到3500万台,车天天在跑,事故天天在出,找企业的投诉也天天增加,无论消费者是公,是私,这都是一个新兴市场。

  每逢笔者听到当事人XXX和质量机构去吃饭、打高尔夫、泡桑拿的时候,就在想,你们在花钱,心疼不疼?反正消费者的心比你们谁都疼。律师、第三方、认证机构都有钱赚,企业在掏钱,自己掏的是补洞的钱,别人掏的是砸你的钱。比如某日本企业花了数千万解决撞车事件,也有其他企业花钱搜集它的黑材料;某德国企业也出事了,对手又出钱来报愁。消费者的问题被一些媒体用摊焦饼的小转勺子越抹越抹大,企业花钱大家收钱,消费者的事情并没有因此得到解决。

  这是财迷心窍者的聚宝盆,也是受害者的伤心泪,当我们统计有多少案件发生,质量事故占交通事故比例的时候,也许这里面就有商机。但是到底有没有人想到过,1%的事故对于受害者的家庭来说就是100%的悲痛,1%的提成对于企业来讲就是某些工人100%的下岗。难道我们就不能在维权机构、消费者和企业之间找到化解案件之外怨恨的途径吗?能,首先台阶把一颗心端正。

  <百姓的公平秤>

  现状之三是都想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可找不着,只能互相埋怨。

  规律是什么,就是纲,纲举则目张。现在把消费者、企业、维权机构各打五十大板,不对。合谐社会要科学发展,对于汽车质量来讲,就是要智慧地理解中庸之道,既要有经,也要有权,既要有规则也要能不断适应变化。

  美国的柠檬法案就找到了美国的规律,它要求企业不能多次在同样问题上出岔子,否则就要双倍赔偿,这里面有很强的合理性,既照顾企业也照顾消费者,君子不贰过嘛,你两次犯错当然要拿你,但一次犯错误不能说企业就是小人。找到了这样的庸,也就是规律,我们就能制定科学的法案,有了科学的法我们还可以改。

  怎么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首先需要一个统一的权威的机构来做这件事,说中汽技术中心,有的企业不认,说清华或者长春研究所,有的消费机构又不认。NCAP(新车评价体系)是泊来品,对中国的综合使用环境,它没有多大发言权。J.D.POWER的上街找人抽查的方式也不比国内调查公司先进多少,它在美国的故障率调查更不能直接拿到中国来。因此,当务之举是找一个权威机构,维权者、消费者、商家三方都认。

  找到规律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马上制定一部大家都认可的,经过充分讨论听证的法规和细则,大家都同意,那么就照这个来;说将来改法律由一个专门机构来改。大家又都同意,一切OK,谁再有意见也不管用了。

  唯一的一杆公平秤,各方认可的一套准星,大家都满意。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张召虎)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