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每周观察:自主造车需要多勇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7日 17:21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许方华

  不久前,我在参加一家民营汽车企业的年中总结会议时,听到该企业的一位老总提到:说中国自己没有能力造好车,这其实是国外厂家在中国长期以来行业恐吓所造成的印象,为的是国内汽车厂家乖乖地与其合作,为不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付出高昂代价。“行业恐吓”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听说,不过,我更愿意把这位老总的话理解为:过去我们不够勇敢,桎梏于旧观念,过多依赖合资造车。这家企业涉足汽车行业仅一年时间,凭借一款车型,销售势头相当惊人,以至于有这种论调也不奇怪。

  这位老总所说的“行业恐吓”多少有些感慨的味道,但其感性的背后,是有理性的依据的,他随后还介绍了该企业在车型研发、成本控制、市场营销等方面所作的努力,最后又颇有感慨地说:“原本以为造车卖车很难,但真正去做了以后,发现我们也能做好。”应该说,他把进入汽车行业的勇气也纳入了取得良好业绩的因素之一。我倒是很认同这位老总的观点,如果当初没有这份勇气,现在就没有尝到战果滋味的机会。

  一年多来,自主品牌格外活跃,如上汽大手笔收购罗孚,力帆、比亚迪首次进入汽车行业,华晨开发1.8T发动机,吉利自主研发CVVT发动机,海马脱离马自达后研发新车型,长城决定进军轿车市场等等,这些都是勇敢的表现,甚至像吉利造美人豹,华晨、力帆、奇瑞等厂家要造轿跑车,我认为都需要勇气,至于像红旗那样的“拿来主义”,不也是勇敢批驳“只有自主创新才是出路”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在业界的例子很多。市场实绩方面,自主品牌的销售增长率也非常迅猛。

  原谅我把自主品牌这些种种作为单纯归结为“勇敢”,我只是想表达一点意见:在合资厂家引入更多新车型、价格与国际逐渐接轨的趋势下,对于自主品牌来说,勇敢虽不是成功的必然,却是生存和进步的必须。

  我并不是有民族主义倾向,只是期望在市场上,有更多自主品牌的车型,能和合资品牌的同级车型相媲美,而价格更低廉,相信很多消费者都有同样的期望。至少,在许多待购人士眼中,车价持续下滑,也有自主品牌一份功劳。

  (观宇/编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