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改变世界的机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8:02  新世纪周刊

  滚滚车轮把我们带向远方,带进飞速运转的世界,也带进令人窒息的梦魇

  在阿道斯·赫婿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中,人类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奉为救世主,称之为"吾主福特"。把福特T型汽车上市的1909年定为元年,人们在胸前画的已不是"十"字,而是"T"字。

  1989年,美国建国200周年之时,美联社邀请近300位资深记者评选美国历史上的最重要事件。结果,"亨利·福特的T型车及汽车的兴起"高踞第10位。

  因此,《美丽新世界》看上去似乎很荒诞,但事实是,自生产流水线上福特T型汽车上市以后,汽车便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这部伟大的"作品"以一种夸张极端的方式道出了汽车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轮子带动生活

    "在夜色中,汽车过了托莱多,在俄亥俄州境内行使。我意识到,我又一次横越了美国的城镇,仿佛是个不停在路上奔波的推销商……"这段描写出自美国"跨掉一代"作家克鲁亚克的《在路上》。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跨掉一代"的年轻人在公路上搭乘卡车、轿车、公共汽车,从西海岸出发,穿越美国,来到东海岸,再从东海岸又穿越美国,回到西海岸。一次又一次地进行着自我流放的旅行,行驶在不断向前延伸的路上。

  汽车改变了世界的距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借着汽车的轮子,人们从甲地奔向遥远的乙地,让生活向更远更广的天地延伸。这是马车时代人们所无法想象的,距离和空间在汽车轮子的快速转动下,拉近、缩小。

  8000万人口的德国拥有4000万辆汽车,约有82%的德国人以车代步。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成年礼物往往是一辆汽车,意味着孩子已具备独闯天下的能力。

  美国平均1.6人拥有1辆汽车,被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大多数美国人习惯在汽车上打发时光,有些人一生中1/3的时间是在车上度过的。

  如今,私家车也开始在中国的大中城市普及,自驾车旅行蔚然成风。王秋杨就是那种特别喜欢开车旅行的人,曾多次开车前往西藏。她说:"我特别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不再有复杂的人、复杂的事,不再有喧嚣。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可以享受一切,享受路途中美丽的风光。"

  而著名的旅行家廖佳则驾车完成了历时624天、行程23万公里、穿越48个国家和地区的环球之旅。开车旅行,已成为部分中国人生活中的一项消遣。每到周末,每到假期,人们纷纷逃离拥堵的城市,驾向郊区,驾向大海,或者其他风景优美的地方。

  重新定义城市空间

  19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奥斯曼的倡导下,中世纪拥塞的巴黎被推倒了,一个通达的巴黎城建立了起来。巴黎人以为他们打造了一个现代化的都市。但很快,这个19世纪的新城就成了旧城,因为它街道狭窄,空间局促,显然不是为工业时代的汽车所造,而是为旧时代的马车所造。当现代的汽车行驶在19世纪中叶的道路上时,难免显得局促和逼仄。

  汽车前时代,城市街道空间参照人的尺度。人们的出行和交往以步行、人力或马车为主。早期街道功能单一,只满足人们基本的通行,街道的形成基本是遵循自然地形,依势而成,形成了许多富有韵味充满人性的城市街道空间。

  而汽车的发明和广泛的利用,打破了这一切,城市空间不得不重新定义。

  北京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城墙被推倒了,北京城的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和正在建设中的六环路,显然都不是为行人和自行车而设计的。美国城市规划家和建筑师莫什·萨迪夫认为,"城市道路的空间尺度在一定范围上开始转变为汽车尺度。" 许多富有人情味的城市街道空间已经开始消失,对于行人而言,空间已经退缩到道路两侧的狭窄过道。

  从事汽车代理工作的张先生住在北京北四环外侧的亚运村。每天早上,他开着车,上五环路,向南行使,绕了大半圈五环路后终于来到位于北京南部的亦庄开发区,到他位于这里的公司上班。周一至周五,天天如此。他和妻子通常会选择在周末,开车前往位于西部石景山区的沃尔玛大采购。他们已经不能想象没有汽车该如何生活了。

  中国社科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对《新世纪》周刊说:"汽车的出现使城市布局发生了改变,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汽车时代的城市出现了一些功能区域的划分。以前,生活区、工作区和商业区都集中在一起,现在出现了区域的分化和分散。一些城市住宅区分散在城市周边的郊区,出现了很多人在城里上班、在郊区居住的局面。而一些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网点也分散远离城市中心的边缘地带,人们驱车前往这些购物中心,进行大宗的购物。在城市边缘还出现了一些经济开发区,一些人在城市北边居住,却跑到南边上班。城市的规模也在变大。"

  掀起消费汽车的热潮

    "几年前,普通人最大的雄心就是拥有一套住宅,在银行开上一个户头。可是在今天,他们的雄心则是拥有一辆汽车,结果是,为了那个迅速贬值的东西,借贷、借贷,再借贷,并且形成了永不满足的赚钱欲望。" 一个美国小镇上的银行家在1925年就这样感慨,他还说:"我自己也开了一辆车。我必须跟上潮流。"

  为了销售汽车,美国汽车制造商和推销商推出了分期付款制度,鼓励人们超前消费。从此,分期付款的方式被运用于各种消费。超前消费蔚然成风,人们打破了以往量力而为的消费观念和节俭的传统美德。

  为增加产品销售量,美国汽车商还创立了"人为废弃"的市场策略,故意制造不耐用商品,使之很快坏掉或过时,以此保持旺盛的社会消费需求。汽车带动了人们急剧膨胀的消费欲望,掀起了消费热潮。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的副教授王蒲生说:"轿车文化携带的这种以消费、享乐与纵欲为核心的新道德观,被人们称为'消费道德观'。它鼓励人们充分享受富足的物质社会,采取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态度,生活上纵情享乐,道德上毫无顾忌。它形成于商品丰富的大众消费社会,因而是一种完全物质化的价值观念,它只强调金钱崇拜、物质占有和大量消费。"

  在今天,中国的大中城市居民,也大量贷款买车。"有房,有车"已成为一个标准城市家庭的两大要素,也成为多数女性的择偶条件。很多年轻人为了实现这个标准,不得不贷款买车,负债累累。

  从消费汽车开始,人们确立起以消费为中心的大众文化。传统的价值和精神的力量在消费文化中日渐式微。《美丽新世界》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人类完全抛弃了精神,愉悦地沉浸在极大丰富的物质之中。

  可怕的汽车梦魇

  人们通常把北京二环路和三环路,比喻为两圈环绕北京的大停车场。堵车,是现代城市中再常见不过的景象了。这种时速可达上百公里的交通工具,却在城市中像蜗牛一样缓缓挪动。几乎全世界的大城市都有严重的堵车问题,纽约、伦敦、巴黎、东京、北京、上海……成千上万的汽车让城市变得拥挤不堪,甚至陷入瘫痪。

  20世纪以来,美国的汽车厂已出产了3亿辆小汽车、卡车及公共汽车。今日,美国汽车每年行驶的里程总数约相等于前往月球旅程的500万倍。而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2005年已经达到了260万辆。

  如今,汽油在中国已经涨到了每升5.09元,3年内上涨66%,而且还会保持上涨趋势,高油价时代已经到来。比堵车问题更加严重的是能源危机。石油是汽车的动力之源,从第一辆汽车被制造出来至今,大量的石油都被汽车消耗掉了。而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总有一天会被用完。世界已爆发过3次石油危机,有专家说,第4次石油危机即将到来,能源危机成为全世界的难题。

  与能源危机一样,决定人类命运的,还有污染问题。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严重。汽车尾气排放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铅等,这些物质都对人体有一定伤害。而汽车排出的大量二氧化碳致使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是:陆地将被海洋淹没。电影《后天》里的场景也许会真得成为现实。

  人类已经离不开汽车了。但汽车所带来的难题,成了人类巨大的困扰。-本刊记者/王巧灵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