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培养“走出去”的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9日 15:22  经济日报

  走自主创新之路,不仅使吉利迅速在国内市场上站定了脚跟,也使吉利赢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机遇。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曾意味深长地说:“吉利拥有完全自主的产权和研发能力,这才是我们走出国门的真正实力和资本!”

  精彩的亮相

  “吉利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中国龙’跑车亮相的刹那,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个场面太让人激动了。”

  即使过去了半年多,吉利美嘉丰国际贸易股份公司董事长赵杰依然记得2005年9月参加法兰克福车展的情景。这是吉利第一次参加国际顶级车展,也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法兰克福车展上第一次出现拥有自主产权的中国汽车的“面孔”。国际车坛给了吉利极大的关注,来自全世界的5000多家新闻媒体、50多万人参观了吉利的展位,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汽车经销商与吉利洽谈,以及车展期间收获的3000辆订货,使吉利走向世界之旅顺利开场。

  3个月之后,人们对吉利法兰克福之行的议论尚未平息,吉利又以第一家参加底特律车展的中国汽车企业的身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专家指出,国际顶级车展都有不成文的规定,即参展汽车必须是自主品牌,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一定的科技含量。据悉,当时国内有4家企业申请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最终只有吉利得以成行。正是吉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主创新,打通了吉利通往国际车展的桥梁。

  欧洲舆论以前所未有的声势报道了吉利的到来。他们认为,吉利所代表的中国汽车,将是继日本、韩国汽车之后冲击欧美汽车市场的第三次浪潮,未来中级以下的汽车市场将属于中国汽车。对于善于控制成本的吉利来说,花费2000万元参加国际车展,在展现中国汽车企业的新形象、新水平之外,国际车展更是吉利推介自己、了解世界的绝佳窗口。在李书福看来,参加国际车展是吉利走向国际市场的前奏和准备:“连参加展览这种信心都没有,如何跟全球的同行进行比较?如何和全球的消费者见面?如何跟全球的经销商进行洽谈?只有参加各种展览,把我们的技术、产品,把我们中国汽车的形象展示出去,才有可能把相关的跟我们有可能合作的力量凝聚起来,从而达到推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目标。”

  持久的追求

  吉利为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划分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将吉利汽车销往中东、北非、中南美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意在熟悉市场、锻炼队伍,为吉利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打好基础。吉利的第二步将迈向东欧、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进行海外销售之外,吉利还将进行CKD组装的尝试。第三步就是汽车的发源地欧洲和美国,这两个市场既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汽车工业发展水平最高、竞争最激烈的地区。

  吉利人深知,实现走向世界的“三部曲”将是个漫长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丰田用了约40年,现代汽车公司用了25年,而吉利仅仅走完了第一步,目前正在向第二步迈进。根据吉利汽车2005年与马来西亚IGC公司的合作协议,吉利将在今年实现在马来西亚的CKD组装生产。吉利汽车的海外销售开始于2003年,2004年出口整车达到了5000辆,占全国轿车整车出口量的63.7%,2005年的出口量超过了7000辆,2006年的出口目标是突破1万辆。根据吉利的计划,到2015年,吉利的年销售量将达到200万辆,其中三分之二将销往国际市场,届时吉利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全球企业。

  虽然有快速的增长势头,但今天的吉利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将海外市场发展的重点放在售后服务上。翻看日本和韩国汽车企业的海外之路就会发现,在进入国际市场5年之后,它们都注意到了售后服务问题的重要性。对于吉利来说,注重服务也是海外生存的需要。在海外市场,由于大幅增加了关税、宣传费用等,吉利汽车在国内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因此,完善的服务将是吉利获得消费者支持的重要手段。“重要的不是销量,而是基础和服务。高楼平地起,但基础不牢不行。”赵杰如是说。

  从2005年开始,吉利在海外市场的战略开始从贸易转向营销。从贸易转向营销的标志,便是完善的服务的介入。从2004年开始,吉利就与叙利亚的经销商合作,在经销商那里建立自己的备件库,并派出常驻工程师,而从2007年开始,吉利将在主要市场建立自己的配件库,并以配件库为管理中心,进行海外市场的营销管理。

  6年来,吉利轿车在海内外市场的累计销量近50万辆。吉利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虽然还有消费者对自主品牌心存偏见,但最近已经出现了专门购买自主品牌的顾客群,这让吉利深感欣慰,相信也会让所有致力于打造自主品牌的人们欣慰。

  道路虽然曲折,但前景一片光明。李书福说:“市场的机会很多。我们现在已经走出成功的第一步,我们正在按照吉利的整体战略部署,有计划地建设一个全球营销网络。我们觉得很有奔头,一个成长中的中国,给吉利一个很大的机会,一个变化中的世界,给吉利一个很大的机会,所以汽车工业在中国的发展将势不可挡,一定是继家电、纺织品工业之后成长最好的工业。”□本报记者 姜范

(编辑:赵广喜)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