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企业遭遇出口“黄牌” 汽贸摩擦背后外资操做(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03日 09:38  中国经营报

  进口篇

  汽贸摩擦背后的外资操手

  5月29日,为期60天的欧美中汽车零部件进口争端磋商期已过。从外部看,冲突仍在升级。6月份之后,这场中欧美进口汽车零部件争端将转由WTO专家组裁决。

  但与此同时,在中国,以宝马奔驰为代表的利益相关企业态度却异常软化,纷纷表示会不惜一切代价,把国产化率提高到政策规定的水平。

  矛盾似乎难以用常规方法解释,有专家提醒:“暗线博弈还在持续。”

  前后有变

  “宝马将严格按照中国政府的法规和要求来运作。”主管生产的华晨宝马高级副总裁施佩尔表示:“到2007年,华晨宝马在中国本土的采购额将从现在的8.7亿元增加到24亿元。”

  而就在两个多月前,正是在以宝马为首的几大欧美汽车巨头推动下,欧盟和美国才同时向WTO提起诉讼,指责中国政府制订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违规。根据相关程序,如果在60天内各方经磋商后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将启动WTO争端解决程序,进行最后裁决。

  在磋商截止的关键时期出现态度软化的不只是宝马。奔驰及其母公司戴-克集团,曾因为《办法》对其生产成本的影响向相关政策部门游说,并早在去年《办法》出台之初,就联合宝马向政策部门要求增加政策延长期。现在,紧随宝马之后奔驰也明确表态:“奔驰将加快国产化的速度。”

  “按原计划,公司(北京奔驰)准备在国产奔驰上市之后,用三年的时间使其国产化比例达到40%以上。”北京奔驰一位内部人士对记者说,“现在,公司正在以更大的范围考察和选拔本土配套厂商,力争把这一时间提前。”

  没有退路

  “依照国家对国产化的认定,我们将会对车身进行国产化。”华晨宝马公共关系高级经理马静华告诉记者,“华晨宝马计划追加投资建立冲压车间。”而此前,华晨宝马与其在中国的合作伙伴华晨汽车共用一条车身冲压线。

  实际上,自2003年与华晨合作后,宝马一直面临国内配套商难寻的困境。在去年9月新宝马3系的上市仪式上,宝马大中华区总裁史登科博士表示,由于老宝马3系在引入中国时已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期,“我们无法要求更多的合作伙伴来中国设厂。但随着新3系及更多车型的引进,这种状况会得到改善。”

  据了解,到今年,宝马在国内的一级供应商为46家,而到明年,这一数字将升至83家。而宝马为扶持配套厂家的成长,也在不断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投入。“我们已经对中国零部件企业模具开发投入了2.4亿元,今后还将有4亿元。”马静华说。

  奔驰也在此间大表决心。据北京奔驰内部人士透露,北京奔驰目前已经为国产奔驰规划了未来零部件采购三步走。“这三步走是渐进式的。”据该人士介绍:“第一步是由中国本土的零部件供货商向我们供货;然后,我们将在中国建立合资性质的零部件供应和生产企业;最后,在实现批量生产以后,希望能够吸引一些国际零部件生产企业落地中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国产化比例。”

  “提高国产化率是唯一的途径,这一点企业心里很明白。”一位自主品牌企业的负责人说,“尤其是像奔驰和宝马这样的企业,在投入巨款成立合资公司之后已经没有退路。”

  内应外合

  有关数据显示,在去年《办法》执行当月,从国外进口的零部件、附件及车身进口同比下降幅度就已经达到20.55%。另外,今年1月发动机产品完成进口金额0.56亿美元,环比大幅度下降53.39%。

  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仍然发现,无论外资如何表态坚决,要想短期内达到政策要求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企业提高国产化率已箭在弦上,从国内看是企业做出了让步,但从外部看,欧美政府也会配合企业行动,通过不断施压来进一步试探中国政府,以期在新的谈判细节上实现点的突破。”中国汽车工业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配合企业内外行动,进而寻求利益的最大化将是今后的博弈重点。”

  有人认为,年初上海通用凯迪拉克从国产转进口,是外资妥协的体现。实际上,在凯迪拉克停产之后,通用也并未“死心”:“将来不排除国产凯迪拉克其他车型的可能。”通用仍在期待政策环节出现“松口”。

  在采访中,外资最不愿意说明的就是对汽贸摩擦政策走向的期待,“我们现在的唯一想法就是尽快使国产化率达到政策要求。”

  不过,实现政策达标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贾新光说:“据我所知,一些企业目前仍在努力延长政策执行缓冲期,例如,希望实现‘《办法》正式实施第一年国产化率达到10%,第二年达到20%’的渐进式方案,并不断通过内外操手传达给相关政府部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郭涛)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