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直面真实的徐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1日 12:48  青年时讯

  徐刚先生,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44岁,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EMBA。财务及税务资深专业人士,有23年政府部门经济管理及组织领导经验,曾任黄岩市财税局局长,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浙江省地方税务局总会计师。2002年5月,辞官下海任吉利控股集团CEO,全面负责集团日常经营及管理工作。2004年9月起,任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全面主持上海华普汽车的发展与管理。

  他本可以成为封疆大吏,却最终选择了充满冒险的民营汽车制造行业;他身处家族企业的风云变幻,临危受命,却能谋划战略,运筹帷幄,最终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他充满着理性色彩的思辩思维,却在市场手笔上,带着强烈的感性光辉;他经历传奇,却时时温良谦恭;他风范儒雅,却决不承认自己是儒商。《青年汽车》独家专访上海华普汽车董事长徐刚,更深入地走进徐刚内心世界,揭开他不为人知的一面。

  风云徐刚

  春天的北京,虽然鲜花怒放,可狂风却一点也不解风情,肆虐地吹着。

  北京贵宾楼二层的咖啡厅,安静里透着闲适,大玻璃窗户可以尽情地看窗外风卷残云的姿态,这恰好也符合了这次采访徐刚的主题——车界人物风云。

  虽然从很多侧面对这位经历传奇的民营汽车企业掌门人有很多的了解,但如何能够更深入的挖掘媒体光环外真实的徐刚,自己并没有太多的把握。不过,当徐刚平静而温和地坐到自己对面的时候,他那邻家大哥般的淡然微笑,已经将自己心头的那点忐忑荡然无存了。

  让徐刚自己来总结自己在车界的风云事件,对于他这样一位骨子里都露着传统谦逊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在再三表示是否形成风云事件,需要外界和市场的评价后,徐刚用“大概还算得上是一点成绩”来表述他自进入到吉利集团后的三件大事。

  “一是和书福一起,重新塑造了吉利作为民营汽车企业的良好造车形象,并将企业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去梳理和提升,包括吉利汽车的口号、LOGO、股权的清理、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等等。”的确是,吉利汽车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转变,不仅仅只是口号上一个“好”字的变化,而是将吉利汽车带上了一个质的飞跃,吉利从此从造车走向了造好车的转变。正因为徐刚的这一个“好”字,今天的吉利才和四年前的吉利不可同日而语,也正是徐刚的这个“好”字,才会有后来吉利“自由舰”汽车的脱胎换骨,才会有吉利“金刚”汽车的横空出世。

  “二是到华普汽车,树立自主品牌下的文化造车理念,重点打造‘海派汽车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地去推动文化造车概念。”在同质化条件下的竞争,品牌和文化的内涵是无可争辩的优势。徐刚审时度势,提出华普“海派汽车”的概念,对错结果如何,暂且可以不论,但却进一步彰显了他理性色彩的思辩,以及其自身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在国内日趋疯狂的造车大潮下,也更加凸显他的务实做派。

  “三是推出华普女性汽车概念,尝试从顾客需求出发,进一步的细分市场。”如果说文化造车理念更能说明徐刚宏观的一面,那女性车概念的推出,虽然引发了不少的争议,却更能体现徐刚在市场细节方面的把握。将女性从“香车美女”的观赏主体,推向驾驶主体,真正从女性的需求出发,认可度出发,抛开对女性尊重的种种说法。从市场层面上,可以看到下海四年后的徐刚,在市场手段上的更加老到。

  在表述以上的事件时,徐刚仍然不断的强调,这些都是得益于书福的支持和吉利上上下下共同的努力,自己不过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已。

  传奇徐刚

  平静的笑容,平缓的语调,平淡的回味,娓娓道来的徐刚无论如何都给人以平实的感觉。然而,正是在这种平凡的外表下,却隐藏着他不平凡的传奇经历。

  无独有偶,本次对徐刚专访的时间,很巧合地选在了他“下海”四周年的日子。也正是四年前,徐刚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厅局级干部毅然放弃了他为之奋斗了26年的仕途而辞官下海,成为吉利控股集团的CEO。年轻有为的浙江省地方税务局的总会计师下海事件在当时被称为是“中国税务系统迄今为止下海的最高官”。

  谈及这段往事,徐刚仍然一如既往的平静,“其实,这个问题很多媒体都关注过。既然我答应和你深入而开诚布公地交谈,我可以更多的告诉你当时选择的真相。”

  香车美女,是大多男人的梦想,徐刚坦言,自己也不例外。而接受人生一次又一次最大的挑战,却是他当初毅然决然的重要因素。之所以最后选择了民营造车企业吉利,却要追溯到徐刚和李书福之间的相互了解。徐刚对于李书福的认识是在他当黄岩税务局局长的时候,“是个很上进,很有想法,很敢干的年轻人,而且,确实是他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进入汽车制造业的先例。”而李书福对于徐刚的评价则是,“是个好官,人很正直。”从两个人的相互评价中不难看出,在他们英雄惜英雄的背后,是对于相互人格的认可。

  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似乎都得到了最好的结果。2002年5月,徐刚全面负责吉利集团的经营管理工作。当年吉利的成长更让人刮目相看。吉利集团在2002年度取得了收入与收益比上年度增长98.3%%和124.3%%的业绩;2003年全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1.66亿元,同比增长69%%,税利达6.26亿元,同比增长172%%;轿车产销量排名由全国第十三位上升为第九位,吉利成为第一个进入了中国车业“万台俱乐部”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徐刚也荣膺2003年度“最佳民营企业CEO/总裁”称号。李书福给了徐刚足够广阔的空间,而徐刚也做出了近乎传奇的佳绩。

  在问到徐刚在吉利家族企业到股份制企业集团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时,徐刚仍然坚持的强调,“书福非常的支持,正是他的支持,才得以转型的成功,这是一次成功的蜕变。”从可能成为封疆大吏到加盟吉利,再到华普汽车公司处于困境时临危受命,徐刚自身其实也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蜕变。

  回顾当初的选择,面临可能的失败和风险,徐刚会后悔吗?透过厚厚的眼镜片,徐刚坚定的眼神其实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至少还有经验和教训的积累,至少还可以从头再来。”“就如清早选择去爬山,虽然很累,但爬到了山顶,回头看山下的风景,是一种成就和收获;也完全可以再懒懒的睡上一觉,不过,那一觉你失去的是看风景的机会。既然选择了,就不会后悔,就会坚持,决不半途而废!”

  徐刚用简约的爬山故事来诠释着他的领悟,来表示他对选择的态度。

  职业徐刚

  李书福和徐刚的合作,堪称是国内企业主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合作的典范。正是李书福给予了徐刚足够的空间,才使吉利和徐刚本人都得到了一次成功的蜕变;也正是徐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企业感觉,以及政府任职的背景,才得以使吉利从家族企业转变为适应市场的股份制企业,并一举完成上市;也正是徐刚和李书福的合作,才有了吉利集团“三基地”定天下,“一研发”主核心的战略布局。

  但是在两人合作的背后,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性格。李书福张扬而个性,徐刚温和而稳健,对于可能产生的矛盾,徐刚很坦诚,“矛盾是有,但基本上都是在企业管理和利益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更多的是完善书福的宏观想法,并在执行中去更加的完善。”而更多的,徐刚认为两个人之间是一种完美的互补,“比如书福说造汽车其实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一个壳子,引起业内轩然大波,作为企业的CEO,我就要站出来,用行动,用理论来更好的诠释书福的这个言语的出发点,其实他的意思就是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而我们要做的是在战术上重视敌人。”徐刚举了几个这样的例子,真诚而恳实,尽显一个职业经理人应备的素质。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记者提出“儒商”的定义,徐刚却坚决的否认,“首先我不是商人,我只是一个管理者。以后的目标也是做一个更优秀、更合格,能够管理更大、更国际化企业的管理者。”

  对于吉利集团战略布局的谋划,徐刚更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军师;在战略布局中,受命华普汽车坚守上海立足中高档汽车的重要位置,徐刚又有点像守荆州的关云长。而对这样的比喻,徐刚并不以为然。“诸葛亮实际上是一个主帅,关云长和刘备是兄弟情谊,而我的角色都不是,如果非比不可的话,那我可能是张良之流,充其量是个辅臣。”

  在徐刚的坚持中,我看到了他作为职业经理人对于自己清晰的定位。这,在当今浮躁的职场,确实是难能可贵。

  好人徐刚

  他是汽车圈子里公认的好人,这不仅仅是出于他诚信、勤奋、稳健的从商评价,更多的是对他做人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徐刚的好人里透着更多的善良。

  但是,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善良恰好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徐刚并不否认这一点,而且也正在反省着自己的这一弱点,“这确实是我在管理上的致命弱点,有时候开除不合格员工这样的事情自己都下不了狠手。”

  完善的制度化管理,是徐刚寻求突破的重点。不过,徐刚从骨子里都透着的善良是否能够在制度化的管理中强化,形成一种力量,还需要我们拭目以待。

  柔情徐刚

  在徐刚充满传奇的职业生涯里,跨度不但巨大,而且超乎正常逻辑的想象。这些决定,按照常规推理,其中应该是得到了家庭的大力支持。其实不然!在徐刚加盟吉利的时候,便遭到了母亲和妻子的双重反对,他是顶着来自亲人的双重压力加盟吉利并临危受命的。“我很理解我老母亲的态度,具有传统思想的她,认为当官才是正途;而我的妻子是觉得我奋斗了28年的事业,就这么放弃了,很可惜。”徐刚在压力下,一面积极地开展新的工作,迎接新的挑战,一面继续去做母亲和妻子的思想工作。“她们最终还是支持我的决定,因为她们说,与其让我不开心地按部就班,不如让我自己开心的选择自己的事业。”亲人的爱和宽容是伟大的,我们也不可免俗的要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两个伟大的女人。

  “等有时间了,我要写一本书,就是献给我的母亲和妻子的!”说这话的时候,徐刚轻轻的叹了口气,眼睛里充满了柔情。

  结束采访的时候,记者向徐刚道谢,徐刚赶紧的起身握手,诚恳地说,“应该感谢你,感谢你的提问,才让我说了那么多”。仍然是典型的徐氏微笑和谦逊。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